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聚焦核心素养 打造高效物理课堂
范文

    孙群洁

    

    

    

    摘 要:当前“核心素养”受到各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我国新修订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将物理课程中的三维目标深化为物理“核心素养”,教育的核心目标已经从知识的获得上升到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精妙的演示实验、充分的探究活动,以及不断深入的思维活动四个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真正达到高效率的课堂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物理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效课堂;变式训练

    一、问题的提出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物理不能脱离实验而独立发展,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学习物理以及物理思想的养成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课程理念提高了,教学内容更丰富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加强了,学习方式也不再单一。但是,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为了赶进度,普遍存在不做实验、少做实验、以视频和动画替代实验的现象。物理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观察、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加强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良好的实践态度和习惯,打造高效的物理课堂,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二、实践研究

    (一)情境创设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展示自然景观和生活现象,以景激趣

    教学片段一:《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教师展示最美妈妈吴菊萍的故事,思考从10层楼高的位置落下来后,为什么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吴菊萍从观察到动手接住小女孩,允许她反应的时间到底有多少?她又冒着多大的危险去接小女孩的呢?通过从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出发,激发学生对落体运动的求知欲望,对自由落体运动探究做了很好的铺垫。

    实践表明:情境创设时,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的实际生活问题之中,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使学生掌握知识本质、领悟科学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演示生动精巧的物理实验,以实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尽量采用实物演示、课堂游戏等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以这些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他们参与探究的积极性。

    教学片段二:在《力的分解》教学中,先观看索道上山的图片1:

    提出问题,如果让你来处理索道的技术问题,请问索道设计得绷直一些还是松一些?(有的说松一些好、有的说绷紧一点好)

    我给每两位同学,一个200 g的钩码和一根细小的玻璃丝,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通过将玻璃丝先两端靠拢,然后慢慢两端分开,直到线断裂,如图2、图3,学生受到实验启发:索道应该松一些好。通过实验让学生有了充分的体验,特别是当角度增大到一定程度,线突然断裂时,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讲到力按实际效果分解时,我制作了实验器材,如图4,小木棍接触手心的一端,适当尖一点,学生体验之后,很清楚地体会了钩码拉力产生的效果。而且由于接触手心的一端比较尖,不少学生还发出被刺痛的叫声,印象深刻。

    课堂教学感悟:

    实验是驱动学生的思维动力。实验现象直观、形象、生动,有利于学生潜在思维的发掘。教师要大胆开放课堂,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和学习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3.展现科学探究的艰辛历程,以史激趣

    物理学史记载了人类揭开世界奥秘探索历程,学生也是非常感兴趣的。教师如果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穿插一些物理学史的内容,往往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比如讲“万有引力”时,让学生了解在力学发展史中不只牛顿,还有卡文迪许、伽利略、笛卡尔、胡克等科学家都为此项工作进行过不懈的努力,最终由牛顿总结万有引力的规律,卡文迪许利用扭称测出引力常量,这样的史实能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印象深刻,产生兴趣。

    (二)实验演示 收获经验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启发学生主动探索,尝试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达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的。

    教学片段三:《变压器》教学片段:学生仔细观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

    演示一:如图,当变压器一个线圈两端连接学生电源的交流输出端,另一个线圈连接小灯泡的两端,闭合学生电源开关,会看到小灯泡发光;

    问题1:小灯泡没有直接跟电源连接,为什么能发光呢?

    问題2:若原线圈接的是学生电源的直流输出,小灯泡能发光吗?

    问题3:若把铁芯的上部分拿开,铁芯不再闭合,小灯泡亮度会发生变化吗?

    问题4:什么原因?

    教师演示实验,现象几乎不亮,说明不闭合的情况,漏磁是比较严重的。

    总结,进一步明确变压器的原理是电磁感应现象,使学生感悟知识。

    教学感悟:

    通过实验探究,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真正唤醒了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真正提高个人素养。

    (三)变式探究 深化理解

    所谓变式训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物理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做出改变。变式教学就是在原有知识层面上迈出主动实践的一步,通过不同情境的创设,使知识得到升华,理解得到深化。变式训练有条件变化、结论变化、迁移变化等。变式训练是一种很好的授之以渔的教学模式,通过变式训练,学生能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教师合理恰当地运用变式教学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教学案例:课题:《平抛运动规律及应用》的复习课,师生通过模型展示、问题变式、师生交流、思维点拨进行充分深入的探究活动。

    1.模型展示:

    师:如图,小球水平抛出,这是什么运动?

    生:平抛运动。

    师:什么是平抛运动?其运动特点和规律如何?怎样处理平抛问题?

    2.问题展示:

    变式①小球从抛出到落到斜面上所用时间是多少?

    变式②小球飞到距离斜面最远时所用时间是多少?

    变式③小球初速由v0变为2v0,则落到斜面上速度v与斜面倾角如何变化?

    变式④小球飛到与斜面最远的距离是多少?

    变式⑤如果存在水平向左的恒定风力F=mgtanθ,则小球飞行过程中的最小速度是多少?

    3.思维点拨

    ①平抛运动分解为水平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的自由落体运动,具体通过位移的合成与分解来处理。

    ②和③通过速度的合成与分解来处理。

    ④平抛运动分解为垂直斜面的类上抛运动和平行斜面和匀加速直线运动,问题转化为求类上抛的最大高度。

    ⑤这不是平抛运动,把曲线运动按平行合外力方向和垂直合外力方向进行分解,通过速度的合成与分解来处理。

    上述问题的深入探究,激发了学生的活动热情,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熟练平抛运动的规律,理清处理曲线运动的思路,感受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体验化曲为直的方法魅力。

    教学反思:

    变式探究活动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探究过程中将问题分割成若干个问题,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多层次、多角度地逐个击破,实现分层次教学。通过多角度变式设问,达到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归一,能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由浅入深,不断提高。变式是一种有效探究的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思维提升 提高素养

    不可否认学生之间也存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教师应给他们充分的时间来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是提升思维的一种很好的形式,也可以让同学之间来一场唇枪舌剑,相互竞争,共同提高。或以小组为单位,使学生在“你来我往的思维冲撞”中相互交流,互相学习,相互赏识、相互纠正。实践证明,通过学生互评可以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深化所学的知识,增强协作精神与团队意识。

    《变压器》教学片段:

    演示二:探究变压器两个线圈的电压关系

    教师按照设想的程序操作……

    生:老师你把刚才实验中的小灯泡换成电压表,原线圈电压为6V不变,原、副线圈匝数之比为2∶1不变,电压表示数为3V左右,但是刚才的小灯泡只有2.5V,为什么看起来还是比较暗呢?

    对于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教师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机会。

    问题展示:

    ①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非常好,那同学们一起思考一下,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②思考一下电压表测得的电压是小灯泡的电压吗?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进一步理解了理想变压器的特点,以及理想变压器的原、副线圈两端电压和匝数的关系。

    教学感悟:

    对于一个我们预设的演示实验,由于有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使我们的教学起了波澜,使学生间擦出了思维的火花,使课堂充满了探究的氛围,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成果与反思

    在实践中,我以课堂教学为平台,从情境创设、演示实验、问题探究、提升思维四个方面努力实践“聚焦核心素养,打造高效物理课堂”,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有不少困惑。

    首先,课题实践的教学效果明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主动性强、思维活跃、学习能力不断提高,成绩上升明显。所实践的班级,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明显高于同类班级,上课时学生参与课堂的氛围较浓,期末统测成绩中优生人数也比同类班级要高。

    其次,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从中受益,体现分层教学,特别是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可以使学生考虑问题的思路更加开阔更全面。

    另外,在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第一,不容易判断是否真正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素养。第二,由于要注重教学进度,教师往往预设的内容过多,学生主动生成的较少。教师需要加强教学环节的紧凑感、层次感,不断促进探究过程与方法的有机整合。第三,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往往学生的思考的时间偏少,参与度还不够,这与新课改要求的还有差距,所以本人在今后教学中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徐振国.倡导变式教学打造高效课堂[J].物理教学探讨,2010(9).

    [2]任山章.高中理科问题教学之问题解决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12.

    [3]王国强.演示的精巧,探究的深入[J].物理教学探讨,2011(8).

    编辑 段丽君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1: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