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引领动态生成 打造有效课堂
范文

    赵会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之一,它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只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它必须是真实的,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师生在互动中即兴创造,能迸发出智慧和灵感的火花,使课堂教学超越预定的教学目标,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共同提高。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促成动态生成,打造有效课堂呢?我觉得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精心设计,引导动态资源生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切教学都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无价值的。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高效地引导动态生成,使生成更具方向感,更富有成效性。教师只有课前成竹在胸,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才能面对学生的生成时做到心中有数。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在活动探究中的生成预设是这样的:

    师:我们知道了熊大的长方形饼干的面积。(出示:熊二的饼干模型——平行四边形)大家拿出学具袋里的这个平行四边形,请你们大胆地猜想一下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需要什么数据?然后用直尺自己测量,并标出你测量的数据(取整厘米计算),再在课堂作业本上尝试着列式计算它的面积。

    (1)学生动手测量,列式计算。

    (2)指名汇报测量、计算情况,交流探索。

    学生出现了两种情况:

    (1)7×5=35平方厘米。这是第一种猜想,7厘米这条边在平行四边形里称为?(底)。5厘米这条是平行四边形的?(邻边)。也就是说他是用平行四边形的“底×邻边”来计算它的面积的。

    (2)7×4=28平方厘米,来看第二种猜想,7我知道是平行四边形的底,4是什么呢?(高)。也就是说他是用平行四边形的“底×高”来计算它的面积的。

    师:猜想用“底×邻(斜)边”的举手,(大多数)。猜想用“底×高”的举手,(6个孩子)。师追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与什么有关呢?讨论说说你的理由。

    生1:我们是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长和宽相邻,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可以是邻边相乘。

    生2:不对,比如这个平行四边形变形了(拿出一个四年级用过的平行四边形框架一拉)

    辩驳道:看它的四条边长度不变,相邻的两边相乘的积都是15×10=150,可是看上去明明就是它的面积变小了,所以我认为邻边相乘不对!

    师:厉害呀会利用证据说话。接过刚才的平行四边形框架一边演示拉,一边说:“那相邻的两边长度没变,什么发生变化了?你观察到了吗?”(再慢慢拉)

    生:(恍然大悟,七嘴八舌)高变短了!

    师: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与什么有关呢?(高)。既然我们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有关,那真的是用“底×高”吗?我们先来讨论你有什么好的验证方法?讨论大约2分钟后,讨论声逐渐小了下来,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板演说理。(数格子、剪拼)再来动手操作。

    一个简单的布置,却带有一定的开放性,同时是生成资源的预设,在测量中让学生的思维引发冲突,因为学生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影响,大多数学生会顺其自然地测量平行四边形的邻边来相乘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情绪激动的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例证、反思和交流。在现实问题中引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的知识。通过解决“平行四边形面积与什么有关”这个实际问题,在数方格、拉框架、剪拼等活动后,水到渠成、引出算理,还原了数学家创造数学的真实的过程,加强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感受。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学生易学乐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使本来枯燥的教学内容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课堂导入中教师精心的预设,有意的引领,让数学知识首先问题出现在孩子们活动中,教师顺水推舟,随着讨论的进行不时有同学举手,不时有新的想法产生,由于教师捕捉到的信息“价值不菲”,从而激活了其他学生的思维,迸发了智慧的火花,自主、和谐地探索新知。

    二、巧妙运用,引领错误动态资源

    所谓“错误”是指师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偏差或失误。“错误”伴随教学始终,它有时发生在学生方面,有时发生在教师方面。记得一位著名特级教师说过这样的话:“教1+1=2的老师是合格老师,教1+1=?的老师是好老师,而教1+1=3的老师才是优秀老师!”显然,这位教师的话表达了这样一种教学思想:教学中随时可能错误,而发生的“错误”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有效地挖掘利用好这种动态资源,可以引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激起学生探究的心理矛盾和问题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错误本身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由于错误,真理才会被发现。”学习中的错误直接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学生思维的真实反应。教师应时刻留心挖掘课堂上的“阴差阳错”,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的错误,妥善处理,巧妙引导使这些“阴差阳错”巧妙地服务于教学活动,让“阴差阳错”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

    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中,我提出一个问题:一堆稻谷吨,运走了其中的,这句话中的哪个分数能改成百分数?认为两个都可以改成百分数的同学居然超过一半,对于学生这一错误的理解,我并没有马上纠正过来,于是我将错就错,让学生自己循序渐进地开动脑筋,先让学生说出百分数的意义,并画出线段图,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同学们通过讨论终于发现:百分数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不能带单位,而像吨是一个具体的重量,是可以称量物体得出的,一定要带单位。

    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比较,自我探索、自我體验等方式,把错误化为一次新的学习引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激起学生探究的心理矛盾和问题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

    三、因势利导,巧用差异动态资源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4 19: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