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传统民间美术与小学美术教学的融合实践 |
范文 | 刘欣然
摘要:将传统民间美术与小学美术教学融合,教师应探索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可以在美术教学中融入传统民间美术的文化元素,由“点”引“线”,回溯民间美术的历史性,以“节”促“教”,链接民间美术的民俗性;在美术教学中创新传统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化“繁”为“简”,运用新型美术媒材,借“古”创“新”。 关键词:民间美术传统文化融合创新 传统民间美术又被称为“炕头艺术”,生于“炕头”,用于“炕头”,美在“炕头”,与人民生活的源流汇聚在一起,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绵延千年而不衰,值得我们细细品咂、用心传承。民间美术需要从“家”走向社会,从物质走向精神,从个人衣食起居走向文化传统的深层,更需要走进小学美术课堂。 小学美术课程直接涉及传统民间美术的内容较有限,大多以简单的欣赏感受为主。要让学生感受传统民间美术的艺术魅力和传统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应加大传统民间美术与小学美术课程融合的力度。教师应将现有的课程内容与传统民间美术的一些表现形式相结合,探索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运用新型美术材料、信息技术手段等,引领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亲历中国传统民间美术背后的传统文化之美、表现形式之魅。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应该以传统民间美术“情感、生命、生活”的本质为价值导向,组织教学内容,创新美术作品创作方式,对学生进行“塑造美好心灵”的美术教育。 一、在美术教学中融入传统民间美术文化的元素 (一)由“点”引“线”,回溯民间美术的历史性 传统民间美术蕴含了悠久的传统文化历史,其视觉化、直观性让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发展。这源于美术活动介入能丰富文化视觉,使传统文化更通俗易懂。教师可以通过一个传统艺术的“点”,牵引出一条民间美术发展的线,回溯文化发展的历程,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民间美术原初之美。 例如,教学苏少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下册的《拉根线条去散步》,第一课时,教师通过毛笔、墨汁,让学生初步感受了线条的魅力,体会水墨画的用笔方法。进行第二课时设计前,联想到水墨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深挖课程内容,让学生既了解中国画,又感知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美术。教师由“线条”这一教学点,“牵引”第二课时的教学线: 课前,教师分发给学生一张课前学习任务单,其中包含“查阅人类如何用绳结记录时间的故事”“了解绳结的制作过程”“学会两种不同绳结的打结方法”三个小任务。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小组整理课前搜集的资料,再相机补充“古人将绳结记录的事件刻画在墙壁上,逐渐形成了最古老的壁画,后人能通过这些壁画了解各自民族的历史”等资料,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了人类文明、中华民族的起源。随后,教师边出示“中国结”,边介绍它的发展历史:“中国结是一種汉族特有的手工编织工艺品,它所彰显的情致与智慧正是汉族古老文明的一个侧面。它由旧石器时代的缝衣打结,发展至汉朝的礼仪记事,最终演变成今日的装饰手艺。周朝人随身佩戴的玉常以中国结为装饰,战国时代的铜器上也有中国结的图案,延续至清朝,中国结真正成为流传于民间的艺术。”由于中国结繁杂的编结技巧并不适合一年级学生直接实际操作,因此,在动手环节,教师让学生进行绳结画创作(见图1),让学生在了解、学习简单的打结方法的同时,感受传统民间美术悠久的历史和独特魅力。 (二)以“节”促“教”,链接民间美术的民俗性 传统民间美术和民俗活动关系密切,而传统节日多样的民俗活动中亦有民间美术的身影,如年画、剪纸等就与春节“贴窗花”“辟邪祈福”的习俗相关。融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民间美术资源,以中国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教学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例如,教学苏少版一年级上册《玩泥巴》一课,以往的教学设计较单一,就是带领学生感受泥巴的特性,教师教学生盘泥法,学习用泥条、泥块制作一件立体作品。而以“节”促“教”的课堂,教师是这样做的: 课前,准备学习任务单,让学生阅读一个和中秋有关的绘本故事,了解月饼是如何制作的,观察学校校徽的样子。课上,教师先与学生一同体验泥巴的特性,教学搓泥条、拍泥板的方法,随后让学生思考:“如果以你手中的泥巴为材料,制作一款泥巴月饼,该如何制作呢?”教师先示范月饼的制作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事先准备好的模具,制作出不同形状的泥巴月饼,之后出示刻印在蜡盘上的校徽图案,让学生将其印在“月饼”上。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自由创作自己的专属泥巴“月饼”,并在班级展示。课程结束后,教师和学生分享月饼,在分享中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学生亲手制作泥巴月饼,既获得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感受民间美术的机会,又生发了爱校、爱国之情。 除了传统节日,教师还可以挖掘二十四节气文化中的民间美术因素,不断反思和钻研自己的课堂教学,用巧思改进教学设计,将传统民间美术及传统文化传递给更多学生。 二、在美术教学中创新传统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化“繁”为“简” 传统民间美术贯穿于人民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个领域,直接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显示出他们无穷的聪明才智和艺术才能,它既是组成各民族美术传统的重要因素,又是一切美术形式的重要源泉。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欣赏民间美术背后的文化,还要创新传统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为了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可以用现代信息技术简化烦琐的艺术表现形式,趣味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民间美术的独特性和创意性。 例如,教学苏少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头饰和帽子——五彩斑斓的中国古代头饰》一课,教师课前制作微视频,其中包含四个人物对话的场景:场景一为“皇帝的晚宴”,预设了皇帝和皇后(携随身侍女)准备宴请众大臣的情境,晚宴上他们要盛装出席,请学生为他们选择合适的头饰;场景二为“头饰博物馆”,皇宫里的人们都在为晚宴准备自己的服装和头饰,请学生一起参观皇宫里的头饰博物馆;场景三为“玩转手工坊”,为了让宾客们都能盛装出席晚宴,全城的能工巧匠都在准备制作各种头饰,邀请学生学习头饰制作;场景四为“巅峰对决”,皇帝的晚宴正式开始,宾客满座,贵族大臣及其家眷都带着精致的头饰前来赴宴,仿佛要展开一场头饰的巅峰对决。教师还精心准备了视频,设计了相应的游戏关卡,并以课前学习任务单的形式将游戏关卡分发给学生。四个关卡内容如下: 【关卡1】 看完微视频1,请回答以下问题: 你可以写出正确的头饰名称吗?想想看,它们适合什么样的人物佩戴呢? 恭喜你,闯关成功!送你一种神秘材料——蚕丝,赶紧开始关卡二吧! 【关卡2】 1.你能用简单的图形描绘冕冠、旗头、步摇的样子吗?请将你的想法填入下面的思维导图(见图2)。 2.请在下面的宝箱(各种装饰品的箱子,略)内,选择合适的装饰品或花纹,放到相对应需要美化的头饰基本形旁边。 除了宝箱中的装饰品,你也可以自己设计哦! 恭喜你,闯关成功!皇后娘娘赏赐了你一种新材料——黄铜丝。期待得到下一种新材料吗?赶紧开始通过关卡3吧! 【关卡3】 1.你掌握制作头饰基本形的方法了吗? 2.尝试用多种颜色的超轻粘土制作一组串珠。 3.尝试用视频中的方法制作一朵小花。 4.尝试用绘画的方式表现一个装饰纹样。 5.你还有其他装饰的方法吗?请写下来和同学们分享吧。 你真棒!又要奖励你一种新材料啦!这次的新材料是染料和白乳胶! 【关卡4】 欣赏完其他人制作的别致的头饰,你是否发现了更多、更有趣的头饰基本型呢?你是否有了新的装饰灵感了呢? 课上,教师简单介绍关于头饰的知识,以问题“你还知道哪些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头饰名称?”檢测课前学习成果。随后,根据皇帝宴请众大臣的情境顺序拓展不同的合作学习任务:首先是让学生连线搭配适合冕冠、旗头和步摇的人物角色,再布置场景二的进阶任务。进阶任务如下: 1.你能用几何形状的卡纸表现旗头吗? 2.你有什么办法能将旗头佩戴到头部呢?(尝试制作帽筒) 3.尝试制作步摇: 试试用彩色皱纹纸缠绕竹签,彩色超轻粘土珠子串联成流苏,与课前学习制作的花卉进行组合黏连。 然后,合作探究关卡二的同时,让学生小组根据思维导图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头饰。最后每组派小模特将头饰戴在头上,走秀展示。最后承接关卡4,教师向学生大屏幕出示绒花头饰,布置课后作业:用完成关卡收集的材料制作绒花手工。 简明的微视频,不仅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熟悉了冕冠、旗头、步摇的基本特征以及纹样装饰的特点和佩戴场景,更激发了他们深入了解古代头饰的兴趣。课后,诸多学生表示将去博物馆欣赏中国传统服饰、头饰,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第二课时的教学,教师同样以微视频入手,引导学生用修正液再现苗族头饰烦琐的花式和纹样。可以说,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互动手段表现传统美术,贴近学生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二)运用新型美术材料,借“古”创“新” 传统民间美术作品种类丰富,且多采用较为古老、原始的美术材料,如泥巴、竹子等。如何让这些传统艺术旧貌换新颜,与时俱进地进入美术课堂?除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传播外,还可以用新型美术材料启发学生创新作品。当“古”与“新”相互碰撞,学生灵动的创意就会被无限激发。 例如,教学苏少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青花盘》一课,教师通过一个考古探索游戏,和学生一起进行考古挖掘:从土坑里挖掘出一件历史悠久的文物——青花盘。接着,教师以这件考古文物为导入线索,向学生介绍瓷器的悠久历史:瓷器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技术和艺术上的成就,为我国赢得“瓷器之国”的盛誉。然后,教师引出本课学习内容——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青花瓷:“青花瓷堪称人间瑰宝,这种瓷器是在洁白的瓷体上辅以蓝色的纹饰,蓝白相映,素雅清新,怡然成趣。”教师相机在屏幕上出示融合了音乐、图片、动画的PPT课件,让学生感受青花瓷的造型与纹饰之美。通过对青花瓷实物的欣赏,学生在视觉、触觉等方面有直观体验,围绕器形、纹饰、色彩等进行小组的自主探究,提高了审美能力。教师在补充了关于瓷器烧造工艺的知识后,运用超轻黏土这一现代美术材料,将青花图案以微浮雕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在没有拉坯工具,没有电窑的课堂里,动手尝试这一古老的民间工艺美术。他们搓制出蓝色泥条,捏制出青花纹样,让它们在白色纸盘上“舞动”。新型美术材料的介入,让古老而悠久的青花瓷盘,跨越历史长河,借“古”创“新”,变得更有“儿童范”。 融合了传统民间美术的课堂,创意十足,妙趣横生。作为儿童接受美术熏陶的启蒙者,美术教师更要从传统民间美术中吸取营养,做传统文化的“种树者”,做传统民间美术的讲述者。 参考文献: [1] 耿朝侠.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5(16). [2] 薛帆.试谈美术教学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2013(45). [3] 叶祝君.民间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J].神州,2012(31). [4] 杨艳.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实践[J].新课程(小学),2015(7). [5] 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 乔晓光.文化记忆:民间美术保护的文化原则[J].美术观察,2007(11). [7] 侯令.美术教育和人文精神的涵养[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教材教法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