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巧用思维导图,助力高三生物复习 |
范文 | 李娜 [摘 要]高中生物知識点繁杂,如果不能有效地构建知识体系,学生很容易在短时间内遗忘,造成知识理解和记忆困难,进而失去学习生物的兴趣和信心。思维导图能直观形象地呈现知识的关联性,使知识结构层次清晰,方便意义建构和牢固记忆。文章以真核生物的DNA分子简图为原点引导学生思维发散构建完善的思维导图,并探讨如何利用思维导图将教材中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明确概念间的差别,从而提高复习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三生物复习;DNA分子简图 [中图分类号]? ? G633.91? ? ? ? [文献标识码]? ? A? ? ? ? [文章编号]? ? 1674-6058(2021)05-0088-02 思维导图是英国记忆之父托尼·博赞(Tony Buzan)在研究大脑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它主要利用线段、文字、图形等对信息进行加工和整理,建立信息链接,并以多种形式直观呈现。 高中生物内容繁多、知识体系庞大,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对于学生的记忆以及理解能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在高中生物复习过程中,合理地利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区分并深刻理解一些易混概念,从而提升学生的复习效率,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复习方法。本文以真核生物的DNA分子简图为原点引导学生思维发散构建完善的思维导图,并探讨如何利用思维导图将教材中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明确概念间的差别,从而提高复习的效率和质量。 一、利用思维导图合理构建知识体系 1.DNA分子的结构分析 从DNA分子的结构分析出发,引导学生绘制思维简图。用反向平行的两个长箭头代表一个DNA分子,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整合DNA分子的结构方面的教材内容,如:(1)DNA分子的结构组成及其特点;(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引导学生联想常用的公式计算,并简单举例回顾);(3)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要求学生画出简图,并联想ATP的简图,形成比较);(4)比较DNA和RNA的区别(为后面整合DNA的功能做好铺垫)。 让学生结合之前的学习,尽力细化DNA分子的结构组成,明确基因和DNA的位置关系。“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有遗传效应”可以理解为对性状的控制,由此引导学生回顾“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的两种方式。学生对于基因的结构组成部分存在理解困难,尤其表现在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把握不准上,教师要结合板书或PPT讲解透彻。 2. DNA分子的功能整合 教材中和DNA分子相关的生理过程主要包括DNA分子的复制、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对于这些内容可引导学生画在思维导图里。导图中出现的DNA分子和基因两种不同长度的双链结构会让学生进行思考,DNA分子的复制是以DNA分子作为模板,形成的是两个完全一样的DNA。结合教材,学生能够将DNA分子复制的条件、酶、场所、过程、特点等相关内容进行回顾,并简单地标注在思维导图中。同理,基因的表达是以基因的编码区作为转录的模板,形成相同长度的初始mRNA(pre-mRNA)后经过加工修饰,剪切掉内含子转录形成的部分序列,形成成熟的mRNA。接下来的翻译过程便以成熟的mRNA作为模板,将氨基酸连接成肽链,加工后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成熟的蛋白质。在以上三大过程中,遗传信息通过不同的载体进行流动传递的规律,便是中心法则。学生可结合之前的复习,迅速回顾整个动态过程,简洁地标注过程要点,遗忘之处随时翻阅教材,有效提高复习效率。 通过思维导图(如图1)的构建,学生不但可将“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DNA分子的结构”“DNA的复制”“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的表达”和“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等章节的绝大部分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而且锻炼了自己的发散思维和对知识的理解整合能力。 二、结合思维导图区分易混概念 合理利用思维导图,能够更加直观地体现出概念间的层次关系,有效区分易混概念。 (1)非编码区VS非编码序列。非编码区和编码区相对应,它位于基因的两端,不作为转录的模板,但是其上含有非常重要的原件,例如上游的启动子序列和终止子序列(终止转录);非编码序列是指不能编码的核苷酸序列,包括非编码区、基因间隔和编码区中的内含子。学生结合思维导图对两个概念进行理解和记忆,能更好地理解DNA分子中的核苷酸序列变化而制造的蛋白质不变的DNA相关原因。 (2)启动子VS起始密码子。启动子是位于基因非编码区的一段序列,是基因的一部分,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位点,具有启动转录的作用;起始密码子是起始翻译的密码子,是位于mRNA上的三个相邻的碱基组合。二者结构不同,作用不同,学生结合思维导图能够很好地区分和理解。 (3)基因突变VS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内部核苷酸序列的变化,它会导致基因结构改变,而染色体变异是染色体或者整个DNA分子的某段序列的改变,可以是基因片段,也可以是基因间隔片段。学生结合已构建的思维导图,很容易区分发生变化的核苷酸序列,进而判断变异的类型。 (4)cDNA文库VS基因组文库。将含有某种生物不同基因的许多DNA片段,导入受体菌的群体中储存,各个受体菌分别含有这种生物的不同基因,称为基因文库。根据文库中基因数目的多少,可以分为基因组文库和cDNA文库,二者的主要区别见表1。表格中虚线框内的项目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在上述思维导图的构建过程中,学生已经厘清了转录的过程,即mRNA的生成过程,因此学生很容易就能归纳总结出逆转录过程生成的cDNA的特点:没有内含子和启动子。真核生物mRNA的成熟需要剪接,而原核生物因为没有内含子,所以转录出的mRNA不需要剪接,就没有特定的剪接系统。而且不同的真核生物(例如动物和植物)的剪接系统不同,这就造成两种基因文库的基因在物种间的基因交流存在障碍。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上述思维导图的同时阐述基因文库的构建过程,学生能快速总结归纳出两种基因文库的不同,理解透彻,不易忘记。 三、 制作思維导图 1.概念图与思维导图的区别 制作思维导图,首先要明确其与概念图的区别。思维导图以核心概念为起点,不断向四周发散形成树状图,发散的内容有些存在逻辑上的联系,有些只是学生的思维活动的展现,没有逻辑上的联系,没有对错之分。在绘图形式上可以结合多种颜色、图像、符号或其他连接符等。概念图是将概念按照不同的概括程度排列,并借助一些绘图符号将各个概念连成具有完整意义的网络结构图。它强调的是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逻辑顺序以及从属性,不能颠倒,有对错之分。表现形式上大多呈网状结构,所用线条颜色单调,结构严谨。 2.制作思维导图的注意事项 思维导图的制作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不是简单地复制教材内容,而是根据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以更直观形象的方式勾勒出内容框架。在绘制思维导图时,教师可先列出知识框架,让学生交流讨论,集中发散,补充知识细节,形成完整的思维导图,全面掌握知识要点。 思维导图是思维活动的一种体现,具有个体差异性,因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内容的把握情况,按照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制作,再结合教师的讲解,适当地进行完善或标记,最终制作出能彰显自己独特构思的思维导图。学生绘制好思维导图后,教师还要引导他们合理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借鉴教材,学会运用生物语言对思维导图的内容进行复述,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思维导图的作用。 总之,思维导图的应用可将分散的知识点网络化,建立起知识体系,有效区分易混概念,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记忆效果和理解程度。思维导图的构建,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探究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敖宝英.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复习中的应用研究[J].中学生物教学, 2017(8):20. [2]? 王年存.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复习中的应用[J].中学生物教学, 2016(16):1. [3]? 印宝军.巧借他山之石 优化课堂教学:例谈思维导图在高考生物复习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6(3):99-100. [4]? 刘荣玄.概念图与思维导图辅助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7(2):119-123. (责任编辑 黄春香)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