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初探 |
范文 | 王培琼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因为,只有“授之以渔”,才能让学生受益终身。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和旺盛的精力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1.运用模型,演示情景。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与实物一样的模型演示课文中的情景,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在动手演示的过程中再现课文中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如笔者在教学《田忌赛马》(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一课时,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与同桌同学用马的模型(自己制作的)在桌子上摆一摆田忌和齐威王是怎样赛马的,边摆边解说,学生不仅能很快地进入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也能很快地理解田忌转败为胜的原因。 2.扮演角色,加强体验。角色表演是一种生动新颖的教学活动,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还能让学生在角色表演中与文本直接对话,在亲身体验中与作者、课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如笔者在教学《陶罐和铁罐》(统编语文三年级下册)一课时,在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陶罐和铁罐在对话时的表情和动作是什么样的?如果要改编课本中陶罐和铁罐的语言,应该怎样表现出陶罐和铁罐不同的动作和神态呢?接着,笔者让学生在小组里自编自演,最后选出代表在全班表演。通过表演,学生不仅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播放音乐,渲染氛围。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艺术;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是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氛围的有效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用音乐渲染氛围,能把音乐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创设一种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情绪环境”,引发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如笔者在教学《小小的船》(统编语文一年级上册)一课时,结合课文内容播放音乐《小小的船》,让学生随着音乐的旋律放飞想象,让夜空中的月亮、星星、卫星仿佛出现在自己的眼前,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巧妙点拨,学会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巧妙地点拨中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1.抓住题眼,培养探究能力。文章的题目往往会给读者留下许多悬念。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题处生疑,在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笔者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一课时,引导学生质疑课题:“看了这个课题,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題要问?”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纷纷提出了问题,“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是谁毁灭了圆明园?”“圆明园的过去是什么样子的?”“圆明园的现在怎么样?”……听了学生的提问,笔者在题目旁边打了四个大问号,并及时表扬学生问得好,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课文,去课文中寻找答案。 2.捕捉“空白”,延伸探究空间。文章中有些空白之处,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意境空间。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捕捉这些启人深思、促人挖掘的“留白”之处,尽情发挥想象去进行探究。如《十六年前的回忆》(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一文的内容比较浅显,只写了“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李大钊的表现,而对李大钊在狱中和就义时坚贞不屈的表现,文中并没有涉及,这就为文章留下了“空白点”。教师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时可引导学生抓住这两处“空白点”去想象李大钊二十多天的牢狱生活和视死如归走向绞刑架的情景,进一步感悟李大钊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三、加强指导,提高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掌握学习的方法。 1.注重预习,有效铺垫。叶圣陶先生说过:“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最好的方法之一是让学生学会预习,为学生学习课文与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一是初读课文时要按课文“导读”提示来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二是要围绕课后思考练习了解课文内容;三是要画出课文的生字、生词与关键词句;四是要画出不理解的词句进行质疑,为探究课文内容进行铺垫。如笔者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统编语文二年级上册)一课时,指导学生按下面的要求预习:(1)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把自己读懂了什么写下来。(4)思考问题,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想一想:“周总理参加傣族人民的节日,当地群众以什么样的形式欢迎总理的到来?从这篇文章中你能知道哪些常识?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从而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预习,为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2.善于发现,学会质疑。古人云:“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如笔者在教学《将相和》(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一课时,在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读“他们说,蔺相如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这一句话,让学生思考后提出问题,一位学生说:蔺相连秦王都不怕,为什么如此害怕廉颇?此时,笔者并不急于回答,而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蔺相如对手下说的一段话后以:“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是什么功?有廉颇的功劳吗?从哪里看出?”为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通过再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让学生理解秦王不敢进攻赵国,就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但是如果赵国“将相不和”将会给赵国带来重大的影响,而蔺相如从赵国的利益出发是从大局考虑,并不是真的怕廉颇。 3.自读自悟,培养能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要经历一个从读到悟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从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探索发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笔者在教学《乡下人家》(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一课时,在学生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任务驱动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即让学生带着任务再次阅读课文(阅读课文时画出重点词语,自行解决生字,说说课文的每一段都写了乡村的哪些风景,你对哪一处风景更感兴趣?说一说自己的阅读体会)。学生在阅读任务的驱动下,经过细心阅读与思考,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圆满地完成相关的阅读任务,并在随后的交流汇报中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在同学之间的启发与分享中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