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当今日本学界视域中的中国音乐史 |
范文 | 刘恒秀 摘要:我国已有部分学者从音乐学的角度,对日本学界有关中国音乐研究的论著成果进行梳理。该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对日本学者有关中国唐代音乐、明清音乐、近现代的新音乐、中国古乐谱的复原及研究和中国的乐律学研究五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寻求为我国音乐史学研究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日本音乐学界;中国音乐史;研究;成果;综述 中日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日本在隋唐时期开始就派遣有遣隋使五回,遣唐使十九回。其中遣唐使多达200- 600人之多,而且每次都会有音声长[1]和音声生[2]被派遣来中国进行音乐的交流。这种交流一直持续到日本的江户时代,即我国明清时期,此后,由于日本实施闭关锁国政策才中断中日的文化交流。上述时期是中日两国音乐文化相互交融吸收繁荣阶段。目前,我国已有部分学者从音乐学理论角度,对日本学界有关中国音乐研究的论著成果进行梳理,本文将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从音乐史学的角度,对日本学者有关中国唐代音乐、明清音乐、近现代的新音乐、中国古乐谱的复原及研究和中国的乐律学研究五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寻求为我国音乐史学研究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一、日本学者的中国唐代音乐研究 日本雅乐虽然和中国的雅乐同称“雅乐”,但实属两种不同的音乐,岸边成雄的《唐代音乐之历史性研究》[3]和东仪秀树的《雅乐之心音乐之力》[4]在探索日本雅乐的来源时都提到,唐朝流传到日本的音乐并不是中国传统上用于祭祀神灵先祖或宫廷演奏用的雅乐,而是以管弦、舞乐为主的俗乐,即中国所称的燕乐。所以燕乐和高丽乐、百济乐、日本古代歌舞音乐的结合产物,才是现在所称的日本雅乐。但两种“雅乐”都分别是两国的宫廷音乐。此外,还有中纯子的《隋唐宫廷音乐史初探》[5]是对我国唐初雅乐复兴、破阵乐、十部乐和武则天时期的音乐等进行了整理。当然,其它也还有很多被称为唐乐的音乐,但多数是因为当时日本人对于中国音乐并没有很明确的区分,所以把来自中国的音乐统称为“唐乐”。 和音乐一起传入日本的还有唐代的乐器,《天平之音—正仓院的乐器》[6]中介绍了收藏于正仓院[7]中的中国乐器,如螺钿紫檀五弦、甘竹箫等。因此,对于保存在日本的乐器的研究也不在少数,如尾高晓子的《中国传统乐器和音乐的关联》[8]。 二、日本学者的中国明清音乐研究 明清音乐是中国音乐以完整姿态流入日本的音乐代表,主要分为御座乐、路次乐、明乐、清乐和琴学。 其中,御座乐和路次乐是琉球王国在招待从中国而来的册封使等节使时所演奏的中国系音乐,在室内坐着合奏的取名为御座乐,在室外以行列形式巡演的则为路次乐。御座乐在日本明治前期因为琉球王国的灭亡而自然消亡,而路次乐则因为从仪式音乐成功转型到民间音乐(农村艺能化)而得以传续。 明乐和清乐一般统称为明清乐,但是两种为不同的音乐分类,其流行时期,乐曲风格,传承途径、受众的社会阶层都完全不一样。明乐是为躲战祸而归化到日本的福建出身的魏之琰[9]带入日本的音乐,主要是以宫廷雅乐为主;清乐则是清朝商人与日通商的时候传入日本的以戏曲民谣为主的俗乐。现存日本的明清乐乐谱约有八十四种类别,其中国立国会图书馆藏有六十一种类别,长崎县立图书馆藏有三十种类别,上野学园日本音乐数据室藏有三十九种类别,九州岛大学附属图书馆的滨文库藏有八种类别[10]。 而琴学方面,杨桂香的《明清乐—传承至日本长崎的中国音乐》中提出了日本现存琴谱是以中国方言为基础所作的可能性,并证实了中国古诗词与上述曲谱的关联性。同时,杨桂香在《于冲绳和长崎的中国音乐的受容和变容》[11]中,还根据流传在日本的清乐曲谱:《抹莉花》和《夏门流水》中“茉”和“夏”的误字,阐明了中国音乐在日本流传过程中的变化形式这一现象。另外,中尾友香梨所著的《江户文人与明清乐》[12]则指出,日本学界现在所说的明清乐,一般是吸收了明乐的清乐,纯粹明乐的部分所占比例并不大。 除了对明清乐本身的研究以外,也有以此为基础发散研究的学者,如东谷护的《ポピュラー音楽から问う》[13]便是以明清乐的历史发展过程为骨架,解释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和这期间中日关系的变化。 三、日本学者对中国近现代音乐的研究 对于中国音乐近现代的研究有:村松一弥的《新中国的音乐的展望》[14]是对新中国成立后在音乐领域中取得的一些成就和对中国音乐界发展的一些预测,宗像和的《うねりはじめた創造運動―中国音楽?一九七三年—》[15]是对近代中国音乐发展的评价,另外还有榎本泰子的《从中国音乐史上消失的流行歌:另一个“夜来香狂想曲”》[16]等。 在音乐教育方面,日本在其明治维新期间,一方面派遣留学生赴西欧和美国学习西洋音乐,一方面又规定学校在日常教学中要加入音乐教育,这使得日本音乐教育在这一时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这一成功的先例,吸引了中国有志之士的效仿学习,推动了“学堂乐歌”运动的兴起。高婙的《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源流—关于清末“学堂乐歌”运动兴起的土壤》[17]从内在的思想层面和外在的西欧文化刺激方面进行了分析,探究了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起源和发展的进程。探讨中国音乐教育状况的成果有:吴非的《中国と日本の小学校音楽科カリキュラムの比较研究一1947年から2001年までの国定カリキュラ厶を中心として一》[18]、宋阳的《于中国沈阳市的中学音乐教学现状》[19]、増山贤治的《中国楽器の演奏を音楽学部または音楽専攻の学科系を拥する大学の授业科目にいかに导入すべきか一二胡を中心に一》[20]、高せい的《中国近代化过程中音乐教育思想的变迁:从清末到民国初期中国唱歌音乐教育的成立为中心》[21]。也有对中国传入的音乐史进行梳理的,如加藤彻的《近世在日本的中国传来音乐的诸相》[22]。其他的相关研究还有古川典代的《于语言学習上歌的效果》[23]和兪稔生的《关于在中文教育上中文歌曲的效果-尝试在发音练习中加入中文歌要素》[24]等。 四、日本对中国古乐乐谱的复原及研究 复原中国古代乐谱方面,有明木茂夫主编的《楽は楽なりⅡ――古楽の复元》[25],其中《“白石道人歌曲”的旋律复原》是以杨荫浏、夏承焘等人的研究为基础做进一步解析,并结合日本流传至今的乐谱的注音,从其假名发音的方式探究古代汉语的发音方式,并以此为据,指出我国对于复原白石道人歌曲中的一些错误。而山野诚之的《关于长崎明清乐“金线花”演奏的音韵论研究》[26]则是以明清乐中演奏时间最长、并有演剧性质的歌曲“金线花”,作为考察对象,总结出了其演奏的音韵规律。从乐谱对比得出的这些规律,对于日本存有的中国古代乐谱的解读,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五、日本学者对中国乐律学的研究 长谷川慎的《于中国古代音乐的乐律适用和背景》[27]在研究了《文心雕龙》[28]、《管子》、《高僧传》、《诗经》等后得出:研究中国古代音律的重心主要在文字语言,声乐音乐,宗教这三个方面。石田武夫的《中国的语言和音乐》[29]也有在诗文方面,以中国古代音律的五声音阶为线索进行了音乐和语言方面的关系的探究,尝试从语言和音乐上解释了中国的传统美意识。 结语:通过上述梳理与研究,笔者认为相对于日本以前的学者如岸边成雄、田边尚雄等学者对中国音乐的研究,当今的日本学者在中国音乐史研究方面尚有差距,而我国学者的研究亦可借鉴日本学者的研究,来丰富我国的音乐史学研究,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 对于日本学界涉猎中国音乐研究的古籍可以重新考证。正如日本学者加藤彻曾说过的那样,以前的日本人对于汉字的理解很暧昧,如“唐人”这一词,就曾被用来指代朝鲜的通信使,还有《唐诗选唐音》[30]中的“唐音”其实是指“长崎唐人”的发音,并非是“中国唐代人们”的发音。因此,类似这样的误解很可能还存在于日本一些其它古籍上,有待我们的考证。 其二、如果在我们本国音乐史的研究中遇到瓶颈,可以考虑参考他国的相关研究进行互证。例如从明木茂夫利用流传到日本的古籍和日文注音,反推出《白石道人歌曲》的古汉语发音,这对我国的相关研究有参照作用。 其三、中国音乐学界方面可适当公开更多对外资源,以便外国学者一起参与研究,这有助于开拓我们的研究视角。 其四,从日本学界对中国音乐的研究趋势看来,日本方面对中国音乐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由中国传入的数据或者中国音乐学界的已有研究成果,所以如果我国方面能提供更多的数据,这对我国音乐的传播以及获得更多国际性研究援助也是有益的。 我们应加强两国之间的学术交流,深入发掘两国音乐文化,这对于研究拥有同一根源的两国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把中日音乐史上具有勾连和瓜葛的问题以及两国交融的现状梳理清楚,才能呈现出两国音乐史客观真实的面貌,从而更好地推动中日音乐文化的交流。 注释 [1]音声长为擅长于表演音乐的音乐家。 [2]音声生为来中国留学的音乐留学生。 [3]岸辺成雄. 唐代音乐之历史性研究[D].财政研究,日本:东京大学1961。 [4]东仪秀树. 雅乐之心音乐之力[M] .大正大学出版社,2005[5]中纯子 . 隋唐宫廷音乐史初探[J]. 中国文化研究,2008 [6]岸边成雄, 席臻贯. 大佛开眼式——正仓院的乐器[J].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1989(4):48-52. [7]正仓院是日本皇室模仿中国唐朝所建的皇室博物馆,所藏乐器大多来自中国唐朝。 [8]尾高晓子. 中国传统乐器和音乐的关联[J].日本音响学会志,1998:657-663 [9]魏之琰(1617年?-1689年)出身中国福建省福州府福清县,明末清初时归化日本。 [10]参考中尾友香梨.关于滨文库的明清乐资料[M]..九州大学中国文学会,2008:121-135 [11]杨桂香. 明清乐—传承至日本长崎的中国音乐[C].东京.お茶の水音楽研究会,2000:70-80 [12]中尾友香梨. 江户文人与明清乐[M].东京. 汲古书院,2010 [13]东谷护. ポピュラー音楽から问う[M]. せりか书房,2014[14]村松一弥. 新中国的音乐的展望[J].现代中国学会.1954:22-30 [15]宗像和. うねりはじめた创造运动―中国音楽·一九七三年—[J].音乐之友社,1973:73-78 [16]榎本泰子. 从中国音乐史上消失的流行歌:另一个“夜来香狂想曲” [J].东洋史研究会,2010:482-448 [17]高婙. 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源流—关于清末“学堂乐歌”运动兴起的土壤[J].庆应义塾大学院社会学研究科,2003(53):35-49 [18]吴非. 中国と日本の小学校音楽科カリキュラムの比较研究一1947年から2001年までの国定カリキュラ厶を中心として一[J].広岛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音楽文化教育学讲座.2005:51-57 [19]宋阳. 于中国沈阳市的中学音乐教学现状[J]. 日本学校音楽教育実践学会纪要,2005:119-120 [20]増山贤治. 中国楽器の演奏を音楽学部または音楽専攻の学科系を拥する大学の授业科目にいかに导入すべきか一二胡を中心に一[J]. 広岛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纪要,2001:367-374 [21]高せい. 中国近代化过程中音乐教育思想的变迁:从清末到民国初期中国唱歌音乐教育的成立为中心[J]. 庆应义塾大学大学院社会学研究科,2002 [22]加藤彻. 近世在日本的中国传来音乐的诸相[J]. 勉诚出版,2012:143-156 [23]古川典代. 于语言学习上歌的效果:中日翻唱和教科书比较[J]. 神戸松荫女子学院大学学术研究会,2014 [24]兪稔生. 关于在中文教育上中文歌曲的效果-尝试在发音练习中加入中文歌要素[J].长崎ウエスレヤン大学,2007:73-77 [25]明木茂夫. 楽は楽なりⅡ――古楽の复元[M]. 中京大学文化科学研究所,2007 [26]山野诚之. 关于长崎明清乐“金线花”演奏的音韵论研究[J].长崎大学教育部,2005:17-25 [27]长谷川慎. 中国古代音乐的乐律适用和背景[J].大谷大学文芸学会,2000:138-154 [28]刘勰《文心雕龙》,公元501~502年,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 [29]石田武夫. 中国的语言和音乐[J]. 彦根論丛.1964 [30]東京: 不二出版, 1998.12 (明) 李攀龍編選; (清)劉道音;(日本)高田識訂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