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啦啦操本土化过程中的具身化思考 |
范文 | 李长利 摘 要:啦啦操由最先用来活跃现场氛围的呐喊助威活动,发展到后来成为一种集竞技、健身、艺术欣赏与娱乐为一体的独立运动项目。在音乐烘托下,啦啦操运动员整齐划一的动作与口号、动感十足的身体与欢快的表情,让昂扬的青春活力与健康向上的团队精神通过“身体”的在场得到有效彰显。从具身的视角来审视啦啦操,能从另一个视角更好地洞悉啦啦操的流行与发展,并使之在本土化过程中发出更多的中国声音,同时也进一步促进学校体育文化,在增强学生体魄与健全人格等方面发挥最大的功能。 关键词:啦啦操;本土化;具身;体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8)05-0017-03 啦啦操从最初部落社会的“狩猎壮行”活动逐步发展成为一种集体操、舞蹈、艺术、音乐、健身与娱乐等众多表演形式于一体的集体性运动。啦啦操自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兴起后,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迅猛发展起来。2012年首次举办全国啦啦操联赛。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批准成立全国啦啦操委员会,此后陆续组建了30多个省级啦啦操委员会,之后又纷纷组建市级啦啦操委员会。2013年,教育部与国家体育总局合作推广普及啦啦操,得到大、中、小学生及幼儿园孩子们的热捧,现已发展成最受喜爱的校园体育项目之一。在发展和推进“校园足球”和“校园啦啦操”的进程中,教育部体卫艺司在2014年总结出“一校一球一操”的“江阴模式”,2015年又成功创设“一校一品一操”的“金水模式”。目前,大部分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都将啦啦操作为大课间的“升级版”倾力打造。[1]总之,啦啦操这一来自于异域的运动形式在我国正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 作为一种深受广大学生喜爱的运动,啦啦操表演者往往动感十足,激情澎湃,洋溢着青春活力,富有极强的感召力。同时,啦啦操一般动作明快,简单易学,容易推广,再配之以动感十足的音乐,很容易获得身心的满足和愉悦。啦啦操的上述特点与当代心理学和认知科学中出现的一个热门话题——具身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有着高度的契合,本文尝试从具身的视角进行审视,以期更深入地认识、理解、接受、主动参与啦啦操,并使得啦啦操在本土化过程中发出更多的中国声音。 一、具身:认知领域的身体转向 “具身”是当代心理学与认知科学领域的热门话题,其基本含义是指认知对身体的依赖性。具身有4个方面的性质和特征表现:(1)身体参与了认知,影响了思维、判断、态度和情绪等心智过程。(2)我们对于客观世界的知觉依赖于身体作用于世界的活动,身体的活动影响着关于客观世界表象的形成。(3)意义源于身体,抽象的意义有着身体感觉——运动系统的基础。(4)身体的不同倾向造就不同的思维和认识方式。[2]这种“身体转向”彻底颠覆了传统认识论认为认知仅是发生于大脑中枢的信息加工,而身体仅仅提供刺激、执行指令,不会对中枢的信息加工产生实质性影响的观点。 具身认知强调“身体先行”,知识的建構不单纯是大脑中枢的加工,反而将身体经验看作知识的源泉。认知本质上是产生于身体作用于客观世界的活动,是身体与环境互动的产物。而身体与环境的互动也产生了具身认知的另外一面,即除去个体认知之外的社会认知,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个个体,他对外界的感知除了来自于自然的一面,很大程度上还受周围群体的影响。比如,当一个人置身于良好氛围的人际关系中,他的内心往往是愉悦的,恰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的环境效应。 具身认知崇尚“身体先行”在认知形成过程中具备明显的优势,对此叶浩生教授通过一项实验进行了证明:采取说教的方式给人们讲述慈善捐赠的重要性,然后请人给慈善机构捐款,很少有人愿捐赠。但是,如果先给人们佩戴一个慈善团体的标志,过后再请他们捐款,愿意捐的比例就大大增加了。佩戴标志的身体动作让人感到自己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因而促进了捐款的行为。这种方式远比单纯的说教效果好得多。[3]通俗意义上讲,这与我们常提到的“实践出真知”是一个道理,人类在几千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其对世界的认识与改造莫不与其自身积极主动的投入有关。 二、舞动的身体:啦啦操的在场感与带入感 具身理论强调身体的在场功能,而啦啦操运动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身体在场活动:它不是身体某一部位单纯的机械运动,而是从头到脚的全身心的忘情投入。表演者伴随着音乐,往往奔腾跳跃、前翻后转、高低起伏,节奏明快,动作多样,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形容毫不过分。从事啦啦操表演的人员在进行专业的表演时总是面带笑容的,因此在国际上啦啦操又被称为“欢笑运动”。从审美角度来看,啦啦操集中展示了健康活力之美、力量之美和精神内涵之美。 在具身认知视角下,身体动作可以影响人的心理,如向上抬头的动作可以提高个体的积极情绪,紧握的拳头可使个体感受到更强大的力量。面部和躯体的动作可以成为一种情绪,也可以影响到对情绪的感知。当身体动作作为一种情绪时,随着我们动作的改变受到影响的便是我们的情绪。[4]啦啦操参与者在活动身体的同时,内心也获得了极大的放松。 李荣荣等人将情绪研究纳入到具身范畴,认为情绪作为一种心理状态是通过身体来反映。他们援引Niedenthal等人的实验证明处于特定情境中的身体是如何产生共鸣的。实验发现,当被试在面对与喜悦情绪相关的词语时,其面部表情与喜悦相关的肌肉会活动起来。而当呈现与厌恶情绪相关的词语时,被试者面部及相关肌肉开始活动并呈现出厌恶的表情。[5]在啦啦操运动中,现场的音乐、服装道具,以及灵动的身体均构成上述试验中“喜悦相关的词语”,使运动员呈现喜悦之情。即便是在竞技比赛中,个别运动员或许会因经验不足或心理素质欠佳而内心忐忑,但赛场之上也必须要面露笑容。Niedenthal等人研究发现,当被试被要求用牙齿固定铅笔会引发喜悦情绪,而用嘴唇固定铅笔会抑制愉悦情绪,而两组被试被要求评价同样的卡通片时,前者评价态度会更积极。由此表明,采用面部控制术可以调节内心情绪。[5]而对现场观众而言,“喜悦相关的词语”范围要远超运动员本身,观众会由于运动员的精彩展现而鼓掌沸腾,观众的积极回应会进一步激励运动员的表现。用心理学进行解读的话,感知他人的身体状态会导致自己的身体模仿,即具身反应模仿可感知的社会刺激。比如当观察者看一个微笑的人,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相同的面部表情。关于身体模仿的研究表明,相互作用的两个身体行为是同步发生的,即一种共情状态。[6] 啦啦操通过跳跃的身体与激昂的音乐无限释放了人潜在的激情与想象力,呈现出全方位的开放状态。啦啦操表演者的微笑深深影响着观众的情绪,带动观众的积极性,传达出乐观积极与健康向上的精神理念,可以给人们带来感官和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活跃现场的气氛,使大家始终处于一个欢乐愉快的氛围当中。 三、团队精神与凝聚力:啦啦操运动的情感维度 当身体在具体环境中对认知的塑造作用被充分肯定之后,研究人员不仅关注个体身体及其认知过程与物理环境的相互关系,而且也认识到了具身认知的社会性,由此形成了社会具身性对个体具身性的延拓。人各种身体动作的产生,比如姿势、手臂运动以及面部表情等身体状态均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具身认知通常是社会性需要通过多人的合作而实现。这有助于良好社会关系的形成。 啦啦操运动就是这样一种典型的集体活动项目,啦啦操表演不是一枝独秀的个体表演,而是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的集体表演,集体表演往往讲究全体队员的良好合作,尤其是技巧啦啦操表演中的很多动作,像托举、翻腾等至少需要两到三个人的共同努力,这就需要良好的合作精神,因为在做这些动作的时候,表演者之间必须要有足够的信任力和默契度。另外表演者出场时的口号不仅要声音洪亮,富有激情,而且还要讲求节奏的高度一致,节奏一致就容易振奋人心、鼓舞士气,这些对于增强表演者的团队合作精神都有重要意义。当今社会,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国与国之间,耐心沟通、多方交流、真诚信任、团结合作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交往法则。合作才能共赢,团结就是力量。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啦啦操运动的融入对于提高全民的团队精神和相互之间的信任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啦啦操运动员也表达出啦啦操带给她们的改变,其中不仅有力量以及心血管耐力方面身体上的提高与改善,同时也带来心理上的改变,即自信、自律、自强。而这种积极的心态又是通过其所在的团队实现的,比起自己的家人或者其他人,她们倾向于和队伍中的队友进行学习、比较,甚至是竞争。为了保持队伍中特定的角色,她们不断训练、保持体形、训练力量。[7]对此她们会对队伍形成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认同感与归属感也是作为社会人所必需的一种情感所在。从体育和运动的角度来看,对一个技术动作的掌握和运用不仅仅有身体素质作为基础,同时还要有“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适应能力作为支持”,即将学生看作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我们在提升学生运动技能时,必须同步关注其运动参与度、身体素质发展和体育道德和良好习惯的发展与提升。否则,单纯提升运动技能的目标是无法实现的。[8]而上述的体育道德以及良好习惯又何尝不是在团队中习得的呢?啦啦队成员为了同一个目标,相互配合,既展示了自我,又彰显了团队精神。因此,在校园推广啦啦操运动有利于改善学生精神面貌。 四、民族文化:啦啦操本土化过程中的中国声音 具身认知重视身体与环境、历史与文化的互动,即认知不仅受到身体的物理属性制约,也嵌于环境、社会与文化当中。啦啦操传入我国之后,在本土化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凸显中国特色,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并发出中国的声音。 众所周知,武术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啦啦操表演中注入武术元素可以极大增添啦啦操的视觉美感,激发国人的民族文化自信心。比如传统武术不仅讲究技巧和招式,同时也极富神韵,将其有机融入到啦啦操表演中,可以产生张弛有度、快慢自如、动静协调的视觉效果。在表演服装的设计方面,可将中华传统服饰中的审美和当今的时尚元素有机融合。如中华传统文化中象征吉祥的龙、凤、鹤、麟等动物图案往往寄托国人祛灾辟邪、追求幸福、渴望健康长寿的愿望,体现了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习俗,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永恒的文化魅力。另外,从啦啦操服装的色彩来看,色彩鲜明的红色最能表现国人追求快乐爱好喜庆的内心世界。在色彩的搭配上,要做到和谐统一,避免单调呆板,从而为表演者和观赏者带来色彩绚丽的场景和无限美好的遐想。除此,在啦啦操音乐中加入中国鼓、琴、箫、琵琶等民族乐器,也可以发出中国声音,传达中国感情。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我国啦啦操运动员通过激情四射的表演向全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其主要特色就是啦啦操在表演中融入了大量的中国元素,配乐也加入一些武术的旋律作为前奏,比赛服装配以吉祥的龙凤图案,京剧服饰、水袖、长绸等元素。这些传统风格与现代时尚元素有机融合,显示了独特韵味的中国啦啦操风格。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审美情趣在人文底蕴中被列为一级指标,然而,将审美情趣的培养局限于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不够,我们应将审美情趣提升到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层面。美是多样性的,艺术美只是一种类型的美。[9]因此,当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受到啦啦操的感召力而参与其中时,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将中国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到啦啦操的编排与表演中,形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在时代日益呈现多元化的今天,不断继承自己的文化精华,实现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10]在全球化与国际交往中,通过啦啦操发出中国的声音,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融入世界。 五、结语 具身理论强调身体先行,通过身体对外界的感知获得知识、技能,从具身理论考察日益本土化的啦啦操运动,对于我们有着多方面的启示。首先,具有强大感召力的啦啦操运动有利于强健体魄,健康的体魄是心灵快乐自由的基本保证。其次,啦啦操作为一项集体活动,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再次,具身理论的提出也为我们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有机融合搭建了很好的平台,这也正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战略性要求,对于加快构建具有“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育林,寇磊,王晓东.近5年我国啦啦操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规划[J].中国学校体育,2015(8):1-6. [2]叶浩生.“具身”涵义的理论辨析[J].心理学报,2014(7):1032-1042. [3]叶浩生.身体对心智的塑造:具身认知及其教育启示[J].基础教育参考,2015(13):5-6. [4]黎曉丹,叶浩生,丁道群.通过身体动作理解人与环境:具身的社会认知[J].心理学探新,2018(1):20-24. [5]李荣荣,麻彦坤,叶浩生.具身的情绪:情绪研究的新范式[J].心理科学,2013(3):754-759. [6]柯应根,胡万年.从个体性到社会性:具身研究范式的转向[J].心理学探新,2016(4):291-295. [7]Sony SooHoo,JustineJ.Reel,PatriciaF.Pearce.“Socially Constructed Body Image of Female Adolescent Cheer leaders.”Womenin Sport and Physical Activity Journal.2011,20(2):22-34. [8]卢众.对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期盼与思考[J].体育教学,2017(6):18-19. [9]刘庆昌.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7(4):35-41. [10]刘启迪.打好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文化基础[J].当代教育科学,2017(5):3-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