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探究学习的数学《三角形面积》教学设计解析 |
范文 | 林月真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枯燥沉闷的数学课堂,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并且,数学教师对学生灌输式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对相关三角形面积的知识难以理解。因此,数学教师在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下,要彻底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所以,数学教师在小学数学三角形面积的教学中,要充分的結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个性兴趣等,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增强课堂教学的实际效率,促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一、直观感受,激发学习动机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由于数学知识概念比较抽象,小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的阶段,对三角形相关的知识难以掌握。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设计上,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使学生能够对三角形的学习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数学教师可为学生创设具有吸引力的情境,让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有效的激发,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去理解和学习三角形的面积。 例如在人教版教材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具体的面积知识,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课初始,为学生呈现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实物图形转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动态课件,学生直观地发现三角形和已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之间有着有趣的联系。在学生思维活跃的状态下,引入本节新课教学。这样不仅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学习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进行尝试,在操作过程中经历知识的获得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首先,数学教师组织学生尝试探究,利用手中的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有了上节课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学习经验后,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能否借助已有知识经验来推导?学生在拼一拼、摆一摆等动手操作中,惊喜地发现了数学的奥秘。(如图一所示) 接着,数学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底×高,进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ah÷2。这样,数学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刚刚学习的知识,进行实践操作,深入到图形之间探寻它们的联系,掌握更多的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这有助于学生对三角形面积的深刻记忆和掌握,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三、巩固练习,增强学习效果 单纯地记住面积公式的不够的,还需要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面积公式,去解决实际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习题,对学生进行三角形面积知识的巩固训练,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熟练运用。 在设计数学练习题时,教师还应设计出有层次、有难易梯度的练习,以帮助学生由浅入深逐渐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并在练习中将三角形面积的求解公式内化于心,从而在实际生活中可以灵活运用该公式解决实际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设置如下的问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一个三角形的底是30cm,高是20cm,它的面积是多少cm2? 一个三角形的底是5cm,高是35cm,它的面积是多少cm2? 一个三角形的底是1.2m,高是80cm,和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m2? 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5.6m2,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m2? 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与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底也相等,如果三角形的高是10m,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高是多少m?如果平行四边形的高是10m,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m2? 教师通过设计这样有层次、有难易梯度的练习题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实践,能够帮助他们实现由浅入深地掌握三角形面积的相关知识点,从而帮助他们进一步巩固课堂习得,为他们后续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四、教学总结,创新学习思维 在数学教师对学生三角形面积的教学后,引导学生的进行总结回忆本节课学习的三角形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在回忆公式推导过程,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感受数学学习中“转化”思想,学生在发现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了数学的奥秘,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三角形面积》的教学设计,需要数学教师全面地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基于落实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标,为学生作出较为完善的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