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科学课教学中的探究活动 |
范文 | 李林峰 培养学生自行探究、获取新的知识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形式,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通过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去获取新的知识。 新课程标准中提倡的科学探究,就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来亲自体验过程。然而,从目前的教学实际情况看,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实践的盲目性。其表现在:有的牵强附会,教师的教学挂一个探究的大名;有的是学生掌握的科学方法很少,不具备科学探究素养。和广大同行一样,笔者在实践新课程教学中也曾经经历前面列举的情况。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成为笔者关注的研究课题。 一、让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 培养学生自行探究、获取新的知识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教师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创设者,要更新观念,让学生从“要我学”科学知识的位置转化到“我要学”科学知识的主体地位上来。小学生的好奇心较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创设情境,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有自行探究知识的兴趣,有主动参与的激情。要想设计出奇特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必须熟悉科学课程标准,掌握教材。如在教学《热胀冷缩》一课时,可将一个装有小半瓶红色水的烧瓶塞上带有尖嘴的玻璃管的胶塞后,放到热水中,一瞬间,红水从玻璃管尖嘴中喷出来,形成美丽的喷泉。也可以用沾有肥皂水的管子插在密封的空瓶子中,再把空瓶子放入热水中,一会儿,瓶子会吹出一個大泡泡。学生被这美丽的“奇迹”吸引住了,兴趣就来了,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自动喷泉啊!空瓶子为什么会吹泡泡呢?这样,把学生的好奇心抓住了,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巨大的学习动力。另外,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让学生的感官动起来。如在研究果实的构造时,初次让学生解剖果实时,课堂气氛应是比较安静的,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细心解剖、认真研究的环境,让每一位学生沉浸在认真细致、严谨的学习气氛中;到了后半部分,学生了解到果实的构造特点后,在解剖认识其他果实的构造时,教师即可设置一个轻松、愉快活跃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伴着优美的轻音乐来解剖果实,实验小组的同学还可以一边解剖一边讨论。这样,学生能在愉快之中获得新知。 二、让学生思维动起来 要培养学生自行探究、获得新知的能力,就是要让他们自己去收集事实,参加实践活动,通过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去获取新的知识。因此,教师应通过合理的设计,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有利的条件,提供有影响的材料,并把问题蕴含在这些有影响、有结构的材料中,让学生自行探索、自行发现。所谓有影响、有结构的材料,就是指这些材料在使用的过程中能揭示自然规律的某种联系,有的是材料本身就能体现出来的,有的是材料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教师应该依据学习的内容,从趣味性、科学性、针对性等方面来考虑,选择相关的、有吸引力的、使用起来安全方便的,并适合学生自行探究的材料。如在《人的营养》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几种典型的食物,如米饭、瘦猪肉、肥猪肉、黄瓜、土豆、面包等以及碘酒、滴管、酒精灯、火柴、镊子等工具,并简单介绍这些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然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经验以及这些材料,自行动脑筋想办法研究这些食物中可能含有哪些营养成分。这样,学生的思维活跃了,他们可以看,可以摸,可以尝,可以滴碘酒,可以加热,可以在纸上压、按、擦等。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这些材料,一步一步地进行猜想、实验、研究、讨论、分析、思考,从而获得新的知识。 三、让学生行动起来 在引导学生自行开展探究活动而获得知识的时候,教师要恰到好处地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要让学生都行动起来,人人动手做。“收”,是指学生在应该指导、应该培养的方面不放松,如观察的顺序、比较的方法、分类的标准等,都应该使学生掌握,用以应对自行探究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收”还指对学生观察的全过程的不放松,对整个自行探究活动的宏观调控的不放松。要时刻注意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调动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要时刻注意每个学生的活动情绪和表现,及时发掘学生出现的闪光点,有效地调控好整个探究过程。“放”,指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对材料的观察,设定操作的步骤,并按自己的思维进行操作观察、实验思考、分析讨论;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尝试,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错误,及时调整自己的设想,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不要着急,不要催促甚至干预,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更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如教学《空气的污染和保护》一课时,可以尝试改变原来的教学计划和方法,在课堂上简要地学习有关的知识点,即有关的基本知识,然后要求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地点自选,可以是家门前,或是街上,或是公交车站等,进行十分钟调查观察,找出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并提出自己合理的建议或做法。这样,学生的兴致很高,都能主动地参与环保活动和自主探究。 当然,在学生自行探究的过程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兴奋也有沮丧,各种情绪齐集课堂是很正常很自然的现象。教师要给学生比较自由的空间,不指责、不批评,要给予学生理解、点拨和适当的引导。这样,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探究的热情会更加高涨,也就保证和促进了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