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优化教学策略,让语文课堂“接地气” |
范文 | 蒋晓波 【摘要】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可知,当前阶段的语文教学需要链接学生的现实生活,这样才能够让语文课堂更“接地气”。基于这一现实需要,教师需要积极优化教学策略,用更为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引导语文教学新风气。 【关键词】小学语文 生活化 接地气 教学策略 语文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让学生在经过学习后能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交流,最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生活。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需要用更为生活化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体验到真正“接地气”的语文课堂。 一、演绎文本内容,还原现实生活 在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对生活的记录,作者通过语言文字将自身的生活进行高度提炼,将之呈现在读者眼前。由此可见,为了深入体会文章内涵,读者同样需要以生活化的方式进行解读,这样才能贴近文章的脉络,减少学习语文的困难。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营造真实的情境,或者是要求学生演绎课文内容中的真实场景。无论是设置情境还是角色扮演,这两种方式都是对生活的还原,目的都在于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把握。通过扮演课文中的人物,有助于学生走入语文世界。 例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章时,由于内容本身并不难理解,而且文章中所描绘的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很可能每个学生都曾经经历过类似的场景,所以学习起来并不难。教师可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呈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把握。值得注意的是,本篇课文对话多,篇幅却并不长,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文本中的几个经典场景进行想象,对场景内容进行扩充,甚至可以根据课文进行情景剧本创作。比如文章中,父亲在看巴迪写的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巴迪此刻的内心世界是如何的?他怀揣着怎样的心情等待父亲的点评?父亲又会有怎样的内心活动?他喜欢这首诗吗?通过一系列想象,学生能够深入文本,对文章主旨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把握。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文本演绎,通过文本演绎,能够帮助学生走入课文情境。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通过图片、声音等形式再现生活化场景,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小学语文的课程内容大多都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应把握好相关的素材,加强生活与语文课程的联系,寓教育于生活,寓生活于教育。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教学实效性,也能够高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激发阅读兴趣,抒发生活感想 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关注学生的个性表达,与学生形成情感方面的互动,有助于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不能一味地空洞说教,这样做无法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需要让学生通过文本来感知生活的本质,让学生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联想自身的生活,让文本和生活产生共鸣,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兴趣。为了达到这一点,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给予学生充分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深化学习,帮助学生从文章的叙述中引发自身对生活的感想,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交流让学生抒發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受。 例如,《忆读书》这篇课文属于回忆性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冰心幼年以及少年时读书的经历,作者通过自身的读书经验告诫后来者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教师可以在上课过程中和学生展开交流互动,让学生回忆自己在读书过程中的趣事。比如有的学生说,“自己小时候不爱读书,后来还是受到姥爷的影响,开始读《水浒传》《三国演义》,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阅读的快乐。”有的学生说自己从小就喜欢看连环画,后来开始看简写本,最后养成了固定的阅读习惯;还有的学生表示自己最喜欢看漫画书,因为情节特别吸引人……通过回忆,每个学生都感受到了阅读的快乐,也从他人的分享中感受到阅读的重要性,课堂氛围非常热烈,每个学生都沉浸于课堂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立足文本,激发学生的回忆,让学生通过回忆,将文本与现实生活进行链接,促使学生产生阅读的满足感,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学生享受学习语文的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产生感悟的内容,创设出利于学生主动表达的氛围,并积极参与交流,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独立思考,自主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三、尊重生活体验,引导创新学习 要想知道梨的味道,只有亲自品尝才能得知。这句话充分证明了体验的重要性。只有借助体验,才能真正感受到事物的本质。对于语文教学来说,道理与之类似。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给予学生充分体验的机会。假设学生对课文中某处内容难以理解,教师与其为学生进行生硬的讲解,不如让学生进行大胆的尝试,通过体验来感受、理解。如此一来,学生才能真正领略文本中的情感以及文学价值,教师才能真正实现创新式语文教学。 例如《和时间赛跑》这篇课文,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在外祖母去世后十分哀伤,变得浑浑噩噩,后来通过爸爸的有意引导,作者幡然醒悟,从太阳落山以及鸟儿飞行中感悟到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甚至展开了一次次和时间赛跑的经历。如果教师只是单纯为学生讲解课文内容,学生固然能明白课文大意,但是对于文章主旨却没有深刻感受,这也就违背了编者设置这篇课文的初衷。而且,大多数学生对于作者和时间赛跑的原因并不完全理解。鉴于此,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试着体验时间的流逝。比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施将时间倒计时呈现于全班学生面前,然后在接下来的5分钟,要求学生静静地坐着,感受时间的流逝。然后重新计时,让学生在5分钟内尽可能充分利用时间,比如学生可以写作业或者看书等。在体验结束以后,要求学生对比两次的体验结果,学生发现尽管两次的体验过程都是5分钟,但是效率却截然不同。学生也充分意识到尽管时间的流逝无法挽回,但是却可以充分利用时间,让每一分钟都过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如此真正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充分体验。这是因为任何理论都来自实践。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只有实践才能感受到事物的内在价值,才能形成真正的知识。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将知识点与生活中的事例充分结合起来。通过自主体验,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故事情节,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 四、基于生活观察,触摸文本之美 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但是,大多数人都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学会发现并感知生活中的点滴美好。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美和课文进行联系,促使学生将直观感受与抽象认知相结合,如此才能真正营造出和谐美好的氛围,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促使学生获取真正的审美体验。 以《山居秋暝》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山居秋暝》的纯音乐播放给学生听,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想象、感受诗歌画面,这样做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诗境的想象力。《山居秋暝》一诗中,相继写了“空山”“新雨”“晚秋”“明月”“松间”“清泉”“石上”等意象,通过音乐的引导,学生和这些意象相关的回忆被激活。有的学生说通过音乐,他好像看到了一座寂静的山,耳畔只能听见汩汩而过的泉水声;有的学生说此时此刻,她好像沐浴月光下,感受着月光的抚摸,感受着微风的吹拂,一切都是那樣的宁静美好;还有的学生说,他好像看到了结伴而归的浣女,笑容洋溢,伴随着莲叶的清香款款而来……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鉴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空闲时间和父母一起去森林里、深山中走一走,看看景色是否如作者所写的那样美好。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很容易就沉浸于诗歌的氛围中,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 语文教学不能拘泥于课堂,而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的角度探寻美、感受美。教师也不必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语言与意境美,帮助学生从文本的学习中获得审美素养的提升。 在语文教学中,为了让教学更加“接地气”,教师需要营造生活化的语文课堂,用生活化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世界的魅力,在帮助学生学习文本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使学生爱上语文,让语文教学真正芳华无限。 【参考文献】 [1]徐之云.小学语文教育的理想境界——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9(40). [2]郭兴兴.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J].文学教育(上),2019(1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