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留守儿童语言文字习得之家庭作用研究 |
范文 | 陈佃红 唐晓红 [摘 要]基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位缺失问题,深入分析家庭语言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找寻并破解留守儿童语言文字生成的家庭教育方面的密码,借助语文课堂以及综合实践等多种渠道,帮助并改善留守儿童的语文学习,能够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教师应紧扣文本、依托家庭、立足课堂、注重活动,帮助留守儿童重建家庭教育环境,为留守儿童的语言习得及能力发展奠基。 [关键词]留守儿童;语言文字习得;家庭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21-0012-04 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人员往来流动愈加频繁,留守家庭已不再局限于农村,留守儿童也不再是农村孩子的代名词,城乡中小学留守儿童占比越来越高。综合全国各地相关部门统计数据,2010年以来,我国广大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占比达43.8%,城市留守儿童占比只有5.8%;而到了2015年前后,农村留守儿童占比达到89.2%,城市留守儿童占比达26.4%。目前,这一现象已经从广大农村向中小城市扩展,农村占比高达93.6%,城市留守儿童占比也攀升至49.8%。留守家庭青壮年外出务工,经济、体力和情感等诸多原因决定留守成员一般是老和幼,这种老幼留守现象占比达92.3%,妇幼以及父幼留守占比分别是5.6%、0.3%。另外,还有留守儿童托管及独守现象,分别占比1.1%、0.7%,且这一现象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家庭教育因素缺失,造成了不少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与学业水平均处于低位发展层面,对其身心健康成长造成了负面影响,应引起足够的关注。 语言文字的本质是交流沟通的符号系统。在孩子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家庭对其认识、理解并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是母语课程,又是基础课程,可谓“得语文者得天下”,其作用将愈发明显和重要。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细胞,更是教育的根、成长的摇篮。但在经济大潮冲击下,留守儿童的家庭观念越来越淡,亲人的团聚越来越少,影响家庭教育的外因越来越强,学生学习的内因越来越偏离学习的轨道,学习语文正变得越来越困难。其实,家庭是一个人学习、生活、成长的根据地,其作用要远超社会和学校。只有深入分析家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发现并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重要作用,植入语文教育教学活动,才能找到留守儿童语言文字生成的家庭密码,从而对留守儿童学习语文以及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促进作用。 一、紧扣文本——把握家庭生活的源代码 留守儿童日常生活大多行为自由,时间自主,进出自便,规矩意识较为淡薄。对于语文这个母语课程,由于留守家庭聚少离多,家庭在其学习和生活中连接学校和社会的主阵地作用变弱,他们就会觉得语文没啥意思,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的再现。儿童学习语言文字的主要载体是文本,通过对文本的认识、理解和运用,从书本走向生活,起关键作用的是家庭,通过家庭深化、吸收,再引领儿童对所学内容进行升华,从一篇课文走向整个语文,其间需要掌握的是语言文字的规则和规范,而这一切正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內容。 1.学习文本要有针对性 语文知识点主要包括语言文字的符号系统、修饰语言的语法知识以及串联文字的标点符号。中小学语文教材以及课程标准对这些知识点都有十分明确的训练要求,这是国家规定的项目,是刚性目标和任务,必须完成。学习文本要依托文本和课程标准,注入“家”的元素,借助一篇篇文本内化课程标准要求,引领留守儿童像在家一般,从单个的语言文字习得蹒跚起步,渐次掌握词语、句子、段落、篇章以及语法系统、标点系统,建构起属于自己的语文知识体系,这个体系就如同家庭体系一样,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结构。如家庭生活中的饭桌教育方式,其实就是一种演讲,就是家长、孩子之间的思想交流。这个家庭的家风是什么,家长的表达方式怎么样以及这家人如何进行交流的,都会对孩子认识、学习、吸纳语言文字产生重要影响。演讲恰恰是低年级儿童的弱项,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多,爷爷奶奶等隔代人只能保障衣食住行,所以他们在演讲方面的缺失表现会更为突出一些,因此,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运用也会相应减少,应该在家庭环境中消化、吸收的内容会变成他们心头的郁结和谜团,久而久之,则妨碍他们继续学习。教师应关注留守儿童在知识经验、实战临场素质方面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引导。在教学《掌声》时,教师可以在时间节点上前置熟悉演讲格式的预习,课堂教学中展开演讲背景、内容、格式以及氛围的探究学习,待学生学习渐入佳境后,安排学生记忆内容。课后,教师还可以通过家校沟通,建立信息共享,让英子随着孩子们走入家庭。学生尽管初次接触这样的学习形式,很是生疏,但借助课堂登台与家庭饭桌两个场合的锻炼,便会很快进入角色中,完成文本学习。 2.贯彻课标要有规范性 “语文不是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虽然说语文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是个“杂家”,但语文本身绝对是一个“专家”:专在语言文字的民族性,专在语法规则的工具性,专在思想教育的人文性,这是语文学科的鲜明特性,也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无论是贯彻语文教育宏观的刚性要求,还是落实课文教学微观的弹性要点,教师都要坚持语文课标的基本精神,把语言文字的思想性和工具性要求通过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及实践活动落实到位,让留守儿童切身体会到学习语文同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尽管家庭千差万别,但是维系家人之间联系的都是亲情,这是共同点。在落实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多向留守儿童展示学习语文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把如同家庭规矩般的基本规范挺在学习具体语言文字的前面,引导孩子们养成认真严谨、一丝不苟、团结协作的规范意识。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姥姥的剪纸》时,紧扣“剪纸”这一行文线索和情感载体,引入家庭中祖父辈、父母辈的手艺制作场景,学生从语言规范层次理解“调皮蛋”“刁难”“挑剔”“耍赖”及“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等词句的意蕴,从亲情人伦层面体悟了姥姥是“温顺的老牛”“拉车的老牛”“耕地的老牛”的情感内涵,油然而生对规范、规矩的遵从意识。这样,家庭的情结就会久久地萦绕在学生脑际心间,他们在学习语文以及做人处事的方方面面就会更加遵规守矩。 3.引申教学要有拓展性 诚如鲁迅先生所言:“读书学习如同蜜蜂采蜜,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语文教学既要在方圆之内教,又不能局限于课文、教材,教师要引导留守儿童从一篇课文起步,细看课文这一棵树,进而放眼语文的整片森林。这样就教对了语文,教活了语文,做到了语文与生活相联系、生活与语文相对应。魏书生老师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除了教课文之外,还给孩子们补充了大量的诸如科学小品文、人物传记、时事通讯、古今中外名著等课外阅读文章,让孩子们的思维、视野得到拓展,孩子们的语文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现在,留守儿童缺的就是课外阅读量,课堂上学的语文知识不仅十分有限,而且生活中能直接进行运用的也不多。鉴于此,我们可以像魏书生老师那样,配合语文教学进度,安排适量的课外阅读,师生同步开展研读,教师及时点拨引领,让留守儿童语文学习不再是“一本书”“一堆作业”。留守儿童家庭学习时间很宽裕,只是缺少陪伴。解决这一问题并不难,可以通过朗读或讲述给父母听、视频连线伴读、师生检查互助阅读等形式,让书本学习、语言体验都能与家庭发生联系,进而督促留守儿童进行有深度、有温度、有广度的阅读。 二、依托家庭——重建家庭文化的校验码 尽管家庭成员不全、氛围不浓、约束不够,但留守儿童课堂之外的学习还是要在家庭中完成,还要通过家校联系,让家庭切实承担起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应尽之责,这也是他们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内容。语文作为母语课程,人人都会,处处都有,拥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交流沟通优势。语文教学要深挖这种功用,帮助留守儿童内引外联确立价值观,合纵连横纠正人生观,体察自悟树立世界观,切实调动留守儿童家庭的教育作用,让家庭真正成为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的堡垒。 1.即时联系 留守儿童与家人间见面少,交流浅,联系时断时续,断多续少。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见面机会一般集中在中秋节、春节或者家庭重大事件时,而交流也止于在家听话、好好学习。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点滴经历已如山一般堵住他们想表达的喉咙,急需教师予以“打通”。当前,手机或者电脑视频对话已经走进寻常百姓家。语文教学引进现代科技的源头活水,能有效激活课堂学习氛围,提高教学质量,产生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教师可以通过邀请家长视频连线、家庭走访、语音通话、短信留言等形式,把单纯的课堂教学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还可以对教学案千筛万选,去粗取精,特别是对家长参与的各个环节详细布置,精益求精,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母亲的恩情》文包诗的教学中,一位很有经验的教师在拓展环节紧扣“恩情”这一关键词,邀请了两位留守儿童的家长以电话语音的形式连线课堂,讲述自己把孩子从襁褓之中哺育到十来岁的点滴往事,关爱之情溢于言表。家长虽远在千里之外,但对孩子的往事的记忆仍历历在目,语言表述十分动情。孩子们一下子就被感动了,情感理解的难度一下子就被轻松化解了,课堂气氛一下子鲜活了起来。这样的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备课,把留守儿童个人学习生活情况、家庭成员的信息以及语文教育教学的阶段目标等有机糅合起来,把语文知识、生活经历、人文环境有机统一起来,用生活的汪洋大海消融有限的知识体系。 2.主场在线 翻转课堂正大踏步走进中小学校园,家长与孩子、教师面对面交流已经变成现实。语文课堂既要切实转变“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一讲到底”的传统样态,又要着力纠正“PPT来PPT去”的当前定式,还课堂给语文,将时间给学生,构建语用为目标、对话交流为形式、视频连线为载体、各类人员齐参与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借助电脑、手机连通信息,借助QQ、微信等新媒介搭建视频,把对话这种常见的教学方式用于课堂交流中,辅以音乐、对答、神情、姿态等信息,这样,留守儿童想说的、能说的、敢说的都将变得十分丰富,从而切实增强课堂教学效率。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爱如茉莉》的教学中,在拓展延伸环节,教师不妨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课文中爸爸妈妈的爱尽管平平淡淡,却如茉莉般馨香。其实,我们的爸爸妈妈虽然人在外地,但对我们的关爱愈远愈发强烈……此时,教师用视频呈现一位留守儿童家长的画面,引导学生用上文中“直奔”“紧握”“平淡无奇”“洁白纯净”“幽香缕缕”等词语以及自己所积累的词语来描述。尽管身处主场的学生只有一个,但全班同学都在为他庆幸,都在替他参与。这样一来,留守儿童与文本、与父母有了充分接触,情感体验更加细腻,语言表达更加顺畅,学生们生成了自己的语言运用系统和情感表达方式,他们在课堂上的获益将远不止教师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立足课堂——馈赠亲情互动的优惠码 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对留守儿童更是如此。离开课堂、离开校园,不少留守儿童会将学习抛诸脑后、置之不理。语文课堂要为留守儿童这个群体创设更多愿意参与、主动参与的平台,馈赠给留守儿童更多充满温馨、充满亲情的瞬间,让他们切身感受到教师、同学对他们发自肺腑的欢迎。 1.坚持“家”原则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我们中国人对家有着特殊的情结,家文化源远流长,其核心观点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留守儿童为什么会在课堂上多数表现比较冷淡,参与意识不强?其根子就在于家庭生活越来越少,家的认同感越来越淡,家人间的思想、文化、道德、技藝、心理等方面的沟通、交流、传承越来越少,而父母变成了纯粹的“衣食父母”。“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留守儿童虽小,但也有着非常强烈的感情认同和心理需求。每个孩子都想成为教师心目中的好孩子、乖孩子,留守儿童这种愿望比其他孩子要更强烈些。作为语文教师,要发挥自身优势,深入挖掘家文化元素,形成互助、创新、执着、独立的课堂学习文化,让学生置身于课堂就犹如置身于家里的“客堂”,把教室当成“家室”,真正使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教师还要善于抓住活动平台、讨论参与、表扬评价等环节为留守儿童营造浓情似家的学习氛围。为什么强调语文教育教学要这样做?这是由语文自身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在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借助导语牵引,顺势营造家的氛围;可以利用现代设备再现家庭生活场景;可以通过具体文本,细化与家有关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 2.守住“爱”底线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指出:“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同学们如兄弟姐妹般互相关心着、帮助着,互相鼓舞着、照顾着,一起长大了,成熟了,便离开这个家庭,走向了社会。”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不仅需要学生们彼此协作关爱,还需要在每一次语文课上都必须把留守儿童当作照顾关怀的对象,乃至备、上、批、辅、考、研、活等各个环节都能守住这一底线,将爱渗透到每一次具体的语言教育实践活动中,从而激发留守儿童重返课堂、爱学语文、融入社会。2003年北京大学一等奖作文《卖米》为何感动了那么多人,除了作者丰富的农村生活经历和厚实的语言文字功底外,更因为她对生活充满了爱、对父母充满了爱、对自己的家充满了爱。纵观所有关于这篇文章的分析,概括起来主要是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矫揉造作的文字,用最简单、最真实的文字描写出了辛苦劳作的人物形象,于无声处撼动人心,可谓“字字皆辛苦,句句都血泪”。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要像磁铁一样,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到语文课堂中,真正守住语文“爱”的底线,努力启迪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汲取語言精华,丰富精神世界,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四、注重活动——明确语用关系的破解码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学习不能只是书本内容的听说读写,抑或是默写背抄,而要借助丰富多彩的活动,将学习内容巧妙融入,帮助留守儿童解疑释惑,启智明志,建构起语言文字与现实生活的对应关系。这样,学生们理解、运用就会变得容易,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也会逐渐增强。 1.低起点衔接 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十分单一,隔代亲人只管衣食住行,同龄伙伴均多禁锢在家,找个游戏、说话的伙伴都没有,枯燥乏味得很。他们对外界、对自我的认知很单纯,近乎一张白纸,只等着快点长大可以像爸爸妈妈一样出去打工。此时,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便成了他们了解、沟通的纽带和桥梁。组织开展语文教育教学活动,要切合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阶段学习预期,要能够自然衔接活动与学习的内在联系,且学生们仅需做简单准备,即可适应并参与活动。例如,组织开展研学旅行活动,要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特点设计活动方案,尽量为他们量身定制语言实践体验活动。每个阶段可以结合语文及相关学科实践活动要求,布置学生准备相关器材,教师在陪同过程中指导他们掌握做法和资料采集,这样,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必然提高。在小学阶段的研学,教师要为留守儿童提供相关帮助,必要时还需要亲自展示,以化解他们遇到的难题。 2.浓趣味串联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的知识的兴趣。”学生们愿不愿意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其实主要看活动有没有趣味。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扳手指、数星星或出神发呆是常事,走读还有一路风景,住校就只有“满园寂寞”。教师要发挥语言的意思告白、情感表述、氛围渲染和思想沟通的作用,做优活动的每一处细节,把趣味和语用渗透到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们时时刻刻处处都能收获快乐。如一个学校在组织学生赴桂林研学旅行时,制定了以班级为单位的具体方案,重点突出了途中说“趣”(乘坐大巴车,学生讲述趣事,一路不断)、观景找“乐”(根据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从桂林山水草木中寻找2~3处自己感兴趣的景物,与大家分享)、归程寻“味”(细细品味、深深回味、慢慢研味)等环节。可以说,这样的研学旅行,语言训练“身藏”其中,实践体验“贯穿”其中,学生们必然是一路欢声笑语,一路兴致勃勃,收获满满。 3.常态化活动 为留守儿童准备的语文教育教学活动要经常开展,不能一曝十寒,更不能为活动而活动。中小学语文教材以单元形式编排,内容相近,形式相似,精神相通,非常适合开展各类活动。如果一个单元开展1~2个活动,一学期至少可以组织六个以上的活动,每20天就有一个活动,可想而知,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将多么丰富。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教材主要可以划分为春景春色单元、童话故事单元、孝敬父母单元、古今人物单元、热爱祖国单元、展开想象单元以及两个识字教学单元,可以说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都很“接地气”,让学生们有事可做。每单元组织一至两个与课文内容相近的语言文字实践活动,看似不经意的口头一说而已,其实是深深触动心灵的语言实践体验,蕴藏着不可复制的情感体验和语言认知。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丰富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还能帮助他们“消化”语言文字学习过程中的诸多知识点,生成极富个性特征的语言文字体系,从而促进语文教育教学更加走近生活。 [ 参 考 文 献 ] [1] 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 鱼浦江.语文教育理论专题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 黄菊初.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5] 魏书生.魏书生文选[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 [6] 陈敬朴.农村教育概念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1). (责编 刘宇帆)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