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冲突性学习是促进语文课堂深度学习的有效路径 |
范文 | 谢超 摘? ?要:冲突性学习是以积极创生学习冲突为目标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习者的高阶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核心,它承认个体差异,不回避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认知矛盾,能做到理性地“保留个人意见”并能“求同存异”,力求通过更深层次的学习来提高自我认知水平,从而有效化解分歧。文章从中学语文课堂的特定视角出发,阐述了教师以弹性预设教学情境、课堂的有效提问与多元对话为策略,激发学生开展冲突性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在面对认知冲突时进行批判思考、理性审视,将冲突性学习与合作性学习相互交融,最终走向深度学习。 关键词:冲突性学习;课堂深度学习;有效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3?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22-0021-0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深度学习已不再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教学领域的行话热词,而跃升成为语文课堂“田野研究”的自觉实践。与倾向对碎片化知识机械、被动式获取与积累的浅层学习相比,深度学习更注重对情境化知识的解构与重构、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换言之,深度学习是一种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沉浸式学习,是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多个维度的全方位投入。[1]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概括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并将“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一部分。可见,语文的学科性质既决定了语文知识的综合性和建构性,也决定了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和生成性。因此,对语文学科来说,深度学习不仅是指“学习有深度的知识”,更是指“深刻地学习”,其标准主要是留下“深刻的学习痕迹”。换言之,语文学科的深度学习,就是指在语感和思维上留下深刻痕迹的学习过程。[2]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留下自己鲜活、真实、深刻的学习痕迹,促进语文课堂的深度学习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当适度激发学生的冲突性学习热情,积极创生学生冲突性学习情境,并努力化解学生的冲突性学习困惑。一、重组与创新:冲突性学习的内涵特质 在现代汉语中,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冲突”一词作了如下注释:①矛盾表面化,发生激烈争斗;②互相矛盾或不协调。可见,“冲突”主要用作不及物动词,既包括具体可见的动作行为,也包括微妙、隐性的心理状态。当“冲突”一词和“学习”发生关联时,则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冲突”发生在学习场景下,一方面可以理解成在自我学习和“建构自我意义”时,原有的认知或价值理念与当前面对的一切发生抵牾而无法消解,于是在知识层面、情感层面乃至价值观层面产生矛盾或困惑;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成与他人共同处于某一学习情境,围绕某一学习问题进行交流、碰撞,产生知识、情感、价值观层面的分歧、矛盾甚至对抗。这种在学习場景下发生的“冲突”,无论是自我之间的内在“冲突”还是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外在“冲突”,既不是“无理取闹的抬杠”,也不是“胡搅蛮缠的攻击”,而是高阶学习思维提升和自我主体性重塑的“催化剂”。通过高强度的思想交锋,在“冲突”一次又一次的碰撞下,思维的“愤悱”状态越发“饱和”,催生出含金量极高的真问题,从而走向深度学习。由此可知,学习场景下的“冲突”其实是对知识、情感、价值观的构建、重组、创新,原先的认知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这样的学习过程就可以称为冲突性学习。冲突性学习是以积极创生学习冲突为目标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习者的高阶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核心,它承认个体差异,不回避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认知矛盾,能做到理性地“保留个人意见”并能“求同存异”,力求通过更深层次的学习来提高自我认知水平,从而有效化解分歧。二、预设与表达:冲突性学习的创生方式 基于冲突性学习的内涵和特性,不难看出,冲突性学习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模仿趋同性学习的弊端,在学习方式上深刻体现了学习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性和认知多样性,强调对固有经验的批判和对高阶思维的培养,直接指向构建深度学习场景的目标。冲突性学习的产生是建立在冲突主体的多元性情感态度和多样性认知素养的基础之上,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要产生更主动、积极的冲突性学习行为,还需要教师巧妙运用弹性预设教学情境、开展有效课堂提问与多元对话等教学手段。 1. 弹性预设教学情境。冲突性学习着眼于知识的情境迁移,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需要学习者对呈现在课堂上的教学情境的核心要素进行深入分析和亲身体验。因此,巧妙地预设教学情境是创生冲突性学习行为的要件之一。那么,何为教学情境?“在教育学中,情境是一种以情感调节为手段,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整体发展为目的的优化了的学习环境。”[3]换言之,在教育教学中,情境是教师出于组织课堂教学的需要,进行精心选择和适度优化的便于学生充分开展学习活动的教学环境。教学情境应当具有“真实性”“体验感”“前瞻性”等特点,换言之,教学情境要能反馈学生的真实学情,贴近学生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体验,观照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潜力。除此之外,对语文教学而言,语文教师在情境的创设中,要格外注重选择一些包含冲突成分的情境内容,这些冲突或隐或显地存在于情境要素中,犹如电光火石一般,能够迅速激发学生互动、质疑、交流的学习兴趣,而这些活泼、灵动、开放、包含冲突的教学情境又能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促使冲突性学习在语文课堂上得以积极发生。 活泼、灵动、开放的教学情境往往给人一种开合自如的“弹性”,对语文教学而言,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做到基于“变向”“变量”“变序”的“弹性预设”,因为唯有打破常规,尝试变更秩序,才能让师生的思考与表达因“时”而变,因“情”而动,才能让课堂游刃有余、曲径通幽、华彩顿生。换言之,语文教师需要把教学的动态智慧更多地转移到尝试建构各式各样的“关系”上来。在各式各样的“关系”中,语文教师通过对教学流程甚至对教学目标的“适度松绑”来激活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生成独到而鲜活的教学内容。有了教师的“松”教,才会有学生的“活”学;而学生的“活”学,又成全了教师的“美”教。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