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核心素养下初中科学中人文精神的发掘与培育的研究 |
范文 | 裘庆忠 摘要: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推广下的一种综合能力培养,近年来这种能力的培养在中学教学领域逐渐兴起。其中,突出的表现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加强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发掘和培育,因此初中科学教学的模式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发掘和培育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初中科学教学开展的主要任务,因此对这一任务完成路径的探讨就具有很强的重要性。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科学教学;人文精神;发掘;培育 一、问题的提出 (一)科学德育教育现状 从当今初中科学德育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更多呈现的是重功利、重技巧、轻视科学内在人文素养的状态[1]。很多教师在开展科学教学时往往轻视德育教育,认为这些不过是一些可有可无的东西,不必在课堂教学中占用任何的时间。因此,在很多初中学校的科学教学开展中德育教育往往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 (二)课程教学改革相关要求 1.育人目标中核心素养的凸显 进入新时期以后,我国的育人目标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在当代的育人目标中核心素养的地位得到了有效的凸显。一般来说,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了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2]。由此来看,不但我国育人目标的层次得到了提高,而且育人的出发角度也变得广泛。 2.素质教育呼唤人文精神 当今的基础教育阶段正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并且素质教育的内容也在不断地丰富。我们知道人文精神是现代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只有将人文精神纳入到素质教育中,才能使学生的到全面的发展。以前我们的素质教育只停留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实这就是一种技巧的学习。现在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怎么用一种技巧,而且还需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该用以及应该用到什么地方[3]。 3.科学教材要求渗透人文理念 我们的教材以促进学生成长作为根本来规划课程结构、安排内容体系,设计呈现形式。它无形中摄取了学生的心,教材编写力图通过激发、唤醒学生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引导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升华为情感态度,并形成稳定的基本品质和素养[4]。素质教育开展以后,科学教材的表现就要求能够渗透人文理念。 二、核心概念界定 科学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是指人们追求真、追求实的一种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人们不会迷信权威,面对疑惑时采取的措施更多是精密地去求证。 人文精神则是指执着地追求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格,高扬人的价值,追求人自身的完善,谋求个性解放。因此,人文精神的本质是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情感、人的体验,求善求美理性兼顾。 三、核心素养下初中科学教学中德育的发掘与培育的实施路径 教人要教心,育才先育德。初中科学教材中含有大量的德育教育因素,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更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品德的培养,从而使之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 (一)爱国主义的德育渗透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人们形成的对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包括人们对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社会主义制度和锦绣山河的特殊挚爱,爱国主义教育的例子在初中科学教材中很多,教师要善于挖掘,创造一种有利于培养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情感和氛围。 例如,在学习“育种与优生”时,我国水稻育种专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水稻研究所里掌握着杂交水稻的原种。曾经有人对袁教授说,你如果带几粒原种去美国,立马就会成为全球富翁,袁教授说中国有十四亿人口,解决粮食问题比其它任何地方重要的多,我是中国人,我必须在中国发展,只有在中国才能真正体现我的价值;还有人说你只要申请专利,马上成为世界首富,袁隆平说,我不需要财富,国家需要富强,我把专利献给祖国。学生听了这些话,情绪激昂,议论纷纷。非常真切的表露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又如在九上第一章第六节的《几种重要的盐》的教学中,讲述农民出生的侯德榜美国留学学成后放弃国外优越待遇,回国艰苦创业,立志把所学知识献给祖国,建设亚洲第一大碱厂,发明“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為中华民族争得荣誉,我们学生应该时刻要有为国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心。两弹一星功勋钱三强、邓稼先等,还有古代的四大发明,磁偏角发现者沈括等的讲述,使同学们感受到中国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进而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这些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学生看到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辉煌成就,从中受到的教育,增强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懂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树立为祖国富强,为科技进步而刻苦学习的信心。 同时,又让学生产生一种忧患意识,增强他们报效祖国的紧迫感,进而为爱国情感奠定基础,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目前我国科学技术在某些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从而增强使命感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 例如,“炸药之父”诺贝尔设立了世界科技第一大奖——诺贝尔奖,一个国家获得该奖人数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领域世界排名的依据,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科技在这方面存在很多遗憾和不足。 (二)日常行为规范的德育渗透 日常行为规范是一个中学生的基本行为规范,科学由于其学科的特点,除了在教室内上课外,还有实验和社会实践。实验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环境教育场所。 例如,实验室物品摆放整齐有序,使学生养成爱整洁的习惯,做实验必须按操作程序科学规范的操作,并且要注意安全,教育学生爱护公务,节约用水,节约药品,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做实验,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认真记录,认真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生通过实验亲身体验污染带来的危害,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同学们实验中,强调回收和处理实验废弃物,使学生能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乱扔废渣、垃圾分类、不乱倒废液,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意识;在家庭电路教学中,讲解人发生触电事故都是因接触火线造成的,因此开关、螺旋式电灯的螺旋套中心金属片要接火线。 再如在七上第二章第5节《常见的植物》课堂中,除了学习种子植物、孢子植物和植物分类的同时,要让学生认识植物,知道植物也是有生命的,我们要真心地爱护,不要乱摘花草树木。通过学生讨论不爱护植物的后果,从表面上看学生会认为植物会死掉,老师引导如果大家都很随意,严重会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动物,最终影响人类。我们应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而以上这一切都说明,在科学教学渗透德育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在与其他学科相比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三)科学精神品质的德育渗透 初中科学教材中,存在大量的科学发展史,涉及到大量的科学家,科学家的学习精神,待人处事的品格,他们身后精彩的故事都是进行德育的良好素材,值得教师挖掘,所以,对科学发展史和科学家风采进行深度的开发,充分利用这些名人轶事,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激励学生勇于进取,培养追求真理的精神,实现书本知识与知识发明的人和历史的沟通,使学生在经历这些发明的再创造的过程中感受智慧,实践智慧,体现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科学精神品质。 例如,法拉第出生于铁匠家庭,家境十分贫寒,几乎一生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他勤奋好学用自己微博工资买实验器材验证书中知识,发现电磁感应,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欧姆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时,永不言弃,持之以恒;伽利略在研究单摆振动规律时的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牛顿的博学多才、谦卑不逊;焦耳为了研究热功当量先后做了实验不下四百余此次;阿基米德的勤奋好学,敢于创新;还有我国的动车高铁,任正非的华为公司,港珠澳跨海大桥,嫦娥奔月工程等内容,使学生深深的感受到我国在某些领域的可喜发展,培养学生的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社会责任感。 (四)乐趣课堂的德育渗透 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学生思想的浪花,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集形、声、色、光、意于一体的多媒体无疑比传统方式更具优势。主动注意的对象往往是学生兴趣、需要所在,此时教师可再设法增强刺激,引起学生注意。 例如在学习怎样制作简易热气球,老师先让学生在教室放孔明灯,如上图,大大激发学生学习乐趣和求知欲。例如在讲解《地球的绕日运动》一节中,教师如果单纯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往往对地球绕日运动的方式不能够理解。如果教师利用模型道具、多媒体进行地球绕日运动视频的播放,学生就能直观地看到模拟的地球绕日运动。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使一目了然,教学效率明显得到提高。 教师还可以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创设真实可感知的情景,帮助学生感知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形象直观揭示新旧知识之间、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学生能够从根本上悟出相关知识的的定义、规则、规律。在科学教学中运用游戏,以直观、趣味的形式将抽象的内容呈现出来,让学生在发现问题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感受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在共同探讨与通力合作的氛围中,分享喜悦和成功的情绪体验,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和谐交融,渗透人文精神。 (五)加强科学与生活联系,体现科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评价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科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之一是“初步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科学的意识”。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可充分地从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资源的获取。选用富有生活情趣的图景、动画、贴近同学的生活的实例,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进行有效的联系,这样就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点亮学生智慧的火光,让学生觉得学科学是有趣的,有用的,进而热爱科学。 如在学习可燃性气体爆炸实验时,引入腾讯新闻,“河南一男子回家开灯,砰的一声被炸出屋子,连电梯门都炸掉了”。 讲述实验安全和生活安全的联系,把学过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遇到家里燃气泄露,应该怎样正确操作。由于有鲜活的生活例子,学生听课格外认真,感触很深,也真正体会到学习科学的重要性和科学的应用价值。 再如八年级上的《水资源利用、开发和保护》一节的学习中,教师更应该加强知识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对水资源的学习应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有效的融合,提倡学生在生活中应该注重节约用水、避免水资源的浪费,避免水污染注重环保理念。这样学习起来不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一种熟悉感,而且还能够有效规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能够使学生通过科学学习培养人文素养。 (六)感悟科学的理性精神,呈现科学的创造价值 科学作为个人文化底蕴不可缺少的一块基石,在每個人身上应该有更多的沉淀和积累,使学生更会理性地去思考、辨析、创造。教师要在自己的科学课堂教学中,提供文化背景、创设文化氛围、挖掘文化内涵,从而加强科学文化的渗透力和创造力。 例如在学习七下第三章第6节《摩擦》后,让学生想象没有摩擦的生活,学生很快就会描述出如人不能走路、手拿不起笔写字、汽车不能在马路上前行、老师不能拿粉笔写字、吃饭拿起碗筷会滑落、钉在墙上的钉子会自动松开而落下来等等,同样在学习《重力》后,让学生想象没有重力的生活,如打破世界跳高记录会易如反掌,汽车在空中,手指轻轻一点,千金重物就会飞起来……这些看似荒唐,其实学生是创造新事物的雏形。 再如联想使学生产生创造力。如学习大气压时联想液体压强,讲电流时类比水流,联想电压,讲浮力时联想重力等等。逆向思维使学生产生创造力。 我们意识到科学教育所要传授的不仅仅是一套概念体系,也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技术和结论,而应当是作为一种文化来传播。让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得科学教育也成为人文素质的教育,并使其内化为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终身的、内在的品质。同时,作为大众化的科学更要强调其人文价值,让科学教育在每个学生的身上能够有更多的沉淀和积累,作为个人文化底蕴不可缺少的一块基石,伴随他们一生。 参考文献: [1]孙建和,王恒安,严亚贤.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的创新思维、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的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16,(04):100-102. [2]张业,周建敏,齐民华.自然科学教育对接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物理化学教学为例[J].化工高等教育,2016,(02):92-94. [3]李滨.解剖教学中的人文关怀[A].中国解剖学会科技开发与咨询工作委员会.第五届全国解剖学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国解剖学会科技开发与咨询工作委员会:,2015:2. [4]张友生.高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4,(1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