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对两节《四季之美》的评析 |
范文 | 杨修宝 首先,两位老师都能把握住“统整原则”。统编时代已经来临,不论是编者还是教者都要关注统整原则,不要把课上琐碎。统整就是要前沿后连,要把握语文的整体性。两位老师在上课伊始,都从课题入手,抓住中心句教学。但是教学方式完全不同,李文斌老师要求学生找出每段中心句,而谢老师则带着学生逐段找中心句。这就是成熟老师与年轻老师之间的差别。五年级学生已经可以进行信息整合,不需要教师带着他们一点一点地分析,这样的方法更适用于低年级的同学。比如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雪地里来了哪些小画家?引导学生逐一说出来而不是一次性说出来。总而言之,统整原则就是要让学生把有用的信息整合起来。 其次,要在教学中落实语文要素关注文体意识。1.落实语文要素,既要统整如何学习这个单元,也要看这篇课文在这一单元的位置。在统编教材中,四年级和五年级都有动静态描写的教学。各位老师要特别注意,绝对不能单单看这一篇课文,要看这一单元,这一年级,包括这个学段都要关注,这样呈现出来的教学效果会更好。2.关注文体意识。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两位老师在教学时都有三个相同问题:1.看到课题后,如果让你来写四季你会怎么写?2.作者描写的夏天的三个夜晚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3.合作学习,批注感受。其中,谢老师指导学生批注全文,李老师批注段。随着文体意识的深入人心,我们现在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应该把散文教成散文,小说教成小说,诗歌教成诗歌,不能千课一面。而从前我们把所有的课都上成了一个模样。回顾一下我们上课的结构。板书课题,(同学们看到课题。有什么问题?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逐段来学习,最后进行总结。很多年以前,崔老师这样讲:美文一定要美读。课文一定要反复朗读。对于《四季之美》这篇课文,作者笔下独特的韵味怎么通过读来感受?谢老师通过巧妙的设计,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积累。但这篇课文还要求学生全篇背诵。如何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最终全篇背诵?文斌老师的方法更成熟一些。他展示了怎样以读带讲,怎样来指导学生读文,在读中去感受四季之美。其中,独特韵味学生不好理解,老师可以通过想象读、变化读、对比读、引导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书。文斌老师能很好地利用黎明的“黎”迁出后面的黑。关于夏天夜晚的教学,如果只把漆黑漆黑的暗夜和蒙蒙细雨的夜晚放在一起呈现给学生,他们会觉得美吗?肯定不会。在漆黑的暗夜中你最想看到什么?光亮。很多老师都会运用这样的问题去引导,让学生去发现这些独特的美。北大教授陆俭明曾在《按照学习书面语的规律学语文》中指出:“教师要能够把一篇文章好在哪里的奥妙讲出来,学生才会觉得有意思。”这个发现的奥妙不是老师自己编出来的,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比如说。夕陽斜照西山,夜幕西沉,通过这些时间词,你会发现作者一直站在这里欣赏秋天的美景。这些感受不需要老师去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自己读出来。她站在这里看到感人画面以及感受到的心旷神怡,都是因为她一直站在最美的黄昏下。自此独特韵味从心底滋生。统编教科书最大的优势就是让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有了抓手。抓手之一就是语文要素。教学目标明确。一个单元就教一个知识点,语文要素在每一单元都清晰明了,比如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写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描写景物的动态变化。读和写的语文要素是紧密相连的,落实读的语文要素之后就是为了后面的写话的生成,两位老师的落实的方法都用到了读写结合。语文要素的落实,是让学生在这节课里有思维发展能力的提升。在落实语文要素的同时不是让学生泛泛而写,而是要让学生真正把学到的方法,体会到的感受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所以教师在读写结合这个教学环节就要落到实处。比如说文斌老师,对作者的介绍太过烦琐。如果我来介绍的话,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简单的思维,这个作品已经传承了千年,为什么会一直流传?这就是作者写作的妙处。如果我来设计这一课,会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语言,想象意境,掌握学习方法。对于五年级的学生,习得课文,品味语言,从而逐渐过渡到写作。学生读一篇,通一类,最终在写文章时,抓住重点:物、态、情。既然要落实语文要素,就要让学生扎实地掌握。 ■ 编辑/赵卓然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