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做好“向导”,抵达美术课堂的“桃花源” |
范文 | 华钢 摘要:美术课堂上,学生感知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过程,如渔人探寻桃花源,是一个渐次深入、不断升华的过程。教师要指引学生抵达美术课堂的理想境界,就要在导入环节,立足认知,顺势而导;在欣赏环节,精挑素材,以石激浪;在创造环节,抓其所惑,抛砖引玉。 关键词:美术课堂导入欣赏创造 近日又读《桃花源记》,其中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随意、偶然,曲折中有惊喜,黑暗中藏光明,令我大受启发。美术课堂上,学生感知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过程,如渔人探寻桃花源,也是一个渐次深入、不断升华的过程。教师如何做好“向导”,指引学生历经柳暗花明,抵达美术课堂的“桃花源”?本文试以苏少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蔬菜的联想》一课为例进行阐述。 一、课堂之导入:立足认识,顺势而导 王尚志教授曾说:“好教师帮助学生会不露痕迹,学生还以为是自己想出来的。”课堂导入要想自然,教师就应顺势而为,顺应教学目标达成之势,顺应学生认知状态之势,顺应学生思维发展之势。 课前,几个学生拿着萝卜、卷心菜在教室里扔来扔去。一棵卷心菜在多次投掷之下,面目全非。上课铃响的一刹那,有位学生毫不犹豫将它丢进垃圾桶。同桌提醒:“上课要用的呀!”这位学生答:“一棵卷心菜而已!” 课堂伊始,学生就呈现出与期望相反的状态。此时,若强势“拨乱反正”,可能会使其产生抵触情绪。不妨缘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与审美态度之“溪”前行,顺学生的思路与想法导入。 “是啊,不就是一棵卷心菜嘛。老师这儿却有样好东西。”笔者巧设悬念,出示卷心菜局部的纹理图(见下页图1)。图中卷心菜交错的肌理、丰富的色彩,瓦解了学生对它的漠视。笔者又将图片不断缩小,最后呈现的是一棵卷心菜,学生恍然。笔者拿起被学生丢弃的卷心菜,再以富有情感的语言引导:“也许,在很多人眼里,这只是一棵菜,甚至还是许多人并不喜欢吃的菜。但是这棵卷心菜也曾努力过,从一粒小小的菜籽中绽放出嫩芽,日夜吮吸着雨露,在风雨中伸展着身躯,茁壮奋力地成长。老师这儿还有一些图片,让我们一起来见证它朴素、含蓄的生命之美。”这样,笔者再出示卷心菜的色彩、形态、纹理图,学生脑海中便建立起了卷心菜生动而有活力的新形象。最后笔者呈现蔬菜联想作品(见图2),并揭示课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更为浓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缘溪行”彰显了一种自然本真的教学状态。在教师的智慧指引下,学生早已走在“忽逢桃花林”的路上。 二、课堂之欣赏:精挑素材,以石激浪 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加深学生的审美感受,是美术课欣赏的“明沟”。初级阶段的审美感受分散于头脑中,是个别、局部性的审美感受,能促使艺术家深入地联想、想象,循着特定的情感跃入艺术构思的自由天地中。教师要精挑有震撼力、针对性、典型性、趣味性、启发性的素材范例,从多个层次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 笔者在揭示课题后,出示了青菜联想系列作品(见图3)、多种蔬菜联想系列作品(见图4)、不同蔬菜的组合系列作品(见图5)。这样,由单一到变化到组合,让学生欣赏蔬菜经过系列联想性和创造性加工后的丰富与奇妙。 理解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探究具体的方法,是美术课欣赏的“暗渠”。真正有意义的欣赏不能摒除思考和分析。在欣赏范例时,教师的引导之“石”要不断投向学生欣赏的“沟渠”,通过互动式、启发式提问,让学生触类旁通,捕捉灵感、探究方法。让学生初步欣赏范例作品后,教师随即针对其中一些典型作品提问:这件作品分别抓住了蔬菜的哪些特征?其最巧妙的地方在哪里?由这些特征你还想到了什么?…… 以南瓜人作品(见图6)的欣赏为例—— 师? 这件作品好玩吗?你觉得这个作品什么地方最巧妙? 生? 那些褶皱! 师? 有了这些褶皱,南瓜人是什么表情? 生? 笑得有点坏坏的样子。 师? 是啊,笑有很多很多种,坏坏的样子就是这件作品的吸引人之处。而这种坏坏的感觉就巧妙借助了这些褶皱,这是多么有趣的创造! 师? 这南瓜人的眼睛为什么那么小,嘴巴又那么大? 生? 笑的时候眼睛就眯起来了,嘴巴大,才可以表现出笑的感觉。 师? 是啊,整个作品在巧妙运用了褶皱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切挖的方法表现了眼睛和嘴巴。这看似简单,但这眼睛的大小与位置、嘴巴的形状与姿态,都是经过一番思考和设计的,充分利用了南瓜本身所特有的肌理和色彩。所谓的“精于心,简于形”就是这个道理呀!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复前行,欲穷其林。”在欣赏环节,教师隐匿于学生背后,以典型的素材范例为抓手,让学生欣赏作品的“鲜美”“缤纷”,又循着他们的视觉焦点做深入浅出的引导,让其 “复前行”,产生“穷其林”之欲望。 三、课堂之创造:抓其所惑,抛砖引玉 艺术家创造典型,是从十到一,而读者接受欣赏典型,是一到十。欣赏、探究了一些优秀作品不等于学生就能独立创作。教师要让学生掌握观察、想象等方法,从成品的典型性中走出来,去领略原型的丰富性。 本课创造环节,笔者先出示了各種经显微镜放大的蔬菜肌理图片。色彩缤纷、图案各异的画面,让学生产生了一种“陌生感”,产生了联想和创造的欲望。随后,笔者直指学生创作的关键困惑处提问,抛砖引玉,让学生易于将不同性质的事物同蔬菜的颜色、形状等特征联系起来想象。教学过程如下: 笔者在屏幕上投影大蒜的根须部特写,提问:这是什么?这像什么?学生答“枯草”“头发”……最后笔者揭示谜底——一个已被艺术处理成人物头像的大蒜的根部。画面上呈现出崭新的“摇滚先生”形象,大蒜的根须是蓬松的头发,根部还添加了眼睛和鼻子。笔者又问:“大蒜根须除了可以做头发,还可以做什么?”学生立即回答“胡子”“草裙”“拖把”等。笔者又问:“一个大蒜根部就能变得这么有创意,那么整根大蒜呢?”继而播放一段“大蒜先生变形记”的Flash动画,通过一组作品(见图7),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学习创作方法:可以借助双手,摆摆弄弄,还可以通过卷、揉、粘等方法,做出新的造型。 由教师“牵手同行一段路”之后,学生便可以尝试“独自行走”。教师走近学生,倾听、点拨:像什么?还像什么?换个角度,像什么?变个姿态,像什么?切开,像什么?组合,又像什么?……再选择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学生在一次次的思维撞击中不断迸发创意的火花。接下来,教师通过几组作品的对比,让学生掌握了更多的表现手法与辅助材料的运用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学生的思维经历多次训练,必然会从单一走向多元,从狭窄行至宽广。“初极狭,才通人”时,教师要及时启发、引导,帮助学生逐步前行;Flash动画、师生互动让学生产生顿悟,终于“豁然开朗”,抵达胸有成竹的最佳创作状态。 参考文献: [1] 谢灵.论艺术美的创造过程[J].学理论,2009(19).教材教法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