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阅读与实践中蓄积力量,思辨与行动中探索风格 |
范文 | 王林波 【摘要】要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教师需要潜心阅读书籍,提升专业素养,深入研读课例,博采众长,在此基础上对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与提升,对自己的教学思考进行提炼与升华,在不断的思辨过程中逐渐明确教学追求,形成教学风格。当教学风格日渐清晰时,可适时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展示,借助论文、专著推广,从而让自身的教学风格逐渐稳定和成熟起来。 【关键词】阅读 思考 实践 思辨 教学风格 每个人都是个性鲜明的,有时候,我们不一定要见其人,只要闻其声就可以判断出这是谁。课如其人,有时候,我们不必非得亲临现场听课,哪怕只是在阅读教学实录中的文字,我们也可以判断出这是谁的课。这样的教师是有风格的,独特的教学风格是他们无形的名片。 听,激情四射,诙谐幽默,这就是窦桂梅老师和她的主题教学;轻松愉快,扎实深入,这就是薛法根老师和他的组块教学;文采斐然,深情感人,这就是王崧舟老师和他的诗意语文…… 每次观摩这些名师们的课堂教学,我们都会被深深地折服,他们鲜明的教学风格让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作为一位教师,有谁不希望自己也有着鲜明的教学风格,谁不希望自己的教学也能让人难以忘怀呢?但看看自己,包括身边的同事,有几人拥有鲜明的教学风格呢? 的确,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是不易的,但并非可望而不可即。一线教师,我们该怎样让自己的教学有风格,甚至风格鲜明呢? 一、阅读积淀,为风格形成蓄积力量 教师的成长与学生的成长是有共通之处的,就像是农作物的生长一般,需要足够多的时间慢慢长。当生长的力量蓄积充分时,便有了拔节的可能。我们看到名师们辉煌的现在却忽视了他们之前的默默付出。默默坚守往往不只是三年五载,十年磨一剑是他们付出的常态,这样的付出让他们形成了鲜明的教学风格。名师如此,我们更是如此。 工作后的第三年,笔者就被评为区级教学能手,接下来的十年里,笔者开始让自己沉寂下来,安静下来,默默地开始了阅读。笔者知道,湖水唯有平静,才能有美丽的倒影;一个人,唯有安静下来,内心沉静下来,智慧才能浮现出来。 十年的时间里,笔者阅读了大量的书籍,特别是语文教学方面的书籍。从小语界大师们的《名师授课录》,到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的教案集,笔者细细品读;从特级教师们的教学专著,到教育教学类期刊,笔者一一细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对名师们的教学设计或实录有更深入的体会,笔者采用了独特的阅读方式:阅读后,有了自己的思考之后,笔者走进课堂,用名师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实践。这样的方式还真管用,五六年时间,让自己有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每一位名师的课例都熟记于心,张口就来;每一位名师的经典课例,也都能如数家珍般一一道来,他们的教学风格也都能铭记于心。 随着网络的普及,阅读变得越来越便捷,阅读的方式也逐渐走向多样化。后来,在前期大量阅读书籍的基础上,笔者开始了阅读课例。后来,笔者学习名师们的教学视频,于是整理、归类,笔者有了自己的资源库;暂停、思考、回放、重读,我开始了自己的读课之旅。 就这样,积淀着、思考着、实践着,笔者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能否写一本自己的书,能否表达自己的教学思考。 二、潜心思考,为风格形成找到方向 用力前行,的确可以让我们行走得更快,但如果忘记了抬头看看前方的路,我们很可能会迷失方向;如果忘记了回首看看走过的路,我们很可能会重复曾经的错误。除了行走,我们还要适时地停下脚步思考思考,且行且思,我们的行走才会明确方向,更有力量。 2013年,我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上好小学语文课——在思考与行动中润泽课堂》,那一年,自己激动了很長一段时间。这本书可以说是自己当时从教18年的倾心之作,全面总结了自己的教学经验,无论是识字教学、阅读教学,还是习作教学,都有涉猎,从理论到实践,丰富的内容让这本书有了不错的销量,两年内三次印刷。 一年后,笔者有了新的思考。面面俱到,常常会导致面面不到,面太宽,自然很难深入,笔者是否要找到一个点进行深入的研究。你看看管建刚老师,着力研究的就是习作教学,多么精深,《我的作文教学故事》系列丛书深受一线教师的推崇,他的习作教学策略让无数一线教师受益;你看看黄亢美老师,研究聚焦的是很不起眼的生字教学,但是他的字理教学研究无人不知,黄亢美老师的《字理教学手册》已然成为不少一线教师备课必备的工具书。笔者是否也可以着力于某一方面的研究,而不是面面俱到? 于是,笔者将主要精力放在了阅读教学的研究上。大量的教学实践让我越来越体会到文本解读的重要性,要想上好一节课,没有精准的文本解读是不可能的,同一节课,为什么不同的名师上出来风格各异,但又同样精彩?不就是因为他们对文本有着自己独特而又精准的解读吗?研究阅读教学,文本解读是绕不过去的。 笔者着手文本解读。陈日亮的《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孙绍振的《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詹丹的《语文教学与文本解读》,闫学的《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笔者都是反复读过的。在阅读的过程中,笔者特别喜欢批注,如果没有批注会感觉这本书没有读过,阅读中点点滴滴的收获,自己得到的启示,笔者会用一两句话记录下来;从书中学到的解读方法,笔者会在扉页上工工整整地记录下来。就这样,在反复的阅读中,笔者找到了方向,学到了方法,于是,开始了自己的解读。 潜心的解读让自己的教学逐渐走向深入,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文本解读的力量。同时,笔者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时候,深入的解读让我们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人文性的发掘上,对工具性却有所忽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用教材教语文,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毕竟,语文学科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无论使用哪个版本的教材进行教学,无论课程改革走到哪一步,我们都不能偏离这个方向。紧扣语言运用的本质是语文教学的根,不忘本、不舍本逐末是我们必须做的事情。 三、大胆实践,为风格形成注入活力 2014年,笔者着力开始指向语用的阅读教学研究。依然潜心解读文本,不过,笔者更多地开始用语文教师的专业视角来解读。笔者想,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看到普通读者所看不到的内容,也就是语言文字表达的秘妙,关注表达才是语文教学的正道。一次次研讨,让我们的方向更加明确;一节节公开课,让我们的主张得以展现;一篇篇论文,表达着我们对语用教学的思考。 2015年的一次大型教学活动中,笔者执教《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一课,通过这节课,笔者想凸显自己语用教学的思考。这次活动吴忠豪教授点评,由于行程很紧张,课前我们没有沟通,不过吴教授点评时非常高兴,他说我们的想法非常一致,吴教授主张用课文教语文,要让“教课文”到“教语文”来一个华丽的转身,正好,这一课笔者主张的就是“着眼积累,注重表达”。 2016年全国小语会年会在新疆召开,这次会议上笔者执教的是《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再次尝试凸显语用的阅读教学主张。重庆的张咏梅老师点评,她给予了高度肯定,说这是一节真正的、扎实的语文课,一节直指语言运用的课。 权威专家的肯定,一线教师的认可,让笔者更加自信,在这条路上,笔者一定努力前行。 敢于献丑,这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精神。笔者想,只有抛弃所有的束缚,用归零的心态让自己重新开始,才能真正找到自己;只有用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投身到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中去,才能真正发现语文教学的奥秘。 笔者知道自己语用教学的探索必须有源源不断的养分供给,才能走得更远。唯有通过一节又一节的公开课,才能为笔者的教学主张提供不竭的养分。笔者选择打开课堂,而且是每周一节公开课。笔者知道,有老师听课,自己就得更用心备课;每周一节,就能让自己有更多的课例积累。公开课后有研讨,需要给老师们讲述自己的教学思考,自己就得有更深入的思考、更精心的设计。 大量的教学实践和深入思考,让撰写论文成了很轻松的事情,陆陆续续,笔者发表了300多篇文章,2018年出版了自己的第二本教学专著《指向语用的阅读教学实践》,定位明确:指向阅读教学,聚焦语言运用。 四、高端思辨,为风格形成准确定位 2018年,笔者有幸成为教育部首批领航名师培养对象,这是教育部组织的第一次全国范围内的名师培养活动,学员们被称为“皇冠上的明珠”,代表着一定的高度,同时也肩负着更重要的责任。既然是教学名师,就必须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培养计划中明确指出,三年的培养周期内,必须在第一年明确自己的教学主张,通过三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否则,恐怕难以顺利结业。 如果说培养计划中的任务是外力,那么,成长还必须有内驱力才行。完成了语用教学的阶段性探索,出版了专著后,笔者又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文体不同,在语用点的选择上有什么不同?文体不同,在表达特点上有什么不同?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这类文体独有的表达特点? 带着思考,笔者开始了研究。那段时间正好在领航名师培养基地——上海师范大学学习,走进图书馆查阅资料,在数字图书馆中查找资源、研究文献是我每天的必修课。广泛阅读,进行文献研究,笔者看到了很多老师已有的研究成果,也有了自己更多的思考。 2018年下半年,笔者提出了“识体而教”的阅读教学主张,倡导阅读教学必须指向语用,必须通过语言实践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还应当让语言训练更有效、更有针对性,让每一类文体的语用都凸显特色。笔者把自己的想法和三位导师——王荣生、吴忠豪、李海林教授进行了沟通,他们非常赞同笔者的想法,也提出了很多建议,每一条都直击本质。 两个月时间的沉淀、思考后,笔者再次来到上海师范大学,向三位导师汇报我的思考。如同硕士生答辩一般,笔者陈述自己的想法,三位导师听完后,用了几乎三倍的时间为笔者解答疑惑,指点迷津。深入的探讨、高端的思辨、大咖的引领让笔者豁然开朗,再次修订后的“识体而教”的阅读主张更鲜明了,更理性了。那一刻,笔者激动不已,同时也深深地感受到潜心思考的必要性和专家点拨的重要性。 今天,有了思考,有了主张,有了些许的风格,笔者更需要行动,笔者知道,只有勤于实践,才能为风格的形成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让风格的彰显有更廣阔的舞台。 我将开始更深入的探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