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不溺爱,孩子方能独立成人 |
范文 | 程应峰 溺爱是一种过分之爱,既妨碍了孩子试图做出独立行动的任何努力,同时也会让孩子愈发骄纵跋扈。 溺爱换来学霸儿子的“万字控诉书” 有个考入北大的男生,12年春节不归家不说,还写下万字长文来控诉父母的“罪行”,这就是父母过度关爱,也就是溺爱结出的苦果。在这封万字书信中,他言辞激烈地讲述了自己与父母之间种种潜在的冲突。他认为:自己之所以不善于直面交谈却善于文字表达,以及内向、敏感、不善交际的性格弱点,完全与父母过度的关爱有关。 在他看来,是父母的肆意操控、过度关爱、缺乏真挚的亲情,让他没能树立为人处事的足够信心。他得到的只是一份被控制的爱。比如,母亲一直把他关在家里,喜欢按她的喜好包办事情,从而限制了他的社交能力;他从小到大的穿着都是由父母包办,高中毕业前的所有社交圈子,几乎都在大院里。 原本以为,考上北大后他能远离家乡,逃离父母的控制,但依然没有。父母在他离开之前特地让他给北京的大姨打电话,请大姨多多照顾。在他心里,这种“照顾”实际上就是一种控制。正因如此,就算他上了北大,也因社交障碍很难与他人正常交往。另外,因为不善言辞,性格孤僻,他的抗挫折能力也远远不及其他人。 他试图得到家人的尊重和支持,希望父母能真正关心自己的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但父母除了如影随形的“关爱”外,并没有考虑如何放手让他拥有相对独立的生活。就这样,他一不做二不休,拉黑了与父母联系的所有方式。 因为父母爱的不得法,导致他产生了孤注一掷的骄纵心态,走到最后,终于和父母彻底决裂。 理智的爱让孩子长大成人 有道是:“溺爱靡意,魂飞心离。”说的何尝不是以上的情形呢?可以说,溺爱是害不是爱。可父母为什么会溺爱孩子呢?不外乎是不想让孩子吃苦。要么是因为自己吃过苦,知道吃苦时的感受,也知道吃苦时的无奈,所以父母才会变本加厉地对孩子好,宁可付出自己的一切,也不想让孩子受苦。要么是因为自己从小就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下长大,希望孩子能够像自己一样生活优越,这似乎是一种溺爱的传承。再则觉得孩子只是个孩子,对孩子不应该有过分的要求,尽可能满足就好。 当代社会存在的“啃老族”,大多是家庭对孩子溺爱所致。中国老龄科研中心调查数据表明,目前我国30%左右的成年人被父母供养着。他们认为,在家里吃老人的、用老人的天经地义,做父母的就应该“俯首甘为子女牛”。 这些“啃老族”,有些是高校毕业生,对就业过于挑剔,总对找到的工作不满意,一再离职。有些是一味陷于创业幻想中,虽然有强烈的创业愿望,但盲目而茫然,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创业不成又不愿打工。还有些是文化低、技能差的人,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找力所能及的活儿干,却又怕苦怕累,索性躺在家中“啃”父母。可以说,造成这些状况,都与父母自小溺爱孩子脱不了干系。 一个人即使不能有大成就、大作为,也要追求有所成就、有所作为。就算不能有所成就和作为,也要学会自食其力,学会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如果连这一点都无法做到,很可能是因为在小时候埋下了祸根——来自家长的娇纵和溺爱。 当然,不溺爱、不娇惯孩子,不是說对孩子就一定得声色俱厉,让孩子受到压抑。在家庭生活中,与孩子相处重要的是要有分寸感,要把握分寸,按照顺应孩子心理的方式去养育,也就不会有什么溺爱娇纵可言了。也许,被宠爱溺爱的孩子会被惯坏,但被理智之爱、灵魂之爱浇灌着的孩子,却能够收获意想不到的人生快乐。 (责编 宋行军)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