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让生活“有声”使习作“有色” |
范文 | 姜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基于这一点,小学习作教学应该生活化,让生活“有声”,使习作“有色”。 活动“有声”,叙述 “有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要从生活实际中寻找作文的切入点。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就是激发学生说写欲望的契机。如学生都喜欢天文科普进校园活动,我便抓住这一契机,对学生说:“同学们,又到了你们最喜欢的天文科普进校园活动时间了,据说这次的内容很精彩,可惜老师要打印一份材料不能去参加,那就麻烦同学们认真看,回头给我讲,好不好?”学生个个兴趣高涨,一副保证完成任务、跃跃欲试的架势。记得那次是讲星座知识,汇报的学生说:“神奇的宇宙,美丽的星空,总是给人无限的遐想。” “美丽的星空,神奇的星座,将我带进无限的遐想之中。”还有的说:“老师你知道天鹅座吗?很美丽的,就像我们美丽的哈尔滨,哈尔滨不就被誉为天鹅项下的明珠吗!”“星空是美丽的,有趣的,更是神奇的。”“每颗星一闪一闪地,在诉说奇妙的故事。”妙语连珠,让人激动不已。可见活动 “有声”,叙述自然就 “有色”了。 学生在活动中积累有关材料,互相交流所得,记录见闻和感受,会使他们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认识世界,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必然会写出“有声有色”的作文。 场景 “有声”,表达 “有色” 生活的场景发生变化时,同样是引导学生“有声有色”表达的契机。季节交替,校园周围景物的变化,是训练学生说写的好素材。比如:2017年3月份,少见的一场大雪过后,早晨到校后我便领学生到校园里去观察,杨树上、松树上、花坛里……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学生平日积累的好词都脱口而出:亮晶晶的银条、沉甸甸的银球、粉妆玉砌、银装素裹等。我继续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说得更加生动形象。看到校园内小松树整个被雪覆盖上了,小旭说:“校园内松树让雪这么一武装,一闪一闪的像个大银球。”另一个受到启发立刻接上一句:“杨树被雪那么一美容,像一簇簇美丽的大珊瑚!”还有学生说:“学校甬路旁的一个个大银球,一闪一闪的,真想抱一个回家。”这些生动的句子充满了童趣,从学生口中娓娓道来,真是让人兴奋不已。然后我又引导学生由景到人,让学生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参加扫雪劳动。学生在作文中写到:“我们在雪地里互相追逐、嬉戏,真正感受到了雪趣。”还有的写:“校长的眉毛、头发上都是银白的霜,像圣诞老人从天而降。”这就是生活带给学生的写作乐趣。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是学生不会写,而是学生没有内容可写。写作的素材源于生活,只要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写作素材,再加以恰当的引导,学生定会思如泉涌,写出佳作。 活用教材 “有声”,贴近生活 “有色” 语文教材中个别内容学生无法完成,我们就应该结合实际改编教材。以前我们是教教材,现在是用教材教,要不拘泥于教材,适当地改编教材。这里举一个例子,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习作要求以“奇石”为题写一篇习作。农村的学生见到“奇石”的机会是微乎其微的。当时恰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修乡间小路,一车车铺路用的石头就卸在了学校旁边的村政府院里,学生对这种铺路石太熟悉了。我带领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石头的形与色;用耳朵听石头放在搅石机里发出的声音;用双脚走在已经用石头铺完的一段路上;用头脑去联想当各种车辆从路上压过;用心去感受铺路石的“奉献精神”,每个过程都用真情去诉说。最后学生写出的作文“有声有色有灵魂”。小韬在作文中写到:“别看铺路石其貌不扬,但作用可大了,盖房、建桥、修路都离不了它。”小凯说:“村政府院里拉来了很多石头,我太熟悉了,有时我是踢着一个小石子回家的。以前我没有觉得它有什么不同,但现在我对它可就刮目相看了。”小旭的語句更精彩:“当它们被放在搅石机里的时候,虽然被搅得粉身碎骨但依然唱着欢乐的歌;当它被人们踩在脚下的时候却不发出一丝声响;当汽车从它身上压过的时候它依然毫无怨言。有了它,我们的乡间小路晴天不再尘土飞扬,雨天不再泥泞不堪。”这样源于生活的习作,留下的不仅仅是一篇文章,更是生活的印记,生命的律动。 在生活中,永远会有新奇的事物使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我们要做的就是抓住点滴灵感,适时指导,从学生切身的生活中来,到缤纷的生活中去,让生活 “有声”,使习作 “有色”。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太平镇太平中心小学) 编辑/赵卓然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