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有效组织科学探究活动研究 |
范文 | 陈丽兰 探究活动是小学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也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主线,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以及目标。在科学的课堂中,应该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探究机会。教师在课堂中应运用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冲动,使学生对科学的乐趣有较好的一种体验,增长其科学探究能力,从而获取科学知识,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在小学阶段,科学的课程与一般的语文、数学都不一样。科学探究活动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自然现象进行探究的过程。在新教材改革的背景下,科学学习以探究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已经被许多科学教师所接受;让学生学习科学的首要途径也已改变成让其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进行的学习活动。然而,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存在有些教师过于追求学习的方式以及探究主题不够明确等问题,造成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不高。 一、组织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原则 (一)科学性 科学探究活动的科学性是指科学探究的原理、操作方式以及活动设定等,它需要与其对应的科学理论以及科学的手段相一致。有效进行探究活动的前提是探究活动的科学性。探究的素材要合理、探究的经过要合理以及探究的活动要合理等三个层面,体现了探究活动的合理性要求。因此,教师要按照探究的主题科学地选取探究的素材;探究的方式要根据探究内容决定;探究经过要按照学习的情况有目标地设定,要重视科学探究活动的合理性,让科学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安全性 科学探究活动能顺利开展,其首要条件就是“安全”。在科学课堂的探究活动中,教师除了要重视学生的合理实践以外,应加强对学生安全方面的教育,让学生能及时地意识到各种不安全操作下所潜在的危险。总之,教师要在保证探究活動的安全基础上,有序地组织开展学生们的探究活动。 (三)主体性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起着指导、协助以及排忧解惑的作用。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探究主题,自由设定探究的内容和形式。最终,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归纳汇报,充分体现其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优势。 二、组织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策略 (一)目的要明确 科学课堂的教学要遵循课程的准则和教材的要求。一方面,要强化对学生科学知识、情感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科学探究活动的要求、目标要明确、完整;另一方面,要对教学指标进行尽量简洁并且有针对性地有机整合。比如,在教学《水和空气》时,教师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在查看资料、动手实验后,了解到人、植物、动物的生存根本条件之一就是空气;知道对于生命而言,空气是多么重要。 (二)主体要突出 科学学习的本身是一件既简单而又很具有趣味性的事情。对于科学教学,教师没有必要设定过多的环节,只需设置学习问题和知识“陷阱”,引发学生思考,而非越深奥越烦琐就越好。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在恰当的时机设置疑问,对创设问题情,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这对于促进学生的手脑结合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比如,在教学《空气的热胀冷缩》时,提出“为什么热水能够让凹陷的物体鼓起来”的问题后,学生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之前学过的液体热胀冷缩的内容;还有的学生认知水平比较高,他们还能联想到物体里含有空气,空气在受热膨胀之后也会将凹下去的地方顶起来。学生们的预想也许是正确的,也许是错误的,但当他们经过实践探究,发现自己预想的都是错的时候,并找到了正确的结论,就为他们今后的成功创造了条件。 (三)评价要多元 我们要转变过去那种单一性的评价方式,实现由以教师评价主体向全员评价的转换,构建教师综合评定、家长评、小组评、学生互评、自评相融合的评价模式。如《蜗牛》一课,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观察带来的蜗牛,并提问“将蜗牛放在哪里,怎么放才更方便我们的观察?”接下来,让学生们对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进行探讨。这时,有些学生就会说“把蜗牛固定再观察”“把蜗牛弄死再观察”等。很显然,这些都不是最好的办法。但教师不能立刻就否定学生,这时就可以让其他的同学来评价这样的方法好不好,分别有什么好处和什么弊端,最后让学生们自己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对蜗牛进行观察。如此,就能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体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对科学课的特征进行研究,为学生提供精神上、智力上、物质上的支持,营造良好的探究活动环境。只有对学生进行探究热情的激发、探究活动的保护,以及探究积极主动性的引导,才能使学生经历一个丰富、多元化的探究过程。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和掌握到科学知识,也只有这样,学生的探究能力才能被提升,为学生以后在学习更深层次科学课程的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 【作者单位:三明市梅列区第二实验小学? 福建】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