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2018年北京学校体育科学大会中小学体育论文征选活动综述 |
范文 | 陈雁飞 张庆新 摘要:本届大会中小学论文征选工作在前期论文征集、区级评审、市级评审、学术评审、学会复审的基础上,最终在个人申报1 826篇论文中评选出861篇优秀获奖论文,总体上反映了近年来北京市基础教育学校体育研究进展、研究水平、研究成果,但也暴露出北京市中小学体育科研工作的一些不足,需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师对科研工作的认识、加强科研诚信与师德师风的建设,创新出更多高质量、高品质、多元化的学校体育科研成果。 关键词:北京;中小学体育;论文征选;研究成果;研究不足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1-0026-03 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和北京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积极推进首都学校体育工作向科学化发展,提升广大体育教师和体育教学研究人员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加强学校体育研究成果的交流与借鉴,形成体育与健康学科良好的科研氛围,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办,北京市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和北京市大学生体育协会承办的2018年北京学校体育科学大会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了各项任务。 本届学校体育科学犬会是北京市首次尝试,将中小学和高校体育论文报告会合并召开,体现了北京市深入推进学校体育改革,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学校体育创新发展模式,同时,发挥首都优质教育资源优势,为高校和基础教育搭建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的平台,为实现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跃升提供支撑。具体中小学组综述如下。 一、工作回顾 本届学校体育科学大会中小学体育论文申报采用个人网络申报方式,评审采用专家网络平台的匿名评审方式,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坚持质量优先、鼓励参与、促进均衡的工作思路,在前期论文征集、区级评审、市级评审、学术评审、学会复审的基础上,最终评选出优秀获奖论文。其中,中小学体育论文个人申报1826篇、获奖861篇,其中一等奖136篇、二等奖244篇、三等奖481篇,获奖比例47%。具体的工作情况如下。 1.区级评审 各区评审专家由各区体美科牵头,来自于体卫艺中心、教研员、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学院分院;严格筛查有明显科学性错误、出现学术不端行为、研究结构不完整、没有明确研究结论、没有研究数据或材料支撑的论文,分为“通过”与“未通过”,区级评审结果共計1546篇论文,通过率85%。 2.市级评审 市级评审专家由北京教育学院牵头,来自于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含中国学校体育杂志、校园足球杂志)、首都体育学院(含体育教学杂志)、中央民族大学、北京教育学院、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计11组,每组3人,共33人;每组由三位专家参考评审标准,根据重点突出、方法科学、成果创新、文稿规范等基本原则,双盲评百分制独立打分方式进行评分,市级评审结果共计1276篇。60分以上有获奖资格的论文,占申报论文的70%,占区级评审通过论文的83%。 3.学术评审 系统根据三位专家评委打分自动计算平均分数,将60分以上论文进行中国知网学术系统查伪查重,筛查抄袭,以查重率40%为界线,低于40%的通过,高于40%的未通过。学术评审结果共计971篇通过,占申报论文的53%,占市级评审通过论文的76%。 4.学会复审 学会秘书将通过学术评审的论文以平均分自上而下的排序,按照15%、25%、60%左右的比例初步分出一二三等级,并进一步核对区县、第一作者、类别等重要信息。学会理事对所有拟人选论文进行再次审核确定,严格筛查非北京市研究区域、非中小学(含幼)学段、非学校体育研究领域、不符合第一作者署名沦文只能上报一篇要求,形成获奖名单上报北京市教委,并在北京市教委体卫艺处网站进行网上公示,共计获奖861篇,占申报论文的47%,其中一等奖136篇、二等奖244篇、三等奖481篇,分别占申报论文的7.4%、13.3%、26.3%。 二、工作反思 北京学校体育科学大会中小学体育论文征集与评选工作是北京市最有影响和历史悠久的基础教育学校体育科研活动。本次获奖论文,总体上反映了近年来北京市基础教育学校体育研究进展、研究水平、研究成果,是对北京市中小学体育科学研究工作的一次全面检阅,但同时也暴露出北京市中小学体育科研工作中的一些不足,我们也在不断地反思中前行进步。 1.提高体育教师对科研工作的认识 本次中小学体育论文申报1826篇,其中不乏有合作完成的,但与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近万名的数量相比,还是略显不足的。究其原因,一是认为科研工作较难,不敢问津;二是前期研究准备欠缺,未能完成;三是内动力不足,主动放弃。因此,中小学体育教师首先要重视学校体育科研工作,将“差事应付”转变为“主动参与”,将“集中研究”转变为“常态研究”,全面提升自我的基本素养和综合素养;其次要加强协同发展,推进科研区域联动,如市一区一校纵向联动、大中小学协同联动、教育联盟横向联动、教训赛体系联动,真正形成大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科研合力,对科研工作的认识要达到持续健康发展、用科研成果指导实践工作的层面。 2.强化体育科研选题与成果的创新 本次中小学体育论文聚焦“新时伐首都学校体育教科研发展使命”活动主题,围绕学生与学科核心素养展开相关研究,体现出首都学校体育教育特色,但同时也存在研究视角停留在表层、缺乏深度分析、研究论证点有些类似、创新度不够的问题。因此,学校体育科研要紧跟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体育学科发展动态,如校园足球与冰雪项目、体育学科核心素养、高中新课标推行等专题研究;要抓住学校体育教育改革面临的共同问题,不能忽视学校体育的基础性工作,如学科本质、教法学法、学业质量等主题研究;要强化研究成果辐射的覆盖面,开展有深度有价值的研究,如体质健康促进、特色课程模式开发、国粹文化传承等方向的研究,实现政策与成果、理论与实践的对接。 3.拓展体育科研视野与跨界的研究 本次中小学体育论文出现运用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与手段,如可视化软件CiteSpace V和文献计量学相关定律、雷达图分析法、spss22.0中克隆巴赫系数的检验等,也出现一些基于大数据的实证研究,如互联网+运动负荷监测。但大多数的研究相对还比较封闭,更多的是围绕着一些做事的逻辑展开研究,出现很多雷同的题目、类似的结构,缺乏新的结论,类似工作总结。因此,学校体育科研要不断拓展学科视野,开展跨学科、跨学段,跨地区等跨界研究,将运动训练模式与手段、运动康复的理念与方法、心理疏导的策略与实操等研究基础、视角、方法等整合在我们的学校体育科研工作中。 4.關注学校体育工作真问题的解决 本次中小学体育论文中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类无论是申报还是获奖数量依旧保持遥遥领先的地位,也出现一些小而精的研究选题,如教学重点、放松活动、讲解时间总量把控、体操深度学习教法等,但也出现一些较为类似、立意不新颖、时代性与特色性不强的论文。因此,学校体育科研工作要立足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实际需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坚持科研和教学相结合,努力解决学校体育工作的真问题。要把体育课堂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开展学校体育科研的主要场所,多收集中小学体育锻炼实效的科学数据,善于利用体育的特殊功能对学生施以道德、情操和心理的影响,充分发挥体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5.立足学生成长的特点与体育需求 本次中小学体育论文中学生体质健康类的申报与获奖数量位列第二名,有的论文研究内容创新性较高,选题新颖,研究思路较灵活,表明中小学体育教师一直在积极努力地探索促进中小学体质健康状况的穷法,但也出现新理念新方法的运用没有进行教学化改进,不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问题。因此,学校体育科研要全面科学地把握当前青少年的成长特点。要注重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体育技能形成的阶段,提高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有效性,不断丰富和创新青少年体育的内容和形式,激发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情,使青少年呈现出热爱体育、崇尚运动的精神风气,营造富有特色的学校体育文化。 6.加强科研诚信与师德师风的建设 本次中小学体育论文学术评审阶段,有305篇论文的查重率超过40%红线标准。因此,加强体育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形成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克服学术浮躁,查处学术不端行为,规范学术的环境,针对违反科研诚信的情况,要反馈给各区教委体卫艺科,进行通报批评。 2018年北京学校体育大会,是高校与基础教育的学校体育科研成果的首次汇聚,进一步坚定了北京市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的科研工作方向,在北京市教委的科学引领下,紧紧把握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中科研的痛点与难点、热点与强点,既要扬长避短,也要取长补短,创新出更多高质量、高品质、多元化的学校体育科研成果,为达成新时代北京学校体育教科研发展使命不晰奋斗!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