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生命历程视野下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研究 |
范文 | 王芹齐书春周曰智
摘要:体育健康素养是健康素养的重要方面,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体育健康知识,并运用这些信息和知识以及相关的体育服务做出恰当的决策,通过有效的体育健身行为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综合能力;促进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应注重相应的理论体系构建、监测与评价、影响因素探索、生命历程“转变”促进以及体育文化修养的渗透。 关键词:生命历程;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5)04-0096-06 健康是人类社会永恒追求的目标之一。健康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的全面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改善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提高国民健康生活质量,减少不同地区健康状况差异,主要健康指标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已成为党的十七大以后提出的“健康中国2020”总目标的重要内容[1]。健康素养不仅是衡量卫生计生工作和人民群众健康素质的重要指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根据2012年国民健康素养监测结果,我国居民基本健康素养处于较低水平[2],与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国民体质健康尤其是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相提并论,互为因果。健康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体质健康以及维持或促进健康的能力,体质健康问题与健康素养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3]。2014年,全民健身提升为国家战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成为发展体育事业的根本目标;此外,国家体育总局已将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与管理列为2010-2020年体育学领域的研究重点,通过体育实现健康促进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青少年是中华民族的希望,青少年体质健康及健康素养提升是中华民族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提高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美国社会学者埃尔德的生命历程理论表明,个体的生命历程嵌入了历史时间和他们在生命岁月中所经历的事件之中,同时也被这些时间和事件塑造着;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建构他们自身的生命历程[4]。该观点与体育健康意识及行为的培养相得益彰,青少年时期的体育经历对其体育健身习惯的养成以及成年期体育健康意识的唤醒或放大、体育健康行为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在目前尚无公开出版的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研究成果的情况下,本研究提出体育健康素养概念,并进一步从生命历程的视角探索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培育。 1体育健康素养的提出 1.1健康素养理论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健康素养受到国际研究者和政府机构的广泛关注,尤其是2000 年后,在世界范围掀起了健康素养的研究热潮,健康素养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研究对象从关注公众健康素养向低健康素养人群转移且更进一步细分为多个群体。综合来看,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取向是当前健康素养领域的两个主要研究方向,并且从图书情报与传播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对健康素养的研究逐渐增多,不断丰富着健康素养的研究领域。与国外研究相比,我国健康素养研究表现为起步较晚、进展较快的特点。2008年我国卫生部发布《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试行)》(以下简称《健康素养》),随后制定《中国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工作方案(2008-2010年)》,以推进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这些文件也直接促成了对健康素养研究的发展,在健康素养理论、评价工具的开发、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提高健康素养的方法与途径、健康素养和健康促进的关系、健康素养的干预等方面均存在一定数量研究成果。健康素养研究正朝着更深入、具体的方向推进,健康素养的内涵与评估已成为该领域的基础研究和热门研究领域,作为健康素养研究目标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评估工具的适应性及其改进和应用等也是健康素养领域持续的研究热点[5]。 健康素养是个体获得、理解和处理基本健康信息或服务并做出正确的与健康相关决策的能力[6],或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7]。健康素养内涵的维度包含健康知识、健康理念、健康技能以及健康行为[8],或包含健康知识、技能等健康认知元素[9],或包含健康知识、健康意识及健康技能[10]。可以看出,健康素养是一种维持和促进健康的综合能力,提升该综合能力是健康促进的必经之路。该综合能力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体育信息和体育锻炼手段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即本研究提出的体育健康素养;健康素养由三大维度构成,并与改变人类健康相关行为的知信行模式相吻合,即:知——健康知识(认知)、信——健康意识(态度或理念)、行——健康行为(技能),各个维度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密切相关。 1.2国民健康素养现实状况与发展目标 目前,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并不乐观,2009-2012年我国健康素养总体水平在6.48%~8.8%之间,且健康知识尚不能有效转化为健康行为[2]。2014年5月9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的《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年)》提出,将分两个阶段提高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到2015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10%,东、中、西部地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提高到12%、10%和8%,全国具备科学健康观的人口比例达到40%;到202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20%,东、中、西部地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提高到24%、20%和16%,全国具备科学健康观的人口比例达到50%[11]。体育作为健康促进的重要手段,对国民健康素养目标的实现应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3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与健康素养提升的契合 高健康素养能改善国家健康产出,能提高公众自我健康管理能力[10]。健康素养的提升可以促进青少年健康行为的改善,以有效实现青少年健康促进与管理。体质健康是健康的重要方面,体质健康促进无疑是提升健康素养的重要方面,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与健康素养提升的目的一致且互为基础,在手段和途径方面亦相融相通。然而,目前健康素养的内容尽管包含一定体育素养内容,但从体育学的角度看,这些内容实难囊括体育健康素养的整体构成,也难以有效促进健康素养的提升。 1.4体育素养与健康素养研究的深度融合 就体育健康素养而言,鉴于文献搜索工具的有限性,本研究尚未发现以“体育健康素养”命名、公开出版的研究成果,研究更多冠以“体育素养”之称。国外,Margaret Whitehead认为体育素养是一种对促进生活质量有重大意义的显示人类活力的能力[12],UK Sport理解体育素养为个人通过丰富的体育活动所形成的一系列身体运动能力[13]。虽然国外对“体育素养”定义在发展运动能力层面,但并不是指单项的某种运动技能,而是通过体育锻炼以促进个人基本运动能力,达到维持、促进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目的。国内,体育素养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且集中于体育素养概念、评价指标和培养措施的探讨。体育素养包含体育意识、基本运动能力、基本体育知识等[14],在评价指标的研究中,多位学者出于对体育素养的不同理解,提出了包括体能与运动素质、体育知识、体育态度与情感、体育习惯等若干指标[15-16]。总的来看,体育素养研究成果虽然有健康素养成分,但更多倾向于体育学内容,缺乏与健康学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1.5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培育的生命历程理论依据 埃尔德从个体水平的角度分析,认为生命历程是个体在一生中不断扮演的社会规定的角色或事件,这些角色或事件的顺序按年龄层级排列。根据埃尔德的生命历程理论:1)个体的生命历程嵌入了历史的时间和他们在生命岁月中所经历的事件之中,同时也被这些时间和事件所塑造着;2)一系列的生活转变或生命事件对于某个个体发展的影响,取决于它们什么时候发生于这个人的生活中;3)生命存在于相互依赖之中,社会历史的影响经由这一共享的关系网络表现出来;4)个体能够通过自身的选择和行为,利用所拥有的机会,克服历史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从而建构他们自身的生命历程[4]。可以看出,生命历程理论极力寻找的是一种个体与社会的结合点,它试图找到一种将生命的个体意义与社会意义相联系的方式[3]。 基于生命历程理论,就体育健康素养而言,个体体育健康素养的形成历程嵌入了生命岁月中所经历的各个体育事件,即体育经历,同时个体的体育健康素养也被这些体育事件所塑造;青少年时期的体育经历在体育健康素养的培育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青少年时期的体育经历对中老年时期的体育意识具有唤醒或强化的作用,对体育锻炼行为具有促进作用;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个体具有自己的体育选择和体育健康行为,能够利用自身所拥有的体育健康机会,克服社会环境的制约,构建与提升自身的体育健康素养。这正是个体意义与社会意义的联系,个体需求与社会需求的耦合。 2体育健康素养的界定 2.1体育健康素养的内涵 根据《健康素养》及相关研究,从内容构成看,体育健康素养的体育健康知识、体育健身意识或体育健身行为,无疑是健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健康素养的提高对健康素养的提升必然有直接促进作用;从目标和本质看,体育健康素养与健康素养有共同的目标,即健康促进,亦有共同的本质,即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从构成维度看,体育健康素养与健康素养皆由知识(知)、意识(信)、行为(行)的“知-信-行”内在联系构成。因此,本研究认为:体育健康素养是健康素养的重要方面,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体育健康知识,并运用这些信息和知识以及相关的体育服务做出恰当的决策,通过有效的体育健身行为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综合能力。 2.2体育健康素养的外延 体育健康素养是一个多维度多指标的概念,从“知-信-行”内在联系的构成维度看,主要包括体育健康知识、体育健康意识(信念)、体育健康行为三要素。 2.2.1体育健康知识。体育健康知识是健康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知识作为普通公众在现代生活中应当了解和能够掌握的大众健康知识或生活健康知识,主要包括了解健康概念、理解基础的健康观点、掌握与日常工作生活学习有关的健康知识[8]。体育健康知识是健康知识与体育知识的高度融合,不仅包含体育的健身价值、科学健身知识与方法,还应包含体育传统文化知识和体育文明知识等,以促进公众文化修养的提升,适应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2.2.2体育健康意识(信念)。体育健康意识是个体对体育促进健康的价值反应,主要指对于体育及其健康促进重要性的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心理活动等的总和。良好的体育健康意识是体育健康信念形成的基础,当体育健康意识渐渐深刻而稳定,并与感情、意志融合在一起支配人的行动时,则上升为体育健康信念。信念是人们对自己生活中应遵循的原则和理想的信仰。社会心理学认为,信念的转变在知信行中是关键,体育健康信念也不例外。例如,有些人对体育锻炼的科学知识知道并不多,但却能经常锻炼,在一定程度上,其不多的知识已经被转变成体育健康信念,信念中包含着在锻炼中所付出的汗水和多种体验,所以能长期坚持下去。从生命历程理论角度看,基于个体与社会相结合的需要,体育健康意识不仅包括体育健康观点、体育健康信念,还应包含体育文明意识。作为社会的人的健康,是身、心健康及社会适应的综合表现。体育文明意识作为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也是社会适应的重要表现。因此,体育健康观点、体育健康信念以及体育文明意识正是人与社会以体育为载体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结合或联系方式。 2.2.3体育健康行为。作为健康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健康行为是指个体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为维持或促进健康而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本研究认为,体育健康行为的效果应体现为主体的内外兼修与身心一统,既能增强体质,又要塑造优良的道德品质。因此,体育健康行为至少包含体育健身行为和体育文明行为两方面,体育健身行为是实现体质健康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体育文明行为则是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和表现。从生命历程理论的角度看,这正是个体与社会结合点的体现,也是个体意义与社会意义相联系的方式。 2.3体育健康素养构成要素的动态关系 体育健康知识、体育意识(信念)与体育健康行为构成了体育健康素养的基本要素,三者相互影响,互为基础,与“知-信-行”的循环发展规律相一致,呈动态变化(图1)。 1)体育健康知识的掌握是良好体育意识形成的基础。个体掌握健康相关知识,并理解体育健身的重要性和基本方式方法后,经过内化整合,形成个体自我系统的产物,逐渐产生健康理念及相应的体育健康意识。良好的体育健康意识一旦形成,则可能促使个体积极主动获取和了解更多的健康信息和体育健康知识,进而有利于向健身行为的转化。2)体育健康意识是体育健身行为产生的基础和前提。体育健康行为必然受到行为主体体育观念和意识的支配,只有具备观念和意识层面的呼应与支持,才可能出现体育行为层面的健康促进与维护活动。一个体育意识薄弱的人不会对体育活动表现出太大的兴趣,亦很难做到通过体育手段改善或维护自身健康。3)体育健康行为的发生是体育健康知识与体育健康意识在行为上的外在体现。同时,体育健康行为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亦会促进个体体育健康意识的加强和体育健康知识水平提高。4)体育健康知识和体育健康意识向体育健身行为的转化是关键,也是难点。体育健康行为是判断个体体育健康素养水平高低的最直观维度。然而,尽管体育健康素养的“知-信行”三维度转化存在因果关系,但并不存在必然关系。“知易行难”,体育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即使个体具备相当储备量的体育健康知识,具有一定的体育健康意识,但若无法在体育健康行为上得以体现,仍可以确定其体育健康素养水平处于较低状态,正如现实中很多人知道健身的好处,但却懒得付诸行动。5)从体育健康素养的“知”到“行”要经过许多不同的层次,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社会舆论、道德观念、法令法规等都对其有直接影响。体育健康行为的转变是一个复杂又困难的过程,青少年体育健康行为的转变须动员社会、部门、学校、家庭等多方面力量,尤其是充分发挥体育社会事件的作用,如阳光体育运动的切实开展及全民健身战略的实施。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的“知-信-行”发展过程与体育社会事件的影响正是个体与社会的结合、个体意义与社会意义的联系。 3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的促进 3.1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应用理论构建 实践的进行需要理论的指导,体育健康素养理论体系的构建是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培育和提升的理论前提。结合不同学科或不同理论,以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相结合、质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构建体育健康素养的理论体系。体育健康素养概念体系的构建,面向不同人群尤其是青少年体育健康知识内容体系的确定,体育健康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学习系统的研发,以及体育健康素养培育提升的路径等问题,都将是体育健康素养理论体系研究的重点。 3.2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的监测与评价 在目前我国健康素养监测、评价体系初步形成的情况下,应有计划地推进体育健康素养的监测与评价。在构建体育健康素养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体育健康素养监测、评价体系,研发与推广体育健康素养评价学习软件平台及数据采集系统,定期开展体育健康素养监测与评价,动态掌握公民尤其是青少年的体育健康素养水平,为探索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体育健康素养培育提升路径提供现实依据。 3.3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的生命历程影响因素探索 根据埃尔德的生命历程理论,影响个体生命历程建构的因素可以理解为时空因素和主客观因素。生活转变或生命事件发生的时间以及生命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是时空因素也是客观因素,社会、学校、家庭等客观因素对青少年具有时空延续性的综合影响;青少年自身的体育经历,及其体育健康知识与意识向体育健康行为转化的积极性等则均为主观因素。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正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探讨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制,对提升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将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3.4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的生命历程“转变” 3.4.1“转变”机制: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的生命历程唤醒 个体在自身生命历程中,于不同生活时空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在承担各自不同社会角色的历程中,有着不同的生命事件,这些角色或事件的顺序往往按照年龄层级排列。埃尔德的研究早已证实,在整个年龄层级中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时期,也是人格等逐步完善的时期,该时期的生命事件往往对成年期有着更大的影响。生命历程理论非常重视“转变”的研究,所谓转变强调的是将历史时代要求与人类主动性相联系。埃尔德曾经就转变过程提出了5种联系机制,“强调机制”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机制,通过这一机制,转变体验获得了与过去和历史的一种联系。转变对于个体来说也是一种选择,经历转变之后,个性中原有的某些特质可能被放大。生活史某种程度上是由个人重构的,每一次转变都会使个体对以前的生活经验重新解释,而这种重写会改变生活轨迹并使之变化。 对于体育健康素养的培育而言,青少年时期的体育经历很可能成为成年期“转变”(重拾体育锻炼)的诱因,青少年时期的体育经历很可能在成年期的某个时间点的体育经历被放大,这个时间点的体育经历可能是一次职工体育比赛,也可能是一次户外郊游,或者是一次亲子运动会。总之,在这个恰当的时间点,个体可能获得与过去和历史的一种联系,进而重构个人的体育生活方式,提升自身的体育健康素养。这恰与图1中所示的体育健康素养构成要素之间的动态转化相吻合,对于不同个体在不同环节转化的时间不同,但从总体上看,在整个“转变”过程中,青少年时期的体育经历可能在成年期被唤醒或放大,对于成年期体育生活方式的构建以及体育健康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青少年时期体育健康素养的培育兼顾全民健身的近期效应和远期效应,应通过各种途径丰富体育健康素养培育的内容与形式,为成年期的“转变”奠定基础。[JP] 3.4.2“转变”基础: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教育 青少年时期体育健康素养的形成对成年后的体育健康素养将具有预测和“转化”作用,在一定时机将成为成年期体育健康素养“唤醒”或“放大”的基础。因此,本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学校教育应强化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教育: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强化体育健康知识教育,渗透体育价值观;在日常保健课程中强调通过体育锻炼行为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重要性,注重体育健康知识和方法的渗透,使体育健康观成为青少年科学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第二课堂及课外活动、组织体育健康知识竞赛或体育活动比赛等,激发青少年体育健康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强化其体育意识。 3.4.3“转变”动力:青少年体育健康传播 ]体育健康行为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现象,受许多相互交叉和渗透的因素影响和制约。健康传播尤其是体育领域的健康传播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健康传播对于促进公众健康行为优化具有决定性作用,其目标是改变公众行为,包括终止旧的不健康的行为、采用新的健康行为以及强化已有的健康行为,并由改变个人行为到改变群体行为以至改变社会行为[17]。相应的,体育健康传播对于促进青少年的体育健康行为具有重要作用,对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具有强化和巩固作用。针对许多人进入成年期离开学校以后会暂别甚至抛弃体育健康行为,大大减少通过体育锻炼维护和促进健康的现象,体育健康传播对青少年的成年期体育健康素养亦有“唤醒”与“放大”作用(图2)。基于健康传播的要素,青少年体育健康传播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JP] 1)从传播者看,应提高传播者的层次,2014年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无疑是健康传播者的高层次体现;应增加传播者的广度,各级各类媒体、国家教育系统各部门、体育系统各部门以及大量社会组织均应成为体育健康传播的传播者。为增强体育健康传播效应,可以依托体育和教育系统,构建强大的体育健康传播体系,以切实提高传播的层次和广度。2)从传播内容看,应注重体育文化宣传,加强科学健康观、科学体育价值观、科学健身知识、健身效应以及社会体育活动报道等的传播;应强化青少年掌握1~2项体育健身技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为成年期体育健康素养的“唤醒”与“放大”做好准备;应注重健康与体育危机意识的传播与强化。出于人体自身健康考虑产生的危机意识以及体育作为外界压力(比如体育素质作为一项就业硬件、入学要求或毕业条件等)产生的危机意识都应成为健康传播的重要强化内容。3)从受传者看,青少年和成年人(尤其是青少年家庭成员)均应成为健康传播的重要对象。青少年作为家庭成员,其体育价值观等体育意识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家庭成年人的影响,面向成年人的体育健康传播因此十分必要。4)从传播渠道和工具看,应注重发挥青少年同龄群体的作用。同龄群体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是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青少年交往频繁,彼此间相互影响,在青少年同龄群体中的体育健康传播效果因此更加重要,甚至有可能超过父母和教师的影响。其次,体育健康传播的渠道和工具还应尽量多样化,如电话、计算机及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与传播技术有关媒体等。 3.4.4“转变”平台: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促进的时空载体 学校、家庭、社区是青少年成长历程的时空连续性载体,沈建华据此提出了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体育发展的思路,认为一体化体育发展目标的实施由一定的组织网络系统为保证,在社区教育委员下设一体化组织委员会,成员由学校、居委会、家长三方代表构成。每一方根据各自的优势,按一体化体育的发展目标相互配合构成一个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综合一致的体育网络[18]。基于一体化体育发展思想,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发展应成为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培育的“转变”平台。该平台的构建对于体育健康素养培育过程中青少年对象的全员性、培育过程的连续性、管理的动态性以及资源的共享性将具有重要意义。该“平台”的构建应是一个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以学校为主导,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和载体,使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社区体育既相互结合,又各司其职。平台以一定的组织与措施为保障,应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如学区体育委员会、社区体育委员会等组织负责。 3.5“转变”营养:青少年体育文化修养的渗透 本研究认为,作为文化修养的组成部分,体育文化修养是在对体育文化基本知识、技能和理念有所了解、研究、分析、掌握的基础上,能独立思考与总结,并形成自身体育价值观的能力。体育文化修养的提升需要体育实践的锤炼,只会蛮练而无心顾及体育文化的内化则只是世人眼中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青少年体育文化修养与体育健康素养的提升应相辅相成,相伴相随。只顾体质健康而不顾文化修养仍难以脱离“体育盲”的行列,亦难以真正提升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将青少年体育文化知识、技能、伦理、道德、规范等逐步内化,并转化为相应的体育行为(亦即体育文化修养的提升),才能真正提升其体育健康素养,以实现身、心及社会适应的多元健康效果,进而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编委会.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精)[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升[N].中国新闻报,2014-12-18. [3]包蕾萍.生命历程理论的时间观探析[J].社会学研究,2005(4):120-132. [4]埃尔德·G.H.大萧条的孩子们[M].田禾,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426-430. [5]姚强,张士靖.国际健康素养研究热点与前沿文献计量分析[J].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Education, January,2012, 28(1):36-39. [6] U.S.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Current Bibliographies in Medicine. Bethesda[EB/OL].http:www.him.rfih.govlpuhs/cbm/hiliteracy.html.2009-12-05. [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试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8]江洁,杨金侠.健康素养内涵模型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279(9):646-648. [9]祖光怀.中国公民基本健康素养的概念和基本内涵[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9,15(1):73-75. [10]孔燕,沈菲飞.健康素养内涵探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3):17-19,53.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卫生计生委.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年)(国卫宣传发〔2014〕15号)[OL].2014-05-09. [12]Margaret Whitehead, Richard Bailey.Physical Literacy: Throughout the Life course[M].New York: Rout ledge.2010. [13]James Mandigo, Nancy Francis, Ken Lodewyk, Ron Lopez. Physical Literacy for Educators[J].Physical & Heallth Education Journal,Autumn,2009. [14]余智.体育素养概念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5,27(1):69-72. [15]陈琦.学生体育素养的评价[J].体育学刊,2002(2):12-14. [16]于秀,等.城市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31(5):1-5. [17]白剑锋.中国健康传播与公众健康行为优化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2. [18]沈建华.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体育发展的基本含义、基本要素和基本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25(3):8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