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学生数学思维习惯的养成
范文

    王静珏

    小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学不只是教授学生课本上的教学内容,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也很重要,小学高年级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反思能力,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反思习惯的形成。现阶段,小学高年级学生并未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许多学生不爱思考,不爱提问题,经常在同一个问题上反复出错,对自身缺乏反思意识。基于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小学数学教学为研究对象,重点探究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

    一、研读教材,为思维习惯养成提供保障

    教师在上课前,应该仔细研读教参,在网络平台上搜集资料,在教研组中研究重点,突破难点,做到在教学前已经心中有数,上课时才能把控全局。教师更应该了解学生学情,对教学内容有结构性认识,为学生的课堂思维做充足准备。

    在上《字母表示数》这课时,教师围绕“为什么要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放手让学生去表示很多个三角形所需要的小棒根数。当用字母a表示三角形个数时,则小棒根数为3a;用图形△表示三角形个数,则△×3表示小棒根数;用许多表示三角形个数,则三角形个数乘以3表示小棒根数,这样,学生自然而然体会到:虽然都能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但用字母表示看起来更加简便,这就是数学的简洁之美。总之,教师要把知识本质把握住,做到心中有数,为培养学生思维习惯提供保障。

    二、设计有效问题,为思维习惯养成搭建平台

    课堂是培养学生思维习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场所,老师的思维深度影响到学生思维习惯的形成。一堂好的数学课,要把足够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思考,提升思维习惯的形成。

    在《钉子板上的多边形》课中,笔者考虑到:如果学生通过观察多边形内钉子数不变时,边上钉子数与多边形的面积的关系,就类似于找规律,这对学生来说虽比较简单,但是要表达清楚算式的含义并不容易,这也导致学生缺乏研究问题的思路。因此,笔者通过观察书上的3个多边形,让学生感到确实找不出边上钉子数、边内钉子数与多边形面积的关系,继而追问:为什么研究不下去了?你在哪里遇到问题了?教师尝试让学生说说看,这时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碰撞:边上和边内的钉子数这两个因素同时对多边形面积有影响,一起研究很难找到规律,因此学生自然而然提出:应该分开研究。所以要设计科学有效的问题,让孩子自己探索,找到合适的探索线索,训练学生的思维习惯。

    三、培养学生反思思维习惯的策略

    (一)建立错题档案

    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都有做错题的时候,而学习是一个争取做对的过程,教师若鼓励孩子养成了“整理错题”的习惯,那么这些错误将会变成宝贵的经验。

    错误是反思思维的源泉。我让每位同学準备一本错题集,对每天做错的数学题进行整理。如果没有错题,可以把老师说的重点题或者班上普遍错的题目整理记录下来,并对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写出正确的过程,反复几次从而降低这类题型出错的概率。教师应鼓励学生正确分析错题,经常翻阅错题集,提高正确的审题意识和解题能力,培养他们的反思性思维习惯。

    那么,如何整理错题呢?

    首先,要让学生准备一本厚点的本子,他们可以自己在封面上进行设计,这将是自己的收藏。

    其次,用黑笔抄写题目,用铅笔把当时错的过程写一遍,再用红笔把错误的地方圈出来,并在旁边批注错误的原因。

    最后,用铅笔把正确的过程清晰地写一遍,并用红笔在下方写出注意点,这样就能提高孩子深入复习的能力。

    根据“遗忘曲线”,我们知道,当天的错题应该当天进行复习整理,如果留到第二天,效果会很差,甚至有的学生会遗忘正确的解题过程。整理错题不仅能使学生理厘清思路,提高思维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对这类题型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体系。

    (二)绘制思维导图,使知识系统化

    在每天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教给孩子的知识往往是零散的、片面的,缺乏系统性、整体性,每个单元结束教师会利用整理与练习的两节课进行归类。但是学生自身缺少整体观念,不会类比、分层,所以有些同学会出现前教后忘、不会举一反三的情况,更缺少思维力。思维导图就是把零碎的、复杂多样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让人一目了然,内容清晰可见。

    比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平面图形”复习课时,就可利用思维导图。让学生将小学阶段学过的平面图形整合在一起,根据各自的分类标准进行绘制,可以按照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图形进行分类,也可以按照周长、面积、特征进行分类。当学生完成作品时,对平面图形的架构也印在了他的记忆深处,提高了其思维能力。

    学生介绍思维导图时,教师可以进行合理点评,以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在绘制中得到提升,使得知识更加系统化。

    (三)设计开放性问题,提升思维能力

    一个好的问题,具有深度和广度,一节好的数学课,教师不能只是提出一连串机械重复的问题。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提问也应该具有开放性,避免重复、单调,让学生能够展开想象,提高其思维能力。

    比如,在《字母表示数》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出示一个三角形,问需要几根小棒。学生自然回答3根,紧接着教师打破常规,不再问2个、3个三角形的小棒根数了,而是出示(? )个三角形(? )根小棒的提问,让学生尝试说一说。这样开放性地设计,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小棒根数和三角形个数之间的关系,对知识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教师只要平时多加思考,一切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开放性问题的设计,迫使学生多动脑筋,这样就锻炼了学生思维能力。

    当然,小学高年级学生具有自身的特点,数学思维习惯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家长的重视和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教师要在最大限度上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思维习惯,应多关注学生过程性的学习,鼓励其主动、系统地思考问题,对自身、对学习有深入的反思和归纳。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4:5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