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家校联手引导孩子爱上阅读 |
范文 | 张乃山 一个人想学有所成,一个重要的法宝就是让阅读成为习惯。从小培养孩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能让孩子受益终身。 “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朱永新曾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其阅读史。”阅读对孩子的成长有多重要,如今大多数父母都明白,但随着孩子进入小学、中学,学业负担不断加重,阅读和学业开始争抢时间,二者之间的矛盾似乎变得难以调和。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深切体悟到阅读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它塑造孩子,完善人格,带领孩子获取对于广博世界的认知。记得有位教育专家说过,如果一个人在小学四年级前后便开始亲近书籍,那么到了中学,人和书的关系就会建立得相当巩固,并且和书籍的关系是终身的。 以学生阅读为主体,训练朗诵能力 教学中,我做的第一点便是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以学生阅读为主体。在课堂上,为了让学生吃透课本,我带领全班同学一遍遍朗读课文,培养他们从一字一句间感知作者的思想情感,达到与作者的共情共通,从而真正理解课文。之所以注重学生的朗读能力,因为朗读就像是“说话”,是孩子传递自己情感、锻炼语言表述能力的必然要求。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要不断揣测人物、情节,更深化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这种教学方法,远比传统的讲授课文、总结主旨和中心思想要好得多。课堂的主体从老师变为学生,由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同学生对于不同问题有不同看法,更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从而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意义。 我所教的班级一直坚持利用早自习的时间朗诵,二十分钟的早课上,由学生轮流带领大家声情并茂地朗读,从不间断。我觉得朗诵更像是有感情地阅读,因而它应该成为学生的习惯,在学生独立阅读时,更能充满感情地去理解和体会每一篇文章,从而实现阅读效果的最大化。我在教学中发现,朗诵能力强的孩子往往语文成绩高、口才好。因为朗诵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的是一种语言感知能力,这种语言感知能力对于他日后的写作也有极其重要的帮助。 家校联手,让阅读为孩子成长奠基 一项关于阅读的调查表明,喜欢阅读的孩子将来成才的概率远远高于不喜欢阅读的孩子。一个人想学有所成,一个重要的法宝就是让阅读成为习惯。从小培养孩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能让孩子终身受益。 培养孩子阅读有两个渠道:一是老师鼓励阅读,二是亲子共读。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的关键期,这对升入初高中后的学习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家长要和老师共同努力,从让孩子喜爱看书入手培养从小爱读书、勤读书的好习惯。 在工作中我发现,很多家长都不知道该给孩子买什么书,应该让孩子看什么书。首先,家长要看孩子对哪类书感兴趣,然后有选择地进行培养。其次,小学阶段的孩子大多喜欢看动物类、童话类、历险类的故事书,这类书语言生动,情节跌宕,相信孩子能很快走进阅读的奇妙世界。再次,尊重孩子的阅读兴趣,有的家长强迫孩子看一些他不感兴趣而家长自认为很有用的书,其实这会扼杀孩子的阅读兴趣,甚至会让孩子讨厌书、讨厌阅读。 当然,家长和老師绝不可引导孩子仅仅为了考试而阅读,实用主义、功利目的只会使孩子已有的阅读兴趣衰减、夭折、泯灭。学生一天天长大,识字量越来越大,我会根据实际情况,给学生推荐整本的纸质书阅读。经典书籍当为首选,因为这样的书是经过千锤百炼、大浪淘沙积淀下来的历久不衰之作,散发着无穷的魅力。最初,我为学生选择了两本书,一本是《小鹿斑比》,另一本是《汤姆·索亚历险记》。为了让学生喜欢阅读,我采取了“三部曲”。首先,让学生听故事朗诵。只要一有时间,我就放给他们听,时间多是在做完眼睛保健操或语文课自习期间。接着,让学生阅读原著。这时要慢慢来,不要一味追求速度和数量。学生兴致高时多看一些,无兴致时就少看一些,但要尽量坚持每天都看。然后,让学生自制绘本。让学生们将自己心中故事的环境、人物和情节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绘制出来,以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阅读只不过是一种手段,真正的意义不在于获得多少知识和信息,而在于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在于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当推开教室的门,发现孩子们浑然不觉,正完全沉浸于阅读世界之中,那种感觉非常幸福,因为我们的孩子此时已进入了“悦读”。 我始终相信,成长是一种积累。要把阅读变成孩子一生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家长和老师持之以恒地引导和培养。 (作者系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岭子镇中心小学教师) (责编 ?刘国栋)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