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南阳市第十五小学“活力校园”行动 对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
范文

    王星 谭洁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南阳市第十五小学实施整合体育教学、大课间、俱乐部训练、社团活动、体育文化节及阳光体育等活动形成的“活力校园”行动方案,选取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六个项目为测试指标,与对照校的体育活动方案进行实施效果对比,结果发现:南阳市第十五小学学生多项指标成绩均优于对照校,“活力校园”行动方案可以有效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有效激发了学生对体育的喜爱之情和对运动的热情。

    关键词:“活力校园”行动计划;小学生;体质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8)08-0053-04

    “活力校园”(Active School)是前美国总统夫人奥巴马·米歇尔2010年为增强美国的儿童青少年运动时长,进而增强国民身体素质,在美国倡导的“动起来”(Lets move)健康促进计划中提出的概念,其目的是通过创设一个积极的学校运动氛围,让每一个师生都能够动起来,提高学生运动兴趣和身体活动水平,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实现人生潜能的新一代[1]。我国2013年开始在中小学范围内开展了对活力校园模式的实践探索,彼时主要是课堂教学的变革,此后逐步推进到课余活动和周末家庭日活动,鼓励孩子们在课内外积极地“动起来”,让体育融入到学生们每一天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帮助孩子们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在此大潮中,南阳市第十五小学以国家相关文件精神为指导,深入分析学校情况,对学校的体育课堂和课外活动进行更进一步的本土化开发和延伸,探索符合校情的活力校园行动,全面改善学校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式,抽取南阳市第十五小学与本市另一所条件相当的小学(软硬件设施条件相似,生源相同)三、四、五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第十五小学为实验校,另一所小学为对照校(详见表1)。通过访谈发现一、二年级学习压力较小,闲暇时间家长陪同活动的时间较多,但认知能力较差,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因此选取三、四、五年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分别以“活力校园”“大课间”“阳光体育”为关键词,以“体质健康”为并列词语检索CNKI中国知网,搜索到关于“活力校园”构建、大课间和阳光体育活动编排等相关文献60余篇,对其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为研究开展打下良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2.实验法

    实验班实施“活力校园”行动,对照班按学校原有模式组织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经过一学年的实验,验证“活力校园”行动干预对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效果。

    3.数理统计法

    采用 SPSS 21.0和Excel2007软件对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体质健康水平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和T检验分析。

    二、实验研究步骤

    (一)制定行动方案

    1.理念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活动中享受到体育的乐趣,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让体育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使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全面提升。

    2.思路

    通过深入分析本校的体育课堂教学情况、学生体质测试状况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情况,明确学校体育工作的优势和不足,以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为抓手,以营造体育文化氛围为着力点,结合学校场地设施现状,多学科、多场景融合打造活力校园。

    3.方案

    (1)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不再过分关注学生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课堂兴趣的培养和体能的提升,课堂教学精讲多练,以比赛为主,科学控制运动强度(利用心率带进行心率监控),每堂课保证10min体能练习。(2)改革大课间活动。重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弱项指标的增强,在大课间融入有氧运动慢跑和拉伸的柔韧性练习。(3)打造社团活动,建设竞技后备队。设社团(作为俱乐部梯队,人员基数大)和俱乐部(校队和预备队)两条主线,以运动会、联赛等形式,为不同学生量身打造适合自己的练习和竞赛活动,将全体学生融入到自己喜欢的活动中,为他们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4)打造特色体育文化活动。一是利用校运会和联赛,开展“你动我拍”“你动我画”“你动我写”活动,营造良好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让大家关注体育,欣赏体育。二是邀请相关名人到校与学生面对面,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使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目标。(5)改革每天下午的阳光体育活动。充分利用校园场地,分年级段进行锻炼,各年级段项目不同,采用3周练习+1周竞赛的“3+1”周期轮换模式,以此巩固课堂体能训练。竞赛项目为集体项目,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热情。以2016年秋季学期三至四年级的项目变换为例,第一个项目是仰卧起坐,三周练习后第四周进行班级团赛;第二个项目设置为50米同舟共济,打造班级的团队协作能力,三周练习后第四周进行班级团赛;第三个项目为30米推轮胎接力,主要发展学生的协调能力和控制器械的能力,也是同样的模式。详情见表2。

    (二)确定变量和控制无关变量

    1.确定变量

    选取班级变量和年级变量为自变量进行实验设计,班级变量分实验班与对照班两个水平,年级变量分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三个水平。选取《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六项指标成绩作为因变量。

    2.控制无关变量

    为避免教师水平差异带来的影响,对照班和实验班的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组织工作均安排教学资历和教学能力相当的教师担当;两个学校的场地设施条件相当。

    (三)实验过程

    1.实验前测

    在2016年9月开学两周后进行实验前测,依据《國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项目测试要求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进行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六项指标的成绩测试和记录。测试结果表明,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前体质健康状况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处于同一水平。

    2.实施干预

    实验班实施“活力校园”行动,对照班按照学校原有模式进行体育课教学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表2)。

    3. 实验后测

    2017年6月,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进行实验后测,测试指标同实验前测。

    三、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后实验班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明显好于对照班学生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实验后三个年级的实验班与对照班在50米(T3=-11.687,T4=-5.493,T5=-3.099,P<0.01)项目上呈现非常显著性差异;三年级实验班的肺活量(T3=3.464,P<0.01)、仰卧起坐(T3=2.942,P<0.01)指标、四年级实验班的坐位体前屈指标(T4=2.677,P<0.01)、五年级实验班的仰卧起坐指标(T5=4.149,P<0.01)与对照班也均呈现显著性差异,情况都是实验班好于对照班。另外,三年级实验班的体重指标(T3=2.077,P<0.05)、五年级的坐位体前屈指标(T5=2.377,P<0.05)和四、五年级的肺活量指标(T4=2.227,T5=2.343,P<0.05)对照班存在显著性差异,也是实验班明显好于对照班(详见表3、表4、表5)。说明实验干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结果讨论与分析

    出现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活力校园”行动在实验班体育课堂教学、大课间、阳光体育活动内容和强度上的改进,单一操练变综合练习,学生的活动量大大增加,加上专门的体能练习,多种方式的练习和比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促进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

    如阳光体育活动,每学期、每个阶段、每个项目都有其特点,发展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每个项目都以团体赛的形式开展,每个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擅长的项目参与其中,为班级和集体赢得荣誉。每一年的年级运动会项目也根据阳光体育的项目设置来进行整体规划。实践证明有比赛作为激励手段效果显著,三周时间三、四年级学生仰卧起坐数量从少到多,手脚协调性明显增强。班主任反映,学生在家主动要求家长一起锻炼的现象明显增多。

    实验班的体育文化节、体育社团活动以及明星面对面等活动更是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让每个学生充分领略到体育的魅力。例如,学校先后邀请到国家男足前主教练戚务生和国家乒乓球队前主教练刘国梁率马琳、王浩等到校与学生见面,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向学生们展示体育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意义。戚务生教练还亲自指导了一节校足球队训练课,令球队的小队员们无比兴奋。刘国梁教练和马琳、王浩不仅指导了小队员训练,而且还在南阳市体育中心与十五小学学生同场竞技,冠军们在校园里掀起了一股乒乓球运动的热潮。

    对照班由于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展示和评价环节组织和讲授占用课时较长,课堂密度小,强度不足。学校虽有社团和俱乐部,但是人员流动性大,运动队也缺乏一套系统的从低年级兴趣班,到预备队,再到校队的晋升通道,各个阶段相匹配的比赛不足,没有学生运动参与的激励办法和激励机制,学生自我展示的平台未能搭建,内在运动动机难以激发。由于场地有限,三年级实验班大课间在教学楼间水泥地进行,放松拉伸练习只做了简单的拍打放松,而四年级和五年级学生是坐在操场人工草坪上面做拉伸练习,从而导致实验后三年级学生的柔韧性没有显著性提高,四、五年级提高显著。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活力校园”行动有效整合了体育教学、大课间、俱乐部训练、社团活动、体育文化节及阳光体育等活动,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科学地提升了学生体能,从而有效促进了学生体质健康。

    2.切合学校实际的“活力校园”行动,如班级团赛、运动会绘画比赛等,为在校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体育能力的不同舞台,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有效激发了学生对体育的喜爱之情和对运动的热情。

    (二)建议

    1.小学可以因人、因地制宜,建设各具自身特色的“活力校园”行动,通过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体育活动的改革,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提高体质健康水平。

    2.提升学生体质健康之责不能只由学校体育一力承担,小学在构建活力校园的同时,还应建立社区、家庭的联动机制,充分发动社会和家庭资源,共同为学生体质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秋辰.中小学开展“活力校园”行动计划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调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7.

    注:本研究系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项目(ALA150010)“聚焦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的青少年体育问题及对策研究”子课题研究成果。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8:4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