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从“意无言”走向“言达意” |
范文 | 【摘 要】教学中常常有些學生“敏于文而讷于言”或言不达意,指向儿童言语智能发展的项目导学或可解决这一问题。项目导学是以任务驱动、挑战创生等为核心活动的系列化言语训练实践模式,它顺应儿童言语习得的特点,让学生在真实场域中平衡自我,凝练语言,大胆言说,使言语智能的发展从“意无言”走向“言达意”。 【关键词】项目导学;言语智能发展;言达意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0)01-0029-05 【作者简介】张馨月,江苏省连云港市解放路小学(江苏连云港,222002)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一级教师。 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敏于文而讷于言”,多数学生不能有效运用口头语言准确表达意旨。学生“言不达意”,不仅受环境、性格特点的影响,也与教学缺乏言语智能的训练与培养有关,具体表现大约有三。 第一,儿童缺失言说意志。儿童的言说意志是他们自觉地确定言说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大脑与感官,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倾向。它是决定儿童言语智能发展的重要心理因素,是言说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有发动、坚持、制止、改变等方面的控制调节作用。在关于儿童言语智能发展的访谈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缺乏言说意志,遇到言说情境时会选择逃避。第二,受言语模式的束缚。儿童言语中隐藏着童真、童趣,这是他们特有的话语逻辑。然而,为了追求言语表达技巧,成人给儿童提供了大量的“好词佳句”及成人化的言说范式,束缚了儿童的言语表达。成人提供的表达方式过于单调,儿童在言语表达中缺乏自己的故事、情感与体悟,阻碍了言语智能的发展,导致人云亦云,言不达意。第三,言说场域的缺失。一些课堂教学中缺少言说场域,导致学生缺少言语组织的自由,缺少走到人前言说的机会与冲动,虽开口说话,却很少也很难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独特的观点。儿童言语智能的发展,需要可知可感的言说的场域。借助项目导学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帮助儿童从“意无言”走向“言达意”。 一、言达意:儿童言语智能发展的旨归 (一)儿童言语智能的概念厘定 “言语智能”与“语言智能”相似,但也有区别。《现代汉语词典》中“言”和“语”都有“话(名词)”和“说(动词)”的意思;“言语”具有动词性的特征,有两种意思:一是说的话(名词),二是说话(动词)。“语言”是名词性的,一是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二是话语。“语言智能”重在描述语言方面达到的能力,关注的是结果,而言语更关注动态的言说过程。 言语是人的一种行为活动,智能是智慧和能力。儿童言语智能是儿童在这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表达机智、表现艺术以及丰厚的人文素养、人文底蕴。儿童言语智能是指儿童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思想、感受、情感,灵活掌握语音、语义、语法,具备言语思维、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包含个体理解和创造创新,区别于语言文字的模仿、复制和照搬,有较强的语言运用性。在多元智能理论中,言语智能位于首位。语文特级教师薛法根指出:“以形象思维为内核的智力因素和以实践创造为内核的能力因素,在言语活动中高度融合,就构成了言语的特殊智能。”笔者认为,言语智能更注重说的思维与能力,小学阶段的儿童言语智能发展通常有以下几个阶段(如表1)。其中,言尽意是儿童言语智能发展的高境界,而小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因此,本文重点讨论小学阶段大部分学生应做到的言达意。 (二)儿童言语智能的构成要素 1.言语思维。 儿童言语智能的基本元素包含言语材料、言语法则和言语思维,但不是三种元素的机械叠加,而是有机融合,形成一个以言语思维为主线的整体结构。言语思维是言语智能发展的“动力装置”,在人的大脑中始终处于自主运行状态,使语符的音、形、义之间,以及语符之间产生关联,组成字、词、语段和语篇。 2.言语材料。 儿童言语智能影响儿童在具体语境中的言语创造力,它的发展需要语言积累和言语活动经验。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使然”这一说法,认为言语发展是儿童与环境之间同化和顺应的结果。在言语活动中,学生具有特别的敏锐感和熟练的驾驭能力,应对问题语境时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既能遵循言语规范达到顺畅的表达与交流,又能在特别境况下突破言语规则,创造更富表现力的言语内容和话语方式。 3.言语法则。 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儿童拥有一套内隐的“语言习得装置”,能够自动生成、编造新语句的句法、语义和语音规则。这种言语的深层结构具有潜在的心理势能,在具体语境中可以化为听说读写等言语能力,并在具体语境应用中不断丰富、更新和完善,具有智慧生命特有的生长性。小学语文教学要顺应儿童的言语天性,最大程度地依靠儿童的内部自然天性,激活与深化儿童的言语智能。 李维鼎先生在《语文言意论》一书中指出:“语文学习是据言得意(吸纳)、由言表意(倾吐)的转换、融合过程。”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言语进行交际和表达,做到言达意则要有一定的言语智能作支撑。 二、项目导学发展儿童言语智能的优势 项目,指在特定时间、资源限定内开展的系列化、相互关联的教学活动,是有明确目标及计划安排的教学任务,在现实基础、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之间架设桥梁。项目导学是指将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从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建构的碎片化状态,转化为体现差异性、层次性的若干项目。学生围绕项目主动建构、体验感悟、论证探究、评价反思,是学习项目的制定者、参与者和评价者。 (一)任务驱动,激发儿童言说意志 项目导学以项目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给语文课堂提供了系列化、相关联的学习任务。项目导学各阶段的任务如表2所示。 学生需要有清晰的目标意识,制订学习计划,开展有目标的导向活动,形成组与组间的竞争机制。项目组的任务细化到每个成员,让传统教学中的“边缘”学生也能融入其中,积极参与研究。项目导学通过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亲和的方式,充分激发儿童的言说意志和内在动力,指出持续思考与自我探究的方向,驱动儿童投入研学。 (二)挑战创生,打破传统言说模式 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会遇到大量问题,需要激活已有经验,用多种途径探索,与他人深度沟通和互动,创造性思考与表达。学生获得思考和承担项目的机会,在不同的言说场域中,自发研究、探讨、碰撞、交流。研究成果的汇报,给了他们言说的欲望与期待。学生在自我言说内驱力的引领下,结合各自喜好,用独特的方式,如口语、手势、绘画、建构、黏土、线材造型、皮影戏、拼贴、戏剧、音乐、书写等,诠释研究成果,打破了传统课堂言说模式的局限。项目化学习是多种学习实践的“混搭”,包容了学生多样的学习风格,有助于推进言语智能的发展。 (三)无限场域,捕捉内部言说灵感 项目导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言说体验的场域,促进他们在真实情境中展开言语建构。学生有很多发表观点或展示研究成果的机会,在项目导学中捕捉与表达,从生活经验出发,结合自己的观点和思想,适时言说。项目导学让学生回到言说语境的“场”中,获得深厚的情感能量和丰富的潜在智慧。 三、项目导学发展儿童言语智能的策略探寻 言语智能的发展渗透在项目导学的各个阶段。笔者以统编语文教材六上《穷人》的教学为例,谈谈项目导学发展儿童言语智能的教学策略。 (一)平衡自我与组织,言意表达凝练化 学生在项目化学习的初始阶段,结合预习的知识积淀,提出了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探索激发了他们的言说意志,同时产生许多学习项目,项目间会出现意义重叠等情况。这时,需要学生商讨、梳理、归纳,将零散、孤立、重叠的项目进行整合,从中提炼有价值的项目菜单。当学生进入各自感兴趣的项目组后,合作制订学习计划,明确目标、内容、分工、成果展示形式,开展项目学习。 【案例1】项目准备期 学生结合课前预习,提出感兴趣的学习项目:作者简介、时代背景、人物心理研究、人物形象……虽都围绕文本展开,但比较杂乱,有孤立零散的,有意义重叠的,也有相互包含的,需要师生共同商讨、归纳并梳理项目。在思维碰撞后,确立“是否收留孩子”为课文的主线,制定了以下的项目菜单:创作背景项目组(作者简介、课文的时代背景),环境研究项目组,桑娜研究项目组,渔夫研究项目组。学生自选项目菜单,确定项目组成员,制订学习计划。 学生在项目汇报中的提问与答辩,需要对文本的深度解读,需要凝练的言语表述。每一次项目设定,学生都要经过仔细的考虑、讨论,甚至争议。学生制订项目计划,锻炼了执行能力,促进了计划性、时间管理等学习品质的发展。学生的想法和感受比较多,需要有良好的时限与团队意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旨,平衡自我与组织。有声的表达很重要,无声的观察和聆听同样重要。学生在观察和聆听同学汇报的基础上整理自己的想法,可以提高表达的精准性。 (二)捕捉“内部语言流”,言语思维立体化 由于认知的局限,学生的言语思维常常处于散乱、零碎的状态,而言语表达却需要严谨的逻辑推进。在项目导学的研究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很多交织的想法与思考,即“内部语言流”,此时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来理清言说的思路。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搭建思维“支架”,将言语思维的碎片连接贯通。学生的言语思维便可以从模糊走向清晰,从简单走向丰富,思维与言意自由融合,儿童便会乐于言说。学生结合思维导图梳理研究所得及思考,与同学分享,走出言语思维的瓶颈。 【案例2】项目实施期:“桑娜研究”项目组成果汇报 想要收留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但家境窘迫,是否收留?抉择很困难,桑娜的内心世界矛盾复杂。如何在汇报中将交织的多条线索理清楚?“桑娜研究”项目组成员在钻研文本基础上,商讨汇总,绘制思维导图(如图1),将桑娜的抉择与现实矛盾明晰化、可视化。学生结合导图,就可轻松地汇报,将文本以言说的方式表达。 (三)积累研学成果支撑观点,让言说场域多元化 项目导学为学生提供了多元的言说训练“场”。成果汇报可以借助多种形式,如沙龙、演讲、辩论、自媒体等言说场域提升言语智能。 1.协作讲解,深入浅出。 讲解是成果汇报中基本、主要的呈现形式。成员借助PPT、思维导图、手抄报等载体,相互协作汇报项目启动、资料查询、实践调查、探讨汇总的过程,呈现项目化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及收获。项目汇报可由一人或多人讲解,用数字和表格具象呈现,其他成员以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的方式予以辅助;也可采用PPT口头讲解汇报,简洁明了,环节紧凑。协作讲解再现全员参与的热情和分工合作的精神。精彩、自信的讲解充分展现项目组的文化气息,学生的言语智能得以锻炼。 【案例3】项目实施期:“环境研究”项目组成果汇报 环境描写是小说三要素之一,文中篇幅较多。项目组结合时代背景,抓住关键词句,从屋外环境、生活境况进行分析、讲解。他们诵读词句,借助PPT再现当时的恶劣环境。其间穿插情境表演,加深大家对俄国沙皇黑暗统治的了解,也让同学深切感受到穷人的贫困与不易。他们将讲解用短视频方式记录下来,增强同伴言说的兴致,达成与主人公的情感共鸣。 项目化学习有助于克服学生表达的恐惧心理,提升其言说兴致,帮助学生在知识与真实世界间建立联系。 2.据理论战,融会贯通。 项目汇报期间,汇报方和听众会遇到争论型问题,需要汇报的项目组成员调用研究中的知识储备,用精炼的言语支撑本组的观点,展开争论与答辩。论证的充分性,激发了学生的讨论热情。论战的场域是开放的,常论常新。学生要维护本项目组的研究立场,就要努力搜集资料,尽心竭力组织言说,这较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言说的内动力。如此,言意表达在“文本经验”与“儿童经验”之间激活打通,迭代提升。 【案例4】項目实施期:“桑娜研究”项目组成果汇报 桑娜研究项目组计划抓住“焦急等待、深夜探望、忐忑慌乱”等镜头,揣度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关于桑娜收养孤儿的决定,班里展开了一场“收养”与“拒收”的辩论。 收养派:把孩子抱来,不能同死人待一起。 拒收派:这是闹着玩的吗?五个孩子已经够受的了,哪还能负担得起? 收养派:生活上再省省,吃些苦不要紧,总能熬过去的。 在项目化论战的场域中,学生有强烈的团队荣誉感,关注自己及本小组的表现,会结合他人的疑问和建议,选用适切的言语来表达观点,试图让对方理解并信服,这是具有挑战性的言语体验。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交流而非机械的操练,让学生在认知的碰撞与实践切磋中提升言说自信,推动言语智能发展。 3.深度补白,对话文本。 项目导学将学习的舞台交给学生,让他们在研究中与文本深度对话:思考—想象—言说,用补白的方式将创作与设想融入文本,表达想法与感受。学生挖掘文本的内涵意蕴,切实体会语言文字背后的深意,紧紧抓住文本中“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处,激发想象和创造潜能,为言语智能发展提供发展空间。 【案例5】项目实施期:“渔夫研究”项目组成果汇报 “渔夫研究”项目组的汇报中,学生比较关注人物细腻、复杂的内心世界的刻画。“桑娜沉默了。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他们的一个子项目是:短暂的沉默中,桑娜、渔夫各自会想些什么?请联系上下文,进行补白。 “渔夫研究”项目组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开言说,通过“穷”与“善”的博弈,将穷人精神的富有表现出来。深度补白,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将言语思维引向更深处,填补空白,将言说训练指向语境及生活世界。 【参考文献】 [1]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 注:本文获2019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特等奖,有删改。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