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
范文

    廖琪珊

    新时代的今天,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融入信息化的教学手段。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更好地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结合信息技术,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数学学习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理解,掌握算理,高效地巩固练习,并促使新课改教学理念得以更好落实。

    一、运用信息技术,调动数学学习积极性

    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数学知识枯燥乏味,甚至有些学生对数学产生厌烦和恐惧,对学习数学失去信心,如果通过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趣味形式,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主动、活泼的情境中学习,就更容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和自控能力较差,如果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展示优美的图像、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就能激发起学生积极探究知识的心理和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重点是要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中的路程,在多媒体中设计两人从两端相向而行,单位时间内行驶到一定的路程时稍停,让学生有一个观察思考的过程,最终到相遇。观察完成后,学生思考:怎么求相遇路程呢?在演示过程中,学生能够认真观察、思考,将看不见的思维过程动态演示出来,让思维过程可视化。又如:在相遇问题的巩固练习中,用速度差乘两人共同行走的时间,求路程差,由于两个人行走的速度不同,求路程差的问题较复杂。在多媒体中显示两人从同一地点、向同一方向出发,单位时间内行驶的路程不同,一前一后,间隔的距离就是我们要求的路程。

    在课件中演示两条不同颜色的线段,分别表示两人所行走的路程,再将两条线段从开始的一端重合,两条线段相差的距离就是路程差。这样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感性经验。在教学中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思维的发展水平、生活的经验,科学地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多种方式,搭建起新旧知识的桥梁,揭示内在的规律和现象,多方面、多角度地演示,强化算理教学,让学生在深入理解中内化抽象的知识,变静为动,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对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求法,我们一般都是通过把它转化为学生熟悉的长方形的面积,讲解起来学生不容易理解,但用课件的动态展示就形象直观地解决了。在课件中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先做出一条高,沿高剪下,通过平移得到一个长方形,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没有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现在的长方形面积,把新知识转化为原来所学过的知识,学生容易理解,难点也就突破了。

    又如在教学圆的周长练习课时有这样一道题:把一个周长为12.56cm的圆形纸片沿直径剪开,求每个半圆的周长?学生很容易理解成把周长除以2就是每个半圆的周长,通过课件演示,学生能够轻松理解每个半圆的周长除了圆周长的一半还要加上一条直径。

    三、运用信息技术,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每个人内心最强大的愿望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成为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以满足自己的精神世界那种强烈的内在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才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所以,要杜绝教师的包办,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孩子们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满足孩子们内在的精神需求。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练习课中,这样的一道题: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长为12.56cm,宽为6.28cm,现在要给它配上两个一样底面,使其组成一个圆柱,应选择半径为( ? )的圆才能围成?

    A. 6.28cm ? ? ?B. 2cm ? ? ?C. 1cm ? ? ?D. 12.56cm

    在选择其中的选项时,大部分学生都是只选择B,只考虑到沿着长围成的圆,而忽视了宽也可以围成圆。这时,教师提问,还有要补充的吗?小组合作讨论后发现,还可以沿着宽围,还有选项C,最后课件出示两种不同的围法。

    又如,在教学三角形是否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时,很多学生会认为这是肯定的,也有学生持怀疑的态度,为了验证学生的猜想,让他们自己动手用学具摆一摆。学生在操作中自主探究,也可以同桌讨论或4人小组合作,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探讨中,这时学生肯定得到了正确的结果,纷纷举手汇报。

    再利用课件进行演示,并总结:当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时,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在演示中纠正学生错误的操作方法,让學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收获的快乐。

    四、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巩固练习

    在传统的教学中,不管是课堂独立练习还是小组合作学习,受到课堂时间的影响,学生所反馈时只能派代表反馈,教师只能大致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学生在练习中枯燥乏味,没有学习乐趣。

    只有立足学情的教学设计才是有效的,运用信息技术,利用教学软件及设备,通过量化统计形成的数据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掌握情况,有哪些优点及不足、完成的时间等,教师能够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教学,使练习设计更加有弹性,体现阶梯式发展的趋势,由易到难,体现差异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提高练习的有效性。

    (一)使练习内容更加丰富

    如果学生在题海战术中进行反复练习、机械重复,学生就会产生厌倦的情绪,思维也得不到发展,效果肯定不佳。因而,数学知识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和浓厚的兴趣。为此,我们要把握学生的学习方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让传统的练习形式形象化,从而使练习更加有效。

    如在教学整数乘除法后,对于练习:25×18=( ? )÷90=( ? )×32=( ? )÷20=( ? )。

    单纯训练,学生肯定会感到枯燥乏味。设定最后结果正确的同学夺红旗,就可以改变计算枯燥的现象。也可以设计如闯关、找小兔子的家等游戏的作业,使练习具有趣味性。又如在设计轴对称图形的练习时,欣赏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建筑、动物、植物、平面图形),可以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学习。

    (二)作业的评价更加丰富

    同学的掌声,教师嘴里的“你真棒、很好!”这些鼓励在孩子的眼里已经不新鲜了。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评价丰富起来。如设计一道练习完成后跳出一个小动物,竖起大拇指或嘴里说出“你真聪明!你真棒!”学生感到新鲜,成就感油然而生,如果错了,声音出示“继续努力!”“加油!”孩子们也不灰心,还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挑战,不服输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好锻炼。

    五、运用信息技术,让数学更贴近生活

    新课标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许多内容都可以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找到背景。所以,小学数学教学所选择的素材应尽量来自自然、社会中的现象和问题。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而掌握数学知识,如何来实施,就要用信息技术来完成。

    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是指儿童的社会化,并不是成人的社会化,让数学学习产生枯燥、乏味感受的原因,就是学习中没有贴近生活。教学中应选择现实的生活材料,使学生认识到数学问题就在生活中。因此,我们在选择数学素材时应选择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并且注重实效。

    如在教學整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在多媒体课件上出示:公交车起点站15人上车,下一站8人下车,10人上车,这时车上有多少人?通过动画演示,学生就能从生活中体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直观理解教学素材的意义,也能很快地投入学习中。又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课件出示一段录像,拿出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购买学习用品,接着声音出示:小朋友,你认识这些面值的人民币吗?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六、结语

    在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之成为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辅助工具,才能充分发挥其在数学教学中的优势,使数学课堂精彩纷呈,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

    我们应该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探索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学的吸引力。通过信息技术的互动促进学生在课堂的交流合作,同时也要养成其独立思考的习惯,发展其创新意识。

    (责编 ?孟 飞)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2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