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分享式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范文

    【摘? 要】 分享式课堂针对传统课堂的弊端,顺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要求,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分享交流,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不少误区,包括小组合作自由化、问题设计随意化、小组长操纵化等,通过多种有效策略,能有效提高分享课堂的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分享式课堂;教学策略;小学语文

    一、课题开题

    1. 调查分析,发现问题

    2016年,陈村镇吴维泰纪念小学开始了课堂教学改革、创建特色学校的探索。语文教研组率先迈开了研究课题的步伐,于2016年9月进行了较大范围的《陈村镇吴维泰纪念小学语文课堂现状调查问卷》,发出问卷420份,回收有效答卷401份。(详细数据参见佐证材料:《吴维泰纪念小学语文课堂现状调查问卷统计与分析》)

    调查显示,23.94%的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一讲到底。只注重教师的教,忽略学生的学,老师讲,学生听;或者老师问,学生答,只重视师生交流,忽略了生生交流;强调学习是孩子个人的事,单打独干,缺少了合作和分享。数据表明,68.58%的学生认为语文课堂采取同学讨论、分享交流的方式会让自己上课更专心,效果更好。没有掌握课堂知识时,我校学生主动看书查资料、询问老师或家长的比例高达89.01%,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占71.82%,乐意与他人分享的比例也高达89.03%。学生最喜欢的课型是口语交际综合实践课,占42.39%,基礎知识课与阅读课相同,均占25.19%,作文课最少,占7.73%。

    调查显示,我校学生好学、好分享、渴望与同伴交流,共享学习的快乐。而教师的教学仍未能跟上时代潮流和教育改革的步伐,未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2. 申报课题,明确方向

    因此,我们提出本课题:《小学语文分享课堂实践策略的校本行动研究》,课题研究目标是:

    (1)形成分享课堂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实践策略。

    (2)形成分享课堂的教学特色。课题组邀请江苏省特级教师尤善培、顺德区教育发展中心唐信焱老师等专家为学校课堂把脉,指导课题申报。课题组于2016年6月申报顺德区“十三五”规划学科课题,获得了区发展中心的肯定,批准为“顺德区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立项编号:SDJK_A201609),并获得伍万元资金资助,于2016年11月23日顺利开题。

    二、研究进展

    1. 请进来

    课题组于2016年邀请华南师范大学赵敏和戴健林两位教授为课题把脉,指导课题开展研究; 2017年、2018年两次邀请江苏省扬州市特级教师尤善培校长深入课堂,研讨分享式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及解决办法;2018年6月邀请广东教育学会王蓓蓓博士梳理课题组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 走出去

    学校大力支持课题组的教研,在2016年、2017年两次分批派出课题组成员到四川省成都市芳草小学、成都科技大学附属小学等重点名校学习,钟天校长亲自带队,身体力行,引领课题组向先进学校取经,提升教师的科研素质和教学水平。课题组主持人利艳芬老师、程首彦主任、邹文龙副主任多次到北京、杭州、广州等地的优秀学校进行跟岗学习,何倩文、陈燕冰、吴雪芬等教师也多次参加区镇的各项教学培训。

    邓小芳老师代表课题组在顺德区教育发展中心举办的“三科”培训中作了《拼音教学之我见》的专题讲座(参见课题成果佐证材料05)。

    3. 内提升

    加大校内科研培训的力度,组织课题组成员多次进行“小学语文分享课堂实践策略的校本行动研究”理论学习,定期召开专题讲座,提升了课题组全体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4. 重实践

    (1)调查、梳理我校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分析原因在于:

    ①我校部分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传统,缺少教改意识,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学改革力度不足。

    ②部分学生缺少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学习方式仍是听老师讲,死记硬背。

    (2)对比分析国内外语文分享课堂的理论和研究,理清分享课堂的概念、本课题的研究范畴及内涵:

    分享:指与他人分着享受、使用、行使。同别人述说自己的感受,让别人感同身受。分享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是物质上的。分享的前提,就是共有。“共”而后“分”,“分”而后“享”。我们的课堂环境是师生共同合作创造的,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融入其中。分享有小组内分享、班内分享、年级分享、学校分享、家校分享等形式,本课题主要研究语文课堂上小组内分享和班内分享。

    分享课堂:在课堂上,学生在与他人分享智慧、分享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经验,实现共同成长、享受认同与尊重的愉悦过程。孩子们经过思考,得到新的知识,把成功的经历分享给别人,获得同伴的认可,品尝成功的喜悦,或在同伴间的分享中将自己的思考再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形成“分享——提高——再分享——再提高” 的良性循环。

    (3)语文分享课堂的基本特征:自主发现、合作分享、开放评价

    (4)课堂分享的内容:

    一、我的收获:自学所得知识、观点;

    二、我的想法:对文本、他人不同的看法;

    三、我的疑问:对事物的疑惑和追问;

    四、我的预测:对事物发展的猜测和构想;

    五、我的评价:同一件事情不同角度分析;

    六、我的感受:个体独特的感受。

    ……

    根据课题实践研究的经验,利艳芬老师的论文《分享,让思维在课堂流动》发表在《广东教学》报上(参见课题成果佐证材料04),论文《微时事分享会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实践研究》获得中国基础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一等奖。

    (5)语文分享课堂的常规流程:课前预学→课堂分享→评价提升

    根据不同语文课堂类型以及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上课教师对常规流程进行增、删、改,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①三年级一节阅读教学示范课《牛肚子里的旅行》为例,课堂流程如下: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教师引领方法指导——小组合作探究分享——交流展示互评互助——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②以六年级一节写作表达课为例,课堂流程如下:独立写作——小组内分享——全班分享——自我修改

    ③其他生活识字课、经典诵读课、口语交际课、阅读分享课、演讲思辨课、微型写作课、影视赏析课等,在“分享课堂”的理念下,各有特色。部分课型已经开展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6)语文分享课堂的机制:以小组合作为基础,以开放共享为常态。

    ①语文分享课堂教师“教”的实践策略包括:构建合作小组、传授分享技巧、及时点拨指引、多元评价导向等。

    小组的分组策略包括:一、科学分组,合理搭配;二、明确分工,落实职责;三、细致培养,形成习惯;四、定期调整,优化提升。

    以四年(1)班为例,班级分为12个小组,荷花组、牡丹组、百合组、茉莉组、玫瑰组等。

    ②学生“学”策略包括:独立思考、自学自悟;交流分享、互学互进;自我反思、内化吸收;拓展迁移、活学活用等。

    根据课题实践研究的经验,何倩文老师写成论文《小学语文中提升小组合作学习效度的实践研究》获顺德区教育学会一等奖;吴雪芬老师的论文《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与评价机制》发表在《广东教学》报上;利艳芬论文《合作分享式课堂的有效策略研究》获得全国一等奖。

    5. 常监管

    课题组负责人及领导成员每学期均召开例会,组织检查和督促课题组成员的工作,经常进行交流和分享,群策群力,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三、任务完成情况

    目前,课题组已经顺利完成课题中期业绩目标,成效可喜:

    1. 教研活动落到实处

    举办跨省教研活动3次、邀请国家级、省级专家指导4次,承办区内跨镇教研活动2次,举办区级培训讲座1次、镇内教研交流活动6次、校内教研活动20余次。

    2. 课题成果日渐丰硕

    共發表论文2篇,14人次的论文、案例等获得国家级各类奖励,6人次获得省级奖励,5人次获得佛山市级奖励,9人次获得顺德区级奖励或论文宣读,14人次获得镇奖励。详细情况如下:

    (1)发表论文2篇:

    ①利艳芬《分享,让思维在课堂流动》发表在《广东教学》报。

    ②吴雪芬《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与评价机制》发表在《广东教学》。

    (2)发表随笔文章1篇:

    邓小芳老师的《让世界因我而美丽》发表在《冰心少年文学》杂志。

    (3)论文、案例获国家级奖例统计(部分):

    ①利艳芬论文《“微时事分享会”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实践研究》获中国基础教育学会全国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

    ②利艳芬教案《“自主,分享,成长”的写作表达课》获中国基础教育学会全国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

    ③利艳芬论文《分享式课堂的有效策略研究》获中国基础教育学会全国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

    ④利艳芬论文《移动微学习翻转小学古诗教学的研究》获“全国中教杯教师优秀教研成果”活动一等奖。

    ⑤邓小芳老师论文《课前预学案提升语文学习能力》获第十三届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教师组一等奖。

    ⑥邹文龙副主任论文《作文教学中的“放”和“收”》获获中国基础教育学会全国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

    (4)论文、案例获广东省级奖励统计(部分):

    ①吴雪芬老师论文《移动微学习在小古文教学中的应用》获广东省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一等奖。

    ②甘爱联老师教案设计《酸的和甜的》获广东省教育学会评比一等奖。

    ③陈燕冰老师论文《别样识字,快乐常在——提高低年级学生自主识字的有效方法》获广东省教育学会三等奖。

    3. 教师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状态有明显改观

    根据随机访问家长、学生的结果表明,教师运用分享课堂的策略进行教学,师生的课堂满意度均有所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大为提高。

    四、存在的问题

    1. 外部因素

    部分教师因为二胎休假,课题科研的参与度不够。

    2. 内部因素

    个别教师科研能力不足。本课题研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课题组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个别课题组教师科研能力不足,对课题研究的方法和策略的实施仍然存在一定误区,仍需要时间探索研究。

    五、未来的展望

    课题组在今后的一年里,将会再接再厉,继续深入研究,完善分享式课堂的教学策略,探索课堂评价及课题成果的应用推广,以期取得更大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吴亚西. 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M].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王斌.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初探[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36).

    [3] 聂煜.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实践思考[J]. 语文课内外,2018(13).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5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