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女子皮艇500m速度结构的研究
范文

    摘要:女子皮艇是我国皮划艇项目中的相对优势项目。如何针对我国女子皮艇运动员的速度结构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国外一流选手的特点为参照进行速度结构的研究分析,建立适合我国运动员的速度结构模型。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法、比赛观察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我国女子皮艇速度结构进行了剖析。研究认为,目前我国女子皮艇选手存在快速力量或爆发力量不足,造成启航速度不够;途中划习惯用高桨频来缩短与对手差距,却忽视了一桨效果,造成体力不支;有氧耐力差;划桨动作不经济;不懂得比赛过程中的战术安排等问题。研究同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速度结构;女子皮艇;浆频

    中图分类号:G8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7-0913-06

    速度结构特征是周期性竞速类项目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通过对中、外女皮运动员的速度结构特征的分析,力求通过采取合理的训练手段建立适合我国运动员的速度结构模型,从而达到优化全程比赛结构、充分发挥运动员体能、合理应用技战术,以及个性化备战2008奥运会的目的。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匈牙利、德国、中国优秀女子皮划艇运动员为调查对象,研究我国女子皮艇500 m速度结构。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查阅相关图书资料、官方录像资料(九运会、悉尼和雅典奥运会、2005世锦赛)和官方网站等,收集女子500 m皮艇速度结构有关研究成果,对其进行归纳、分析和整理,为选题和论证提供理论依据。

    1.2.2录像分析法对2002年以来中国皮划艇队训练、比赛有关录像资料进行速度结构分析,归纳总结出中外运动员的特点与差异。

    1.2.3调查法通过对国内优秀运动员和国外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等调查与交流获取有关训练或比赛中速度结构的相关信息。

    1.2.4数理统计法采用Excel对运动员训练或比赛时的有关速度结构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整理。

    2结果与分析

    2.1我国女子皮艇速度结构现状及分析

    2.1.12005年全国皮划艇冠军赛速度结构分析摄像2005年全国冠军赛上女子单人皮艇决赛选手的500 m比赛。摄像点:9道右侧离出发点20 m处(第二个浮标)岸上,对出发前50 m范围内扫描。

    2.1.1.1前50 m表1显示,500 m比赛前50 m的起动加速能力最好的是钟红燕,何静、李桂芳、许亚萍并列次席,再其次为徐琳蓓。其中A组的起动能力普遍要高于B组,具体从起动加速能力的要素桨频和桨下效果看,A组的起动桨频要高于B组,A组的桨下效果要低于B组。

    

    2.1.1.2500 m全程速度结构分析摄像点:在9道右侧250 m处岸上对全程进行扫描,由于摄像机取景范围有限,只对重点国家队队员进行跟踪拍摄。

    1) 全程桨频:如图1显示,钟红燕全程体力分配不合理,前250 m想大幅度扩大领先优势,桨频一直高于徐琳蓓,导致丢掉了桨下效果,差距并没有拉大,反而使肌肉没有调整放松的时间,而且到后半程体力受影响,肌肉划僵,最终输给徐琳蓓4 s。高毅在后半程有两次“别桨”影响节奏,高毅全程桨频波动较大,战术缺乏针对性。反观钟红燕和徐琳蓓,其桨频曲线反映了战术安排的针对性。

    

    2) 全程技术数据:三个女队员中,徐琳蓓前半程、后半程及全程的桨数最少,从拉桨效果、全程技术稳定性方面看,徐琳蓓最好,划距最大;钟红燕、高毅次之(表2)。

    

    3) 全程分段速度分析:采用三台摄像机在20 m、250 m、400 m处同时拍摄,以摄像点附近的浮标确定分段时间和分段速度。女皮三队员中,高毅的途中速度要低于其余两人,钟红燕和徐琳蓓的途中速度相近,两者差距主要产生在后半程。从理论上说,平均艇速为桨频和每桨划距的乘积,徐琳蓓的桨频低,速度和钟红燕相近,每桨划距要高于钟红燕(图2)。

    

    通过对钟红燕和徐琳蓓的比较可以看出,钟红燕的桨频前半程较快,但后半程下降幅度较大;而徐琳蓓则桨频维持较好,前后半程相差幅度较小。比赛结果钟红燕落后徐琳蓓,这表明,一桨效果是关键。从两人的技术数据可以发现,徐的一桨划距要大于钟,因此徐能用较小的桨频数赢过钟。而桨频过快容易造成抓水时间短,肌肉僵硬等错误,从而导致能量利用的不经济性,容易造成后半程的疲劳。

    2.1.22005年十运会皮划艇比赛分段成绩与分段浆频分析

    

    由以上各图可见,女子皮艇500 m各项目中,三个项目的分段成绩均有所下降,其中单人艇和双人皮艇后半程成绩下降明显,而四人皮艇只是略有下降。从三个项目的分段桨频上来看,单人皮艇基本保持不变或略有下降,而双人桨频反而略有上升,四人桨频下降非常明显。

    

    2.2我国和国外优秀女子皮艇运动员500 m速度结构的对比分析

    2.2.12003年世锦赛女子皮艇匈牙利队与中国队对比分析

    2.2.1.1女子K4-500 m由表3可以看出,出发后前半程中国队明显落后,说明起动和加速与对手差距较大,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但在后半程中国队速度基本没有下降,只与前程相差0.28 s,说明我队的途中划能力要强于对手。

    

    2.2.1.2女子K2-500 mK2的情况与K4略有不同,在出发阶段,我队没有明显落后,全程下来,我队仅负于匈牙利队0.257 s,对抗程度要高于K4。

    

    2.2.1.3女子K1-500 mK1的情况与K4非常相似,出发差距较大,后半程优于匈牙利队。全程平均速度保持较好(表5)。

    

    从比赛整个比赛过程分析,中国队的平均速度和后半程能力要好于匈牙利队,但在出发阶段非常被动。如我队经过训练提高出发的起动速度和加速划能力,能够占到相对主动的位置,是有机会获胜的。同时,匈牙利队由四名运动员承担三个项目比赛,并都取得冠军,表现出很强的个体能力。

    2.2.22005年德国世界杯女子皮艇德国队与中国队速度结构对比分析

    2.2.2.1中、德两国预赛时女子皮艇的速度结构对比分析1) 分段成绩比较与分析:在预赛阶段,徐的艇和德国1队分在一组,孙的艇为另外一组,但两组时间紧邻,温度和风向一致,所以将三条艇放在一起比较分析。

    由两队的成绩比较可发现(表6、表7),从两队前后程看,与决赛相同,德国1队前半程快,后半程慢。我队相反,前半程慢,后半程快。德国1队前半程成绩比我两队快,说明起动速度快,后半程德国队速度相对前半程下降较多,而我队速度比前半程有所提高,成绩好于德国队,但我国两艇前半程落后较多,后半程队尽管提高了速度还是赶不上德国1队。从我队与德国队成绩差距构成来看,同样大部分是前半程造成的,徐艇为111.20%,孙艇为140.16%,在100 m处,我队也落后德国1队,孙艇此处的差距占总差距的一半,徐艇为43.27%;从我队两艇比较看,徐艇前后半程都落后于孙艇,前半程差距为总差距的77.37%,后半程差距为总差距的22.63%。

    

    2) 桨频比较与分析:预赛时我队徐艇和德国1号艇紧邻,分别为5道和4道,所以录像时重点全程拍摄了这两条艇。由于全程差距完全由前半程两队差距造成的,同样只对前250 m两队的桨频分布进行分析。

    由两队的桨频比较可发现(图9),第一桨德国队和我队都是65桨,第三桨德国队桨频加到了91,我队是86;德国队15桨时桨频加速到最大,为145桨,到达最大桨频后,到23桨都维持在高桨频,其后桨频逐步下降,42桨时桨频130桨,随后一直下降,250 m处桨频为115桨,靠长桨拉效果。我队在17桨时桨频加速到最大为134桨,达到134桨的最高桨频后,桨频却一直在130桨左右,到250 m处都是这样。德国1队和我两队的桨频结构和决赛时极其相似。前半程德艇领先我艇,得益于起动时的高桨频和拉桨效果,随后桨频下降,桨频都比徐艇低,可见此时主要靠水下效果取胜。

    

    2.2.2.2中、德两国决赛时女子皮艇的速度结构对比分析1) 分段成绩比较与分析:由两队的成绩比较发现(表8、表9),从两队前后程看,德国1队前半程快,后半程慢;我队相反,前半程慢,后半程快。德国1队前后半程成绩都比我两队快,也就是说,虽然后半程德国队速度相对前半程下降,而我队速度比前半程有所提高,但在后半程,我队提高的速度还是比不上德国1队下降后的速度。我队与德国队成绩差距构成来看,大部分是前半程造成的,徐艇为67.87%,孙艇为82.87%,到100 m处我队两艇就已经落后德国1队,近1/3的差距在此处产生;从我队两艇比较看,孙艇前半程落后于徐艇,为总差距的130.5%,后半程虽然追赶,减少了30.5%的差值,但最终还是落后。

    

    2) 桨频比较与分析。决赛时我队孙艇和德国1号艇紧邻,分别为5道和4道,所以录像时重点全程拍摄了这两条艇。由于前半程两队差距占总差距的82.87%,只对前250 m两队的桨频分布进行了分析。

    由两队的桨频比较可发现,第一桨德国队拉了长桨,桨频63,我队拉了短桨,桨频83;第三桨德国队桨频加到了91,我队还是83,桨频没有加起来;德国队17桨时桨频加速到最大,为141桨,我队在19桨时桨频加速到最大,为136桨;到达最大桨频后,德国队有意识的降低桨频,39桨后桨频130桨,随后一直下降,250 m处桨频为115桨,靠长桨拉效果,我队桨频却一直在130桨左右,到250 m处都是这样。到达100 m处,德艇用了40桨,时间19.35 s, 孙艇用了42桨,时间20.13 s;前100 m德艇领先我艇,得益于起动时的高桨频和拉桨效果,随后桨频下降,从100 m到250 m桨频都比孙艇低,主要靠水下效果取胜(图10)。

    2.2.2.3中国女子皮艇与德国女子皮艇的主要差距1) 德国1队后半程比前半程慢,我两队是后半程比前程快。但是我队后半程的快抵不上前半程的慢所带来的差距;

    

    2) 从我队和德国1队的全程差距和分段差距来看,我队输在前半程,可以说,前半程决定胜负;

    3) 从决赛和预赛的分析看,德国1队两场比赛的桨频结构保持了很好的相似性和稳定性,显示了良好的起航加速能力和严谨的战术纪律;

    4) 和德国1队比较,在桨频结构上,我两队表现在:(1) 起航慢,反映为起航加速能力差和起航所达到的最高桨频低;(2) 桨频缺乏和生理机能相适应的战术和节奏变化,桨频在起航达到最大时,途中一味维持高桨频,肌肉得不到放松和调整,使肌肉发僵和动作变形,影响一桨效果。我队高桨频的原因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客观的原因包括对全程正确的速度结构确乏认知和实践,主观原因可能是一起航就落后,要赶上德国队不自觉的就靠高桨频,而丢了一桨效果;

    5) 德国1队起航第一桨拉长桨,决赛和预赛分别为63桨和65桨,把水抓实、抓牢,然后顺势把桨频尽快加起来,到达最大桨频后,维持一定时间,然后降低桨频,放松调节,充分利用艇加速起来的惯性,使动作经济化,体力节省化;

    6)孙艇在决赛时和徐艇在预赛时的桨频结构很相似,这不是偶然的,反映的是我队和德国1队在全程速度分配上存在结构上的差距,我们将德国1队在预赛和决赛中的桨频作平均,以反应德国队500 m比赛中的桨频趋势和走向,同样,将我国孙的艇决赛时的桨频和徐的艇预赛时的桨频作平均,反映我队500 m比赛中的桨频趋势和走向,并一起作图比较,可看出我队和德国队在结构上的差距(图11);

    

    7) 起航时的预备姿势对起航加速划有重要影响。德国队作预备姿势时,注意力集中,举桨动作整齐,稳定,而且入水角度几乎都为45°,45°角有力于发力,因为第一桨抓的是静水,不存在先后入水的问题,听到“go”后,要同时发力,形成合力,将艇拉动起来,从比赛和速度训练课来看,德国队的起航动作是训练有素的。

    通过对世界杯两场比赛的数据分析,我队和强队相比,要发挥后程速度耐力的优势,重点解决起动速度和加速能力以及在转入途中时的转换点和转换节奏问题,在前半程不要落后太多,如果能打平手,甚至领先,则胜算较有把握。

    2.3优化我国女子皮艇速度结构的设计与应用

    2.3.1基本设计研究根据女子皮艇全程速度的竞速结构要素起动划速度、加速划速度、途中划速度、冲刺划速度,以及实战比赛及策略需要,建立了运动员全程竞速结构和表现特征的概念(表10),从理论上使运动员明确不同段落的桨频分配、表现特征和船速的关系,为实行合理的战术奠定了基础。

    

    同时根据不同段落竞速需要的段落桨频差异和我们目前运动员的桨频现状,进行了多种竞速能力数量模型的设计(表11)。

    过去,由于只从皮划艇的一般现象来理解其项目的训练特征和规律,导致了水上训练过多地采用了多人艇、高桨频、短距离、无氧强度的训练方法,忽视了个体单人艇、划桨效果、长距离和有氧强度的训练。以后将紧紧围绕皮划艇项目的科学训练理论体系来组织和控制皮划艇的训练活动,以有氧训练为基础,以有氧强度(速度)训练为核心手段,来有效提高“乳酸供能”能力的平台,发展皮划艇专项主导竞速能力。构建我国皮划艇运动员专项速度能力或“乳酸供能”速度能力的关键是提高运动员的基础有氧能力、和有氧强度的持续能力。皮划艇训练方法、手段的重点和体系以及各种测试与评价体系都应围绕上述基础有氧能力、和有氧强度(速度有氧能力)来实施训练,以此提高和诊断运动员“乳酸供能”能力的平台,从而建立训练实践操作平台。

    

    2.3.2应用情况基于上述基本设计,在2005-2006年冬训期间中国皮划艇队重新制定了训练计划,2006年度的训练指导思想是夯实基础耐力,规范技术,注重运动员个体能力的提高,提升整体实力,实现整体推进,为2007年取得好的成绩和实现2008奥运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2006年的训练计划针对我国女皮运动员基础耐力差,力量差等特点,在训练方法上主要强调有氧训练,并对有氧训练进行了分级(表12)。

    从表13可以看出,多数运动员成绩提高了,而血乳酸值稍有升高或不变,说明糖酵解供能能力提高,同时也可以看出在成绩提高的同时,总桨数减少、划距增加,反映了技术的改善。

    不仅仅测试的结果表明了冬训的成绩,同时皮划艇项目在2006年的三站世界杯和世锦赛中也取得了历史性突破,特别是在2006年的世锦赛中共获得1银3铜,创造了参加世锦赛以来的历史最好成绩。

    由表14可见,女皮500 m项目有较大的进步,但是我们仍需注意的是,女皮长距离的成绩好于短距离,表明耐力是好的,但速度与对手差距较大。

    

    3结论

    1) 通过2003-2005年对我国优秀女子皮艇运动员在500 m比赛中全程速度的总体结构特征进行研究与分析发现,我国女子皮艇运动员普遍存在后半程桨频下降现象,这是由于前程桨频过高,且在途中划过程中桨频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忽视一桨效果造成的。我国女子皮艇在前100 m和前半程落后对手较大,这是由于启航力量不够,造成从一开始就落后对手;在随后的途中划中,又落后对手,这是由于启航后落后对手,想依靠高桨频追赶,结果造成途中划本来应该是拉长桨、放松划的过程,结果我国选手普遍高桨频,忽视了一桨效果;最后造成体力浪费,在冲刺阶段输于对手。

    2) 目前我国女子皮艇选手在500 m比赛中存在后半程桨频下降问题。该问题主要是由于途中划桨频过高,自身耐力不足造成。

    3) 通过对比我国和匈牙利、德国优秀女子皮艇运动员在500 m比赛中的成绩发现,我国选手在前半程落后对手较多,几乎占了2/3,而在前100 m中的落后就占了1/3;而后半程落后相对较小,可见,我国启航速度力量和爆发力没有对手好。通过对比各分段成绩发现,我国选手途中划一桨效果差,表现为技术不佳,技术动作有效率低。我国选手虽然总的桨频数高于对手,但是无论是前半程还是后半程的分段成绩总是落后对手,可见我国选手速度耐力较差。

    参考文献:

    [1] 罗旭,等.中国优秀皮划艇 WK1和MC1选手1 000 m的竞速结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1):1496-1497.

    [2] 曹景伟.2004年雅典奥运会总结[R].2004.11.

    [3] 国家皮划艇队科研组.皮划艇划桨技术的运动学分析[R].2005.6.

    [4] 崔大林.皮划艇项目训练科学化探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1):1585-1587.

    [5] 曹景伟.面向2008年奥运会我国优秀皮划艇(静水)运动员科学选材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6] 马祖长,等.单人皮划艇500 m竞速结构与竞赛策略研究[J].体育科学,2007,27(5):45-49.

    [7] 裘艺,等.国际大赛中男女皮艇运动员划桨节奏的比较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 29(3):51-57.

    [8] 曹景伟,等.皮划艇项目短期内实现奥运金牌零突破的系统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5,20(2):1-10.

    [9] 刘爱杰.雅典奥运会我国皮划艇实现历史性突破的核心启迪[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5,21(2):1-4.

    [10] 李晓浦,等.优秀运动员皮艇K1-500 m 加速阶段的速度构成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1):121-123.

    [11] 李辉.对赛艇两种划桨技术风格的比较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04,25(1):36-37.

    [12] 傅莉,裘艺.国内外女子皮艇500 m比赛战术应用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4):62-64.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