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简论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范文

    刘铭桃 李军靠

    摘? ?要:健康人格关乎一个人一生的发展,而小学阶段正是人格塑造的质变期,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小语文课程教学必须渗透人格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人格教育要从有意识利用德智体美影响非正式群体、构建优质主体间关系及题材选择要讲究角色平等和时代性三方面入手。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人格教育;人格培养

    作者简介:刘铭桃,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李军靠,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与管理。(陕西? 延安 716000)

    中图分类号:G623.2?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19-0119-03

    人格教育是维系和提高国民素质、推进整个社会文明程度进程不可或缺的手段。语文具备训练反馈和情感激发效能,这两部分勾勒出语文的独特色彩。[1]训练反馈是语文的基础功能,情感激发是衍生、派生出的功能。因此,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必须渗透价值观教育,以语文学科为媒介来教人、育人,借助书面语和口头语,帮助学生树立“知善、知美、知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时期之一,应充分发挥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在小学生健康人格养成方面的价值。一、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人格教育价值

    小学生健康人格是指小学年龄阶段的学生对自身的整体把握和对世界的整体感知符合社会所要求的“认知、情感及自我和谐的人”的心理系统。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诸要素具有很强的人格教育价值。

    1.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人格教育价值。教材又称课本。就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而言,是根据适学儿童的内部机制和器质可承受度所选用的能够激发其“心理暗箱”的刺激物。(指在一次完整的购买行为过程中,客户的整个心里活动过程是在其内部自我完成的,因此,心理学家称之为“黑箱”,意思是指“准客户”购买行为的主动权和决定权是由其心理主使的,是购买行为的内因)而寓言和童话故事就是最合适的刺激物,蕴含着人类历史长河中积淀而成的人类价值体系和内涵。同时语文课本素材又都是基于生活,源于生活又反映着生活中的人文情怀、人与人之间的链际关系、传统习俗、文化信仰、价值观念、礼仪文化等等。所以,语文教材的素材选取及素材编排不仅具有知识性和条理性,而且还具有趣味性,可以有效地提高儿童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语文教材所具有的这种实用价值、训练价值和文化价值是人类高级符号系统的内在意义,掌握人类高级符号系统是作为成熟的社会化人,在社会生态圈得以生存的必要条件。[2]实际价值、操练价值、文化价值以语文书本为载体,互有联络、相互作用,协同实现对学习者的德行教化,共同造就学习者的理念人格结构。

    2. 小学语文教师的德性示范影响。相对于其他科目教师而言,语文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更多,也有更多的机会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加上小学生拥有很强的观察学习本领,[3]容易使学生产生“熟悉效应”(指每一个人都有一份强烈的归属需要,当我们与熟悉的人心里距離越近,潜意识就会支配着我们的思想和言行向他们趋近和靠拢)。乌申斯基认为,“唯有人格才能陶染人格”,[4]孔子认为,“唯有以身作则,才能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教师的文学素养、求知精神、行为作风、言谈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隐形影响,这种影响比外显的知识影响更经久。而教师的人格魅力又可称为“哈洛效应”(哈洛,指的是画在圣像上的后光,正是因为这层光晕的存在,圣像就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物画像了。哈洛效应就是指借助于某种强大权威或者象征意义所形成的,高于其真实性的影响)。当然这种“哈洛效应”不是由外界赋予的影响,而是由内到外散发出来的感染力。

    3.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人格教育意义。语文教学包括课堂再现教学和课外直接教学两类。课程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概念,因此课堂再现教学和课外直接教学都属于课程领域。[5]教学是教师在情境中的教授和学生有意义接受为主的双向承接流程,因此教学活动也是一种“回应和反馈”的过程,学生的“回应”是教师改善教育方式的依据,教师的“反馈”是学生进行元认知的刺激物。课堂再现教学以累积性经验输出为主,教师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多媒体展现逼真的可视图景,营造良好氛围,使学生的认知系统与创设的情景产生冲突,进而引导学生去品评人物的思想情感,内化积极的人格特质。课外直接教学是围绕一个从语文教学内容中选取的主题,通过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角色扮演,获取直接情感体验,使学生心理产生共鸣。二、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人格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人格教育的问题所在。

    (1)过于重视实际可操作价值,忽视人文情感体验价值。虽然小学语文教材选取的大多是反映一定的传统美德、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寓言故事、童话故事及历史故事。但经济迅速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使得整个社会充满了浮躁气息,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教育易被忽视。

    (2)对学生的评价易出现片面化倾向。对学生的评价经常出现的问题有:只评价学生的优点,没有指出其不足,导致傲慢自大;只指出其缺点,忽视其优点,致使其,悲观厌学;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难以拉近,师生之间的教与学出现情感断带。[6]

    (3)人格角色的性别偏向。有关研究统计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描写男性的人格多为理性的人格特质词,描写女性的多为依附性的人格特质词。

    (4)语文教材注重中国传统优良文化品质的传承,但在“创新、个性、民主”等人格方面的培养力度不够。[7]

    2.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人格教育的影响因素。

    (1)集体因素。学生进入学校后,在教师的组织和影响下,学生慢慢有了集体意识。而社会中的不良因素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建构产生无形的阻力,使得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中倾向于功利主义。

    (2)教师因素。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和社会阅历,易形成权威型教学风格,忽视学生在认知、情感方面的不成熟,从而导致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单一化或者评价的不充分。学生只接收到了教师的褒贬评价,而不知道好在哪里、错在哪里,更无法做出相应的改变。

    (3)题材因素。受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语文素材的选取多以男主人公的英雄形象为主,只有少量以女主人公的英雄形象为主。并且塑造的男主人公多以独立性内涵为主,女主人公多以依附性内涵为主。三、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健康人格的培养策略

    1. 有意识地利用德智美影响非正式群体。“德”指人在人生意义和规范方面的操守,具体涉及个人对待生活和工作,对待与社会、集体、他人、自然关系时应具有的价值观念、行为品质、道德追求、人格修养、人生信念等,[8]“智”指智慧才能,“美”指让人赏心悦目的境意。语文知识和技能的载体是经过精心选取的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传统优秀道德品质和文学美感的作品。因此,语文教学中德、智、美互为前提,相互作用。

    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利于学生对语文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而语文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特质和理想信念,使他们能更深切地体会到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文字美。通过感受和品位文学之美,学生更有兴趣学习语文知识技能,并从内心深处接受和认同文学作品中所宣扬的人格价值。

    正式群体发展一般会经历由时间空间结合的群体到只具有个人意义的联合群体,再到有共同活动目的和意义的集体。在正式群体之外以喜好、好感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群体称为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比正式群更具有凝聚力。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的性质的一致程度,决定了集体稳定和谐程度和发展方向。因此,教师要多观察班级中有哪些非正式群体、不同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基础是什么及非正式群体的动向。利用非正式群增强集体的凝聚力,有策略地将“德智美”渗透到非正式群体中。如委任各个非正式群体中自然形成的“领头人”为小组长,带领非正式群体的其他成员,定期阅读一本文学作品,并进行分享交流。或者在进行语文课堂授课时,让非正式群体成员参与进来,进行角色扮演。在进行活动之前,教师要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与学生达成约定,并且严格执行。教师既要律人,又要律己,才能使学生信服,使“德智美”影响到非正式群体,使学生最终建构一种知真、知善、知美的人格内核。

    2. 建构优质主体间关系。首先,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师生之间的关系即主体之间的关系。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生活,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往往那些讲课有趣、严格、耐心、公正、知识丰富、能为学生着想的教师,更能成为学生喜爱的对象。同时,教师对儿童的态度会影响儿童的反应,那些和善温雅的老师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学生往往給予积极回应,对于冷淡漠视、不和善的教师,学生往往选择沉默。因此,教师既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涵养性,又要积极主动与学生建立和谐关系,教师对于师生之间优质关系的保持有助于人格教育的有效实施。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训练,提高评价能力。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反馈除了要做到及时,还要做到“因材评价”。对于内向型的学生,当他们进步的时候,要慷慨明快地对他们进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他们的不足之处,要语气和善、委婉地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对于外向型的学生,当他们进步时,给予鼓励表扬时要客观严谨,以免其骄傲自大、得意忘形。当他们有不足之处时,可直接指出他们需要改正的地方。最后,学校应经常组织教师进行“赛课、观课、评课、外出学习”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教师可以不断吸收新的教学“点子”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水平。同时,也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学生来给教师提建议和意见,从而激励教师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3. 题材选择要讲究角色平等和时代性。语文教材是教学的物质载体,语文题材则是教授和学习的范例。小学儿童正处于“性别意识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语文题材对儿童的“意识和角色定位”都有重要的塑造功能。[9]当今社会,提倡男女平等,不仅要求男性有独立、勇敢、自信、机智、刚毅等人格特点,而且女性也应当去除传统文化既定的依附性人格特点,成为拥有独立意识、独立人格的现代化女性。因此,在题材选取方面,既要传承传统优秀的人格价值观,也要吸收新时代对女性独立角色要求的人格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参考文献:

    [1] 于东侠.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5,(5):152.

    [2] 刘军.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J].中国教师,2014,(2):27-28.

    [3] 王才学.谈谈语文教师的魅力对学生成长的影响[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3):176.

    [4] [5] 于淑云.教师人格塑造的价值追求[J].教育研究,1997,(10):47-68.

    [6] [7] [8] 孙冬梅,陈霞.小学语文教材的人格特质词以及人物价值取向分析研究[J].教育评论,2015,(8):134-137.

    [9] 李怀美等.天津市中小学道德情感发展的调查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6,(5):19-23.

    责任编辑? ?秦俊嫄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3:4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