标题 | 立德树人的学校教育机制 |
范文 | 编者按: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本质终究指向立德树人,这也是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必须牢牢抓住的关键。本期创芯智汇专栏,我们特别邀请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冯建军教授,基于理论研究的视角,谈当前立德树人的学校教育机制问题,从而加深学校教育管理者对立德树人的理解,同时为学校教育管理者努力建设优质学校奠定理论思考的基础。 【摘 要】立德树人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系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学校、家庭和社會等。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课程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教学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因此,实施立德树人必须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互动联通的机制,形成一种教育合力,共同推动立德树人的实施。尽管社会和家庭都承担立德树人的责任,但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应增强整体育人的自觉性,在立德树人中发挥主导作用。 【关键词】立德树人;学校教育;整体育人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58-0007-03 【作者简介】冯建军,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南京,210097)所长、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出时间表:到2022年,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 立德树人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系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因此,实施立德树人,必须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互动联通的机制,形成一种教育合力,共同推动立德树人的实施。尽管社会和家庭都承担立德树人的责任,但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必须在立德树人中发挥主导作用。 一、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什么?这个问题不言自明,就是育人。学校因育人的需要而诞生,因育人而存在。近代以来,随着社会发展,学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开始承担起社会的部分功能,而且这些功能有时似乎很强大,超过了育人功能,甚至掩盖了育人功能。有日本学者曾说,现代社会,学校繁荣了,但教育失败了,学校里面出现了教育的“真空”。学校承担了很多非教育的功能,学校领导和教师做了一些与教育无关的事情。这种情况在大学存在,在中小学也存在。呼唤为教师减负,不是减轻其教育责任和担当,而是减轻与教育无关的负担,使他们能够真正地去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把功夫使在课堂上,把成果呈现在学生的发展上,使他们真正回归教育、回归育人。要改变学校功能异化的状况,关键不在于教师和学校的自觉意识,而在于政府和社会要为学校松绑,为教师减负,使他们干该干的事情。 学校要育人,育人必须首先立德。德为人之本、人之魂。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无德者,丧失人性,则非人也。立德包含在树人之中,立德树人是一体的。以立德引领树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立德树人不仅仅是德育的任务,不能把立德树人等同于德育,而是以德育为先,通过人性的发展、品德的涵养、价值观的养成,引领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个全面的人,必须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必须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体系。立德树人包含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一个不能少,在这个意义上,立德树人就是实现五育并举。但就全面发展的内在逻辑而言,德具有引领作用,它引领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要充分认识到无德育就无教育,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因此,在五育之中,也要发挥德育对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这意味着把德育放在首位,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要首先体现德育的价值引领。 二、课程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的主阵地 课程是现代学校育人的基本载体,也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最重要的载体。尽管现代课程的内涵不断变化,外延不断扩展,但最核心的还是国家课程。国家课程集中体现国家意志,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实施立德树人最根本的保证。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补充,在立德树人方向上必须与国家课程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开发校本课程,更不得以校本课程代替国家课程。 聚焦核心素养,使立德树人有的放矢。改变长期以来学科课程以知识为本位,重视知识技能,轻视素养养成的状况,使课程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围绕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总要求,各门课程发挥相应的作用,构建序列化的课程体系,核心素养依托系列课程来实现。目前高中各科的核心素养内容已经颁布,并体现在教材之中。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素养内容也在讨论、制订过程中。要在课程与教材之中全面落实核心素养,才能保证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地方和校本课程开发中,也要根据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要求,提出核心素养培养的校本化,确保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一致。 强化课程的德育功能,使立德树人突出重点。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必须突出德育在课程中的引领作用,坚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结合,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课程育人的合力。当前有些学校对思政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把思政课作为“副课”,教师不重视、学生不重视。部分学校思政课开设不到位,甚至基本不上这门课。也有的学校热衷于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忽视国家的思政课程。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思政课程,要让思想坚定、品德高尚、教学技能高超的教师从事思政课教学,要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方式,提高思政课育人的独特价值。要挖掘每门课程独特的德育内涵,充分发挥语文、英语、历史等人文学科在思想道德、社会责任和人文观念方面的独特育人优势,发挥数学、科学等自然学科在培育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育人价值,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的主渠道 课程是立德树人实施的设计图,教学是课程的动态实施,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没有相应的教学,课程无法落地,立德树人也无法落实。当然,落实立德树人也可以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不是唯一渠道,但它是落實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在学校立德树人的实施中,必须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 以立德树人确立教学的新理念,实现知识本位向育人本位的转变。传统的课程是学科课程,其教学也以知识为本位,强调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双基”目标。学科素养超越知识,甚至超越能力,是一个人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面向的不是知识,而是整体的人。教学要实施立德树人,教学改革都要以育人、树人为核心。教师不仅是教知识、教学科,而是育人。当然,这不是说学科、知识不重要,而是要以学科、知识为中介和载体,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 要以立德树人统领教学改革。过去我们总是觉得德育没有时间,没有空间,加强德育就是不断增加德育的时间和空间,忽视了教学的德育功能,把教学窄化为纯知识教育,德育也脱离了学科教学,变得日益形式化。赫尔巴特早就指出,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课堂教学是德育最基本的途径。为此,必须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把立德树人融入教学的各环节,以此引领和评价教学改革和教学工作。 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学科育人功能。全面落实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社会的要求与学生的需要相结合,把知识逻辑与学生心理发展逻辑相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思想政治教育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方式。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强化教学的实践育人功能,提高育人的实效性。 四、增强学校整体育人的自觉性 课程、课堂是现代学校的典型标志,学校育人当以其为核心,但这并不否定学校其他因素的育人功能。学校是一个整体,作为一个教育单位,学校的各个角落、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学校中的每一个人都发挥着育人的功能。为此,我们必须提升学校其他因素育人的自觉性,增强学校整体育人的功能。 全员育人。教师队伍中有思想政治教育专职人员、德育学科教师、其他学科教师。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教师,高尚的师德是第一要求,是影响学生的前提。因此,必须提高师德修养,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更好地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管理育人。管理是学校有序运行的基本保证。管理的目的是服务,学校管理服务于师生成长。所以,要改变“管理就是‘整学生、与学生作对”的思想,确立服务学生发展的理念,发挥制度的育人作用,为学生全面自由地发展提供保障。要把学生当作学校的主人,学校制定规章制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利益,与学生相关的制度修订要吸收学生参与,征求学生的意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要依规行事,注重学校管理中的每个细节,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 环境育人。学校是除家庭之外学生生活最久的地方,学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学校必须创造有助于学生成长的良好环境,包括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优化校园环境,使校园内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要加强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建设,形成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学校文化氛围和班级舆论,使师生沐浴在温暖的文化之中,形成引导师生共同进步的精神力量。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