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学生数学语言训练的现状与策略 |
范文 | 王锦霞 [摘 要]数学语言作为一种表达科学思维的通用语言,既是教师授课的主要手段,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把数学语言训练和数学知识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能用准确、完整、简练、条理清晰的语言,表述数学的概念、性质、计算法则等。 [关键词]训练;数学语言;策略;现状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15-0042-02 学会运用数学语言是学习数学的基础,且小学生正处于语言能力发展的黄金期,掌握数学语言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这就决定了在小学阶段开展数学语言训练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变化,引导学生学会和灵活运用数学语言,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深刻性、科学性,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学生数学语言训练的现状 1.表述不严密 由于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理解不到位,表述和应用时会遗漏一些关键词、限制词,导致表述不规范、不严谨,甚至出现错误。如“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三角形”,学生容易把“围成”说成“组成”;又如“圆锥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学生常常遗漏“等底等高”这个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 2.生造词语 指随意编造词汇。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师这样讲述:“异分母加减法运算时,先求出最小公分母,然后将分数通分为以最小公分母为分母的同分母分数,再进行运算。”这里,“最小公分母”为教师随意编造,引起理解障碍,导致学生运用时出错。 3.分类错误 数学教学中,教师会引导学生对一些相关概念进行分类,以便梳理知识脉络,形成系统。如教师误将四边形分为三类,即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事实上,学生只有明确图形的基本特征,严守分类标准,才能正确分类。如四边形有两组对边,根据对边平行来分类: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为梯形;两组对边平行为平行四边形;在此基础上有一个直角,就是长方形。 4.算理不清 計算教学的关键是阐明算理,使学生既会算,又懂得这样算的道理,否则算理不明就会表述含糊。如教学两位数乘法24[×]13时,教师讲解道:“计算24[×]13,先用3乘以24,积为72;再用乘数的十位上的数1乘以24,积为24……”由于教师对竖式中两处乘积24的由来、怎么对齐等情况没有说清楚,导致学生算理不明,错误不断。 5.数学语言训练缺乏 数学课堂中,有些教师不允许学生自由表达,学生只能人云亦云;有些教师为了通俗易懂,完全不顾数学语言的准确性、专业性,导致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这都说明学生缺乏数学语言的训练,不能准确地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 二、学生数学语言训练的策略 1.培养说的兴趣 数学具有较高的抽象性、逻辑性,所以学生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大胆地去尝试述说,表达自己的观点。首先,鼓励学生自述。如课堂小结是训练语言的绝佳时机,教师可鼓励学生谈收获,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例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后,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结:“今天这节课,解决问题时采用了哪种策略?采用倒推策略的原因是什么?倒推策略的具体运用是怎样的?哪一类问题适合用倒推策略解决?”学生在深思熟虑后发言,通过交流讨论,既深刻理解了倒推策略,又提高了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其次,让学生同桌互说。同桌间的近距离交流,便于学生语言表述的即兴发挥。尤其学习新的知识和方法后,学生需要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讨论。如有这样一道题:“17加3为什么等于20?”有学生这样表述:“因为7和3合并后为10,再与10合并就等于20。”这样,通过简短的语言和同桌间的近距离交流,学生能够心领神会,对所学知识更加记忆深刻。再次,让会的学生先说。小组交流是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教师可让学生小组推选出各组的组长、记录员等,学习遇到困难时就可以召开小组会,让会者先说。同时,教师提出要求,如每名组员发言的机会均等。这样既有组内演说,又有全班展示,调动了学生参与交流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加认真地进行交流。 2.指导表述方法 (1)观察图画有序表述。 数学教材中有许多插图,通过看图说图意、看图编题、看图说数量关系等方式呈现,这些都不失为数学语言训练的“良方”。虽然学生对插图有兴趣,但观察不细致,只注意显性的信息。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整体—部分—整体”的观察法,使学生能够真正明晰插图的意思。例如,认识数字7时,教师让学生观察图形后述说数字7的组成。学生可以说出很多信息:从色彩上分,3和4组成7;从上下位置来分,2和5组成7;从……这样进行教学,学生敢说,也说得开心,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2)数量关系、运算程序、解题思路等可以边看图边表述。 例如,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时,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第一排摆放6根小棒,第二排也摆放6根小棒,要求数清两排小棒的根数,旨在暗示这两排小棒的根数同样多;然后第二排再摆上3根小棒,让学生结合操作连贯地进行叙述。从叙述操作流程到表达思维过程,最后师生进行总结:第二排先摆放6根小棒,接着摆放3根小棒;第二排小棒分为两部分,要求小棒的总根数,就是把两部分加起来。这样把想到的、看到的、做到的综合起来,借助动手操作进行表述,由形象到抽象,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思维能力。 三、养成良好的表述习惯 数学语言训练既有准确、严谨、完整等共性,又有其特殊性,如科学性、逻辑性等。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述习惯:一是准确性。低年级学生对量词拿捏不准,随意性大,如一只鸟说成一个鸟、一支铅笔说成一盒铅笔等。而在数学语言中,量词有着严格的区分,如一只鸡、一群鸡,前者是单数,后者是复数。因此,叙述数量时,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配用量词的习惯,应用题的教学也不例外。特别是概念教学,更要特别注意其中关联词的逻辑含义。如“梯形是指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其中“只”字必不可少。另外,由于小学生对关键字、词的作用认识不足,容易出现理解错误,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予以强调。如“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里教师要着重强调0在小数的末尾,而不是在小数点的后面;又如“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教师要着重强调其中的关键信息为“必须”“小”。二是语言的凝练性。数学的高度概括性,决定了数学语言的表述要简洁、凝练。如:“小明带20元钱去文具店买了2瓶墨水,每瓶墨水6元,还剩多少元?”分析题意时,许多学生倾向于复述题目,这是不可取的。教师应指导学生提取主干,进行二次表述:已知墨水的单价、数量、支付的钱数,要求余额。 当然,学生数学语言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只要我们教师肯钻研,一定可以找到更多更好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责编 杜 华)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