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与螳螂来一次“亲密对话”
范文

    周燕萍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和孩子一起通过户外活动、参观考察、种植和饲养活动,感知生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以及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的过程。在《虫儿大世界》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铭铭和爸爸无意间抓到了一只螳螂带来教室,孩子们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从而演绎了一系列关于螳螂的故事。

    一、源于自然——初识螳螂

    幼儿园的种植、饲养活动是一种非正式的科学活动,是孩子们亲近大自然的一种方式,它是科学教育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幼儿园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问题是孩子们探究的动力,他们的每一次观察、每一次提出问题都是我们共同学习的过程,在探究螳螂的过程中孩子们自发生成了若干科学探究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了探究能力。

    故事:辨别螳螂

    “快看,我们教室里的螳螂像不像书上这只?”艺潇兴奋地对曼文说。曼文看了一下书上的螳螂,没有说话。艺潇心急地把装有螳螂的盒子拿到桌上:“你再比一下。”曼文又细细看了一下,说:“好像是有点像。”“你看,它们都很修长,都有一点绿色,触角都是又细又长,长得基本一样。”艺潇自信地说。“嗯,那你知道书上的螳螂叫什么名字吗?”曼文问。“我不知道,我不认识字,要不问一下老师吧。”“这是中华大刀螳,是我们国家常见的一种大型螳螂。你们猜猜我们国家有多少种螳螂?”老师边看着书边说。

    《指南》指出:支持、引导幼儿学习用适宜的方法探究和解决问题,或为自己的想法收集证据。我们在区域中投放了一本关于昆虫的书籍,艺潇在翻阅的时候发现书中的螳螂和教室里的螳螂非常相似,于是邀请好朋友一起观察、分析。老师在这个时候只是一个合作者,对她们的发现表示赞同及惊叹,给了他们继续探索的信心及兴趣。当他们需要对自己的结果做出肯定时,老师又和孩子一起认读书中的知识,同时丰富孩子们对于螳螂的认知,将他们的思维进行拓展,从一种类型的螳螂延伸至螳螂的种类,衍生出新的探究内容。

    故事:螳螂吃什么

    “螳螂的嘴巴小小的,它喜欢吃什么呢?”承承提出问题。“会不会喜欢吃草?铭铭是在草丛里找到它的。”希希猜测。“不是的,我爸爸说螳螂喜欢吃虫子。”铭铭反驳说。“那你看到过吗?”希希又问。“没有。”“那我们去拔点草,再去抓只西瓜虫看看螳螂喜欢吃哪个?”承承建议说。

    《指南》指出: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孩子们提出“螳螂吃什么”这个话题,并且进行辩论,教师要支持和鼓励他们大胆想象、猜测问题的答案,并设法验证。最终,孩子们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亲身实验发现螳螂不喜欢吃死飞蛾,也不吃草,而是喜欢吃活的小昆虫,在接触自然现象中积累了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

    二、亲近自然——探秘螳螂

    教师有机地引导孩子们在饲养螳螂的过程中探索、发现,不断丰富已有经验,又根据其自主生成的内容引导他们持续观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其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故事:螳螂捕食

    “螳螂是怎么抓蟲子的?”宁宁问。“你看,螳螂的前臂好像一把镰刀,上面还有尖尖的刺,肯定是用来抓吃的。”玥玥细心地观察后发表了自己的观点。“那我们一起去抓点虫子喂螳螂。”铭铭提出建议。孩子抓来一只蝗虫喂食螳螂,只见螳螂一开始一动不动,过了一会悄悄地靠近蝗虫,然后猛地举刀一扑,食物就落网了。

    孩子们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观察了螳螂捕食的过程,对螳螂的特征及生活习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教师也适时小结并进行生命教育。通过猜测、实验等方式,孩子们解决了问题,在建构新知识的同时,丰富了认知经验,发展了探究能力,提高了科学探索的兴趣。

    故事:螳螂的自我保护

    “老师,螳螂会抓昆虫,那如果有动物要抓螳螂怎么办?”沐沐好奇地问。“它会保护自己啊!”“它是怎么保护自己的?”“我上次拿根草碰它时它可凶了,举起两把大刀。”希希说。“我知道螳螂还会变色,我和爸爸做过实验。”安玘自豪地说。

    孩子们用手敲敲盒子里的螳螂,发现螳螂举起了前臂,他们知道这是螳螂在遇到危险时的一种防御措施。假期里,安玘和爸爸在家照顾螳螂,通过实验,她发现当她置放绿色包包在螳螂身下后,原来咖啡色的翅膀慢慢变绿了。回教室后,安玘将她的发现和小伙伴进行分享,大家跃跃欲试。在讨论后选择了绿色的彩纸进行操作,孩子们从实验结果中进行了论证,兴奋不已,及时地进行记录,获得完整经验,体验探究和发现的乐趣。

    三、思考自然——剖析螳螂

    《指南》指出: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教师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他们回顾已有经验,从探索过程中构建新知识,丰富认识经验。

    故事:益虫or害虫

    “螳螂要吃活的小昆虫,它是坏的吗?”轩轩问。“我爸爸说螳螂是益虫,它能帮助我们。”铭铭说。“小朋友,你们知道昆虫分为益虫和害虫吗?”教师问。孩子们纷纷摇头。“老师,那螳螂是益虫还是害虫?”轩轩继续问。“我们一起查查资料。”

    孩子们发现螳螂喜欢吃活的小昆虫,这就引发了思考:螳螂是害虫吗?《指南》指出:和幼儿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孩子们不断在探究中思考,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将活动推深发展。针对益虫和害虫的问题,教师请他们观看视频,了解益虫、害虫和人们的关系。通过观察,孩子们认识了常见的益虫、害虫,能进行分类,而螳螂能在田间和林区消灭不少害虫,因而是益虫。

    探秘螳螂活动内容的产生来自孩子,孩子们探索兴趣浓。在饲养螳螂的过程中,孩子们通过找一找、看一看、说一说等活动,与螳螂“无声对话”,自主生成,自主探究。教师要有机地引导他们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丰富已有知识经验,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6: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