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消费社会视域下炫耀性体育消费促成因素的理论分析和现实思考
范文

    杜道理 刘志民

    摘要:对炫耀性体育消费现象产生和发展的主要正向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层面的多视角分析和现实层面的多维度思考。理论层面主要基于在消费社会理论关照下的符号消费理论、认同理论、社会分层理论等视角;现实因素主要立足社会层面的客观条件和个体层面的主观意识进行考量。

    关键词:炫耀性体育消费;影响因素;理论分析;现实思考

    中图分类号:G80-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7)04-0026-06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reviewing previous research, this paper made a multi-dimensional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realistic thinking on conspicuous sports consumption by focusing on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its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is mainly based on symbolic consumption theory, identity theory,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 theory, while the realistic factors are mainly rooted in the advantages in social dimension and individual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Key words: conspicuous sports consumption; impact factor; theoretical analysis; realistic thinking

    1理論分析

    当前社会形态的表述方式有很多种,每种表述方式代表一种理论视角和关注重点,如“社会转型期”之“转”、“新常态”之“新”,而消费社会提法顾名思义是透过“消费”来看社会。

    根据鲍德里亚(Baudrillard,1970年著,2001年译)等学者的观点,消费社会(Consumer Society)可理解为由于物质的较大富余而兴起的一种以大规模消费为中心的社会形态。消费社会理论的萌芽可追溯至19世纪末期,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凡勃伦(Veblen,1899)的“炫耀性消费”、桑巴特(Sombart,1913)的“奢侈消费”等理论。20世纪中叶,鲍德里亚明确提出消费社会概念,并引入符号学方法进行研究,此后该理论体系逐步发展完善。

    炫耀性体育消费产生、发展于消费社会这一时代背景下;消费社会理论涉及的符号消费、消费与认同之关系、消费与社会区隔(分层)之关系等理论常被用于炫耀性消费及体育消费的研究和分析中。相应地,炫耀性体育消费现象中的诸多困惑也可在该理论指引下找到答案。

    1.1符号消费理论视角

    同样由鲍德里亚(Baudrillard,1968年著,2001年译)提出的符号消费理论是消费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组成部分。它将消费看做“一个虚拟的总体,其中所有的物品和信息,构成了一种符号化的系统操控活动”。简单地说,符号消费就是把商品当作“表达意义或传递信息的符号来操纵和使用”的消费。很多学者看到了炫耀性消费和符号消费之间的密切关联,更有部分学者将炫耀性消费归入符号消费理论范畴之中。“符号消费其实是消费者的一种自我实现,或是为了体现自我价值,也包括‘炫耀性因素在内。”鲍德里亚即认为炫耀性消费本身是一种符号消费。

    不论以传统还是新锐视角审视,炫耀性体育消费的内涵和表现都与符号消费有很大程度的契合性。

    1.1.1地位、名誉——传统视角下炫耀性体育消费中的符号意义

    首先回望炫耀性体育消费的产生之路:消费者通过某种特定的体育消费过程来实现身份、财富、权力、声望等的彰显和提升。这里的“身份、财富、权力”基本可归纳为“地位”,“声望”基本等同于“名誉”,如此一来,与凡勃伦(Veblen,1899)对炫耀性消费定义中所提的为追求“地位、名誉”而消费完全符合,因此这种特定的体育消费就成为炫耀性体育消费。进而,按照符号消费理念,“地位、名誉”都是体育商品抽象的、触不到的价值,也就是其本身所承载的符号意义,人们之所以愿意花更高价格来参与某些特定体育消费就是因其具有这种符号价值,这样炫耀性体育消费从某种程度上成了符号消费。

    炫耀性体育消费常被作为符号消费的宠儿。因为“体育能明显提升和强化符号……将体育与消费品结合,可以给一个简单的功能性的产品赋予特殊意义,显著提升其价值和层次,让消费者产生情感性和认知性的卷入。”在提升体育商品的价值和层次等方面,炫耀性体育消费无疑表现更为突出。

    1.1.2品位、个性——新锐视角下炫耀性体育消费中的符号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炫耀性消费的符号意义出现了新的旨归:购买高价物品不再是唯一的炫耀途径,相反,有时还会有“土豪”“庸俗”之嫌,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以消费的“品位”来凸显自己的特殊价值。正如布迪厄(Bourdieu,1984)所言,炫耀性消费的符号价值诉求不一定通过购买高价商品,而完全可以通过文化品位来实现。基于此,“品位”成了炫耀性体育消费的另一个重要符号意义。“以运动服为例,如今服装的分类出现了专门的网球衫、高尔夫球衫等。身着专业服装的人,展示出一种符号,即:我有独特的品位,同时还是该项运动中的高手……折射出他(她)的品位特征、消费倾向等。”

    除此之外,当炫耀性体育消费个体的社会、经济资本(地位等)和文化资本(品位等)保有量趋同时,“个性”这一符号意义逐渐受到重视,主要体现在体育消费的独特性需求上。近年极限运动、探险运动之所以深受时尚人士追捧,很大原因是这些项目可以彰显个性这一符号信息,就连最普通的路跑运动中,爱好者们也会竞相在装备和造型的个性上下苦功,甚至不惜代价。

    至此,炫耀性体育消费定义中的“身份、财富、权力、声望、个性、品位等地位或识别信息”都已经纳入到符号消费的视野中。地位(身份、财富、权力),名誉(声望),品位,个性的符号意义组合可大体划分为两个层面:社会层面——地位和名誉,个人层面——品位和个性。一般而言,社会层面的符号意义受到外界环境、社会传统等客观因素制约,个人层面的符号意义容易被个人价值观等主观意识左右。

    1.2社会分层理论视角

    社会分层理论是社会学中最为常用的理论之一,消费社会理论十分重视消费与社会区隔的关系研究。这里的社会分层和社会区隔,表述方式不同,从内涵来讲是异曲同工的。德国学者韦伯(Max Weber)认为,经济地位、社会生活方式和名望、消费方式和偏好等因素将人们归属不同的社会阶层,而且这个划分是不断调整的过程,并非一成不变。这既可作为社会分层理论的朴素内涵,亦交代了该理论的两个主要分支——社会分层、社会流动。

    社会分层、社会流动被无数学者作为炫耀性消费、体育消费研究中的重要理论依据或主要研究变量。炫耀性体育消费的产生、发展亦可从这个角度寻求阐释。

    1.2.1社会分层与炫耀性体育消费

    社会分层视角强调消费与社会阶层、个人地位相关。一方面社会阶层、地位、条件决定人的消费水平、消费模式,反过来消费又在建构、塑造着阶层、地位。从社会分层视角阐释消费现象的代表有凡勃伦的地位消费论、布迪厄的身份区隔论等。凡勃伦(Veblen,1899)认为出于展示自我地位的需要,上流社会通过炫耀性消费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并通过消费竞争来展示地位差别。他同时认识到炫耀性体育参与、炫耀性有闲是其中的重要手段。布迪厄(Bourdieu,1984)认为,消费是各阶层人士进行身份构建并利用自身资本与他人进行身份区隔的方式。

    置于体育消费领域,有学者认为“对不同体育消费项目的选择与追求,成为区分不同等级和阶层的重要标志”。社会下层人士体育消费能力有限;社会中层人士看重体育的实用性;社会上层人士喜欢选择能够满足身份显示和社交功能的体育项目,带有较为明显的炫耀性消费色彩。当然也有研究指出,中产阶级的炫耀性消费倾向最为明显。因为须同时承受向下沦陷的危机和向上发展的欲望,“中产阶级身份焦虑感”最为强烈。面对双重压力,他们除了要小心保护已有的地位和财富外,还需要用炫耀性消费维护和展示符合自己阶层身份的生活方式。炫耀性体育消费既可以满足这种展示需要,又能有助于中产阶级通过体育社交获得进入上层社会的资源,往往成为他们的不二选择。

    1.2.2社会流动与炫耀性体育消费

    社会流动即个人或社会对象从一个社会坐标到另一个坐标的转变,分为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垂直流动是个人或群体社会分层的上、下变化。

    体育参与作为提升社会地位的手段由来已久。Robert J. Lake(2009)归纳了12~18世纪法国贵族“参与宫廷网球→体现炫耀性消费→实现向上流动”的逻辑过程。维多利亚时代,许多中产阶级热衷于将参与炫耀性体育运动、加入高层次体育俱乐部做为进入上流社会的途径。闻名遐迩的全英草地网球俱乐部,被作为尊贵地位、身份的象征,就创建于此背景下。进入“20世纪,部分社会下层群体也拥有了通过参与体育运动实现向上流动的机会。”职业体育的发展使得工人阶级通过运动参与获得经济收入及社会地位双丰收成为可能。一名牧马工人参与马术运动这一炫耀性色彩浓厚的体育项目,最开始可能仅仅是因为职业需要。

    1.2.3体育消费分层与炫耀性体育消费

    部分学者利用社会分层理论审视体育消费,并形成了“体育消费分层”的说法。胡乐乐等引用学者Penson的观点,用金字塔型模拟社会阶层与体育运动参与间的关系:处于塔尖的上层,选择马术、高尔夫、网球等项目;处于塔身的中层选择登山、羽毛球、游泳等项目;处于塔底下层多选择健身操、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张宇等(2012)根据符号消费的差别,将目前我国体育消费划分为“贵族运动”体育消费、时尚体育消费、公共空间体育消费、“麻将”体育消费。其中前两类带有較明显的炫耀性消费色彩。在此,社会阶层与体育参与消费的选择直接挂钩,阶层越高,选择炫耀性体育消费项目的可能性越大。

    社会上层因掌握的社会财富、资源优势便于参与炫耀性体育消费;社会中层可能因为身份焦虑选择参与炫耀性体育消费;社会下层因向上流动的强烈动机而借势于炫耀性体育消费。“炫耀性消费具有普适性”,从这个角度看,炫耀性体育消费也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1.3认同理论视角

    认同(identity)堪称西方现代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最流行的术语之一,也有译作“同一性、识别、身份”等。认同理论思考和解决的是“我(我们)是谁,我(我们)属于谁,我(我们)来自哪里”这几个基本问题。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一系列的认同问题随之而来,催生了认同研究的热潮,衍生出很多理论分支,运用较多的如“自我认同、社会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集体认同”等。

    消费社会倾向于将体育消费行为作为认同过程。其中,社会认同、自我认同对炫耀性体育消费的解释作用正可与前文对炫耀性体育消费符号意义的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两方面划分相契合。

    1.3.1社会认同与炫耀性体育消费

    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是“一个人对其所属的社会类别或群体的认识。也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个人属于或感到自己属于某个社会类别(阶层、政治团体、体育团队等),二是根据所属的类别来描述和界定自己。社会认同对炫耀性体育消费的影响,可以借助塔费尔(H .Tajfel,1982)的认同思想进行分析。他将社会认同分为三个过程或部分:社会分类、社会比较、积极区分。

    1)社会分类。“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生活中,常按照一定标准把人归入不同的范畴或类别,以方便认识。这种分类的目的和效果有“群内偏向”和“群外歧视”两种。以体育消费参与为例,消费者选择某一体育消费项目,往往主动组建团队,团队内部互相鼓励和认可,体现出归属感;对外大力宣传,体现出优越感和炫耀性。一些带有显著炫耀性标签的体育俱乐部,如游艇俱乐部、高尔夫俱乐部等团队,其运作较一般体育项目俱乐部更明显体现出这样的特点。这种归属感和炫耀性有利于加强群体内部稳定性和向心力。

    2)社会比较。塔费尔(1982)认为,群体之间的互相比较是群体成员获取社会认同的重要手段之一。比较过程中,个体倾向于将所属群体贴上积极标签,将其他群体贴上消极标签。如果比较结果令其不满,他就可能离开其所属群体而投身他认为更优秀的群体。通常,炫耀性体育消费者构成的群体,会带有比较耀眼的光环,使其在社会比较过程中占据一定优势,从而吸引某些对原有消费圈不甚满意的体育消费者投身其中。

    3)积极区分。指的是个体积极突出自己相比于外群体成员的某些特长的心理和表现。一般而言,炫耀性体育消费涉及的运动项目,普及性相对不高,个体在参与过程中容易取得较突出的成绩和表现。举例来说,为代表所属单位参加上级组织的体育竞赛,甲、乙二人分别选择练习高尔夫和乒乓球,结果可能是,甲轻松在少数参赛者中取得好成绩,而乙则在高手如云的乒乓球比赛中名落孙山。这也是炫耀性体育消费项目受人追捧的原因之一

    1.3.2自我认同与炫耀性体育消费

    自我认同(self-identity)理论将个人作为社会的一种反映,自我应该被视为一种多维的和组织化的结构,即一个人对自身属性的认知和判断,包含“镜像自我”认同和“反思性自我”认同两个层面。

    镜像自我认同,即通过以人为镜建立个人认同,指的是一个人将所属群体的评判标准作为自我认同的依据或者通过他人眼中的自己来进行自我评价。人们购买运动装备、参与体育活动、观看体育赛事已超出对体育的健身、娱乐等本质价值的追求,更希望通过体育消费以达成建构自我认同的目的。一方面,此类消费者将自己设想为周围人群关注的焦点,而将周边人群作为假想的观众,为了使自己在“舞台”上更加特别、与众不同,寄希望于炫耀性体育消费的彰显作用;另一方面,周边人群(参照群体)的体育消费选择具有导向功能,能促使个体在消费过程中表现出跟从性、攀比性和虚饰性,并向其认可的周边人群表达自我,寻求理解,获取肯定和归属感,从而化解自我认同中的焦虑和迷茫。也就是说,参照人群的炫耀性体育消费行为会引发该团体其他成员的跟风、连锁反应。

    反思性自我认同,指的是在自我反思指导下构建的自我认同。按照马斯洛的观点,人们都有倾听内在声音并将内部自我向外界表达的意愿。这里的倾听即是反思,表达即是一种构建。这种表达是个人意识外显的过程,其中,消费意识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消费社会中,炫耀性体育消费活动是人们表达自我预期、反映自我意识的重要载体。经过主观抽象,炫耀性体育消费商品和消费过程都容易成为一种自我标榜的符号,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学者认为自我认同理论与“符号互动论”有传承关系的原因。

    认同理论与炫耀性体育消费的相关研究在西方学界多有先例。Belinda Wheaton(2000)以帆板、山地自行车、滑雪等为代表的“新运动”为例,探讨了炫耀性消费与身份认同的关系;Jean Williams(2015)认为人们将足球运动鞋和网球、高尔夫等运动装备作为参与炫耀性消费进而实现认同的工具。

    2现实思考

    根据前文的逻辑思路,对现实影响因素的梳理也可分社会和个人两个层面,这是外显的逻辑。在分析过程中,内隐逻辑是把握住两个重点:一需甄别出体育消费中的炫耀性色彩;二要凸显出炫耀性消费中的体育元素。

    2.1社会层面影响因素

    若把消费社会看作一个生机勃勃的大花园,炫耀性体育消费便是其中别样的花朵。其开花结果,得益于以下外部条件:

    2.1.1土壤肥沃:炫耀性体育消费商品极大丰富

    1)体育用品极大丰富,高档体育商品琳琅满目。经过多年积累,体育用品行业供给能力充足,近年仍保持较高增速。以李宁、安踏、匹克为代表的国内运动品牌日益壮大,与此同时,国外高端运动品牌纷纷抢滩中国市场,提供了更多选择。一件高档冲锋衣价格过万,一套高尔夫球杆几十万,大家都已司空见惯。无论是考慮经济实惠还是非贵不买,都可以轻松获得满足。

    2)体育比赛丰富多彩,高端赛事精彩纷呈。历经20余年探索,以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围棋等职业联赛为代表的国内较高层次体育赛事已较为成熟,初步形成品牌效应。同时,越来越多的国际赛事在中国举办。据统计,2012年国内1 616项高级别赛事中,有372项国际赛事,其中数量最多的依次是高尔夫、网球、马拉松、汽车、围棋、台球、登山、铁人三项、排球、帆船、马术等。诸如上海网球大师赛、F1中国大奖赛、高尔夫汇丰冠军赛等顶级赛事纷纷落户中国,门票虽价格不菲,仍常常一票难求。

    3)体育设施逐渐健全,高档运动场所增速较快。截至2013年12月,全国共有体育场地169.46万个,总面积39.82亿平方米,比2003年分别增加844 520个、17.32亿平方米。其中,高档运动场馆增速突出。例如2009-2012年足、篮、排三个项目的新增体育场地基本没有大的变化,而令人惊奇的是网球场地有了良好的发展态势;2009至2013年,中国高尔夫设施数量净增长173家,增幅49.7%,年均增长10.6%;18洞球场净增长207个,增幅47.9%,年均增长10.3%;2010年中端健身品牌占54%,到2013年下降为36%,高端品牌逐渐增多,个人工作室大量涌现。 此外,以“私教”“个人定制”为代表的高端体育培训业也呈现较一般体育培训领域更为蓬勃的发展势头。以上种种,为满足炫耀性体育消费涉及的实物、观赏、参与、学习等消费需求提供了沃土。

    2.1.2水源充沛:居民炫耀性体育商品购买力不断提升[JP]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当人均GDP达到5 000美元,体育产业会呈现“井喷”态势,目前中国人均GDP已到8 000多美元,但人均体育消费只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未来体育消费潜力将更大程度释放。2015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 966元,排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以上,体育消费能力相应提高。另据统计,中国中产人数已超过2亿。按照前文分析,中产阶层是炫耀性体育消费的主力军。

    2.1.3阳光普照:相关政策、法規日趋完备

    一系列与体育产业、体育消费有关的政策、法规的出台,提供了有力保障和助推:《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等明确提出为促进体育消费保驾护航;近期出台的《航空运动产业发展规划》《冰雪运动发展规划》等分行业规划,为航空运动、冰雪运动等原本略显小众、带有高端色彩的运动项目注入了强心剂。可预见,包括炫耀性体育消费在内的各种体育消费形态都会得益于这些政策的助力而迎来更好发展契机。

    2.1.4温热适宜:炫耀性体育消费风潮持续升温

    全民健身热潮的不断涌起,为炫耀性体育消费的迅速增长营造了良好的温度。在这场全民健身热潮中,炫耀性消费是其中一朵惹眼的浪花。当下席卷各地的“马拉松风暴”便是很好的注解。据统计,在中国田径协会备案的马拉松赛事数量由2010年的13场飙升到到2016年的400多场。而据估算,一个人参加一场马拉松比赛的最低成本在1 000元左右;一般人做稍微充分准备,花费就要增至3 000元左右;而充分准备,携精良装备参赛的话,花费可能需要近2万元,尚不算交通和住宿等花费。功能先进的高端装备、款式精美的运动服饰、风格特异的个人造型,都可以在马拉松赛场上尽情炫耀。并且,炫耀绝不局限在赛场,“朋友圈”才是最重要的“炫马”舞台:比赛前后,晒装备、晒成绩、晒身材,不一而足,这似乎成了马拉松参赛爱好者的标配,其炫耀心理往往溢于言表。

    2.1.5东风徐来:大众传媒、虚拟社群的推波助澜

    1)大众传媒。消费社会理论认为大众传媒是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媒介不仅反映着现实,更在某些方面塑造着现实。传播学中经典的“议程设置”理论在新的媒体环境下,依然发挥效用。大众传媒在垂直模式下向受众传播着大量体育消费信息,而受众只有接收效果的强弱之分。这种影响犹如阵阵东风,不断吹向大众,在很多方面为炫耀性体育消费的开展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第一,促使大众聚焦炫耀性体育消费。报业巨人普利策曾把体育、罪恶、绯闻作为媒介吸引受众的三大法宝。在铺天盖地的体育消息传播中,受众不同程度地提升了对体育消费这一议程的关注度。炫耀性体育消费的高端性、争议性使其更容易受瞩目。

    第二,重塑大众体育消费理念。一方面激发大众的体育消费热情。在传媒引导下“花钱买健康”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许多先锋人士更实现了超越,希望在多彩的体育健身锻炼、娱乐休闲中重塑自我的时尚、个性标签。另一方面,促进大众体育消费层次的提升。媒体对极限运动、新兴运动、高端运动的大肆宣传,使这些原本曲高和寡的项目渐渐为人熟知并慢慢走入寻常百姓家。

    第三,成为大众参与炫耀性体育消费的中介。随着网络购物平台、电子支付、手机运动客户端等技术的发展,网络成为炫耀性体育消费达成的重要途径。“咕咚”“健康猫”等体育APP的用户已超过千万。大众参与高端体育消费变得更加容易,一些团购、低价体验等网络营销手段使得很多贵族运动的门槛大大降低,给炫耀性体育消费的入门带来方便。

    第四,营造明星效应,刺激炫耀性体育消费开展。部分优秀运动员借助媒体包装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乔丹、贝克汉姆、费德勒等明星已经成为影响无数人消费观念的符号。一双普通篮球鞋的价格100元足矣,一双NIKE牌球鞋的价格要1 000元,而一双带有“23”号标志的明星款球鞋的价格可能要高达几千元,许多消费者仍趋之若鹜。这早已超出了运动鞋使用价值层面,更多是追求炫耀性等符号价值。

    2)虚拟社群传播。也称群体传播,指的是人们在互联网上因某种共同需求而聚集的群体借助新媒体创造的传播模式。其主要载体是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因为基于共同生活圈或者兴趣而建立,社群传播在“朋友圈”范围内的影响力比传统媒体更加直接和显著。其传播模式和影响犹似蜜蜂和蝴蝶的授粉作用:小众、直接而明确。随着虚拟社群传媒服务的不断延伸,消费信息的交流成为群体传播的重要内容。虚拟社群也逐步成为体育消费决策的重要参照,因为它可以提供更直观、可信的体育消费品价格、外观、时尚、潮流等信息。一个典型的例子,微信“朋友圈”里秀高端运动参与经历,“晒”高档运动装备成为一种潮流,鼓动着受众的炫耀性消费欲望。

    2.2个人层面影响因素

    个人层面的影响因素,主要从对炫耀性体育消费具有推动作用的主观意识角度进行思考。

    2.2.1面子意识存续

    炫耀性消费既有传统渊源又是时代风尚,影响力辐射体育消费领域。中国人历来爱讲“面子”,“面子是中国传统价值观、人格特征、社会文化的耻感取向共同作用的综合体”。炫耀性消费理论来自西方,但这种现象并无国界之分,中国传统的面子文化与之有一脉相承之处。放眼当下,炫富、攀比现象比比皆是,炫耀性体育消费风行体育界:现场观赛,以贵为尊;体育装备,非贵不买;运动服饰,看重品牌……此类消费现象不胜枚举。

    2.2.2体育意识增强

    体育意识强弱左右体育消费所分蛋糕的大小。在个人消费总额度一定的前提下,体育意识越强,体育消费在消费中的比重往往越高,相应地,炫耀性体育消费总体份额也会提高。这里所谓的体育意识,包括体育运动水平、体育参与习惯、体育爱好程度、体育信息关注程度等方面。

    2.2.3消费意识革新

    消费意识革新扩大炫耀性体育产品购买欲。现阶段个人消费观念正在发生巨大改变,主要包含:消费额度方面,心理预期和承受能力提高;消费习惯方面,超前消费意识流行;消费结构方面,实物消费欲求降低,文化、娱乐消费期望值增加,关乎生命、生活质量的消费需求提升最明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表现之一就是体育消费欲望的显著提高。“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的说法即很好地体现了人们消费理念的转变。在这些理念影响下,以往仅少数精英人士参与的炫耀性体育消费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2.2.4新兴价值观冲击

    个体通过炫耀性体育消费展开对品位、个性的追寻,较容易受到部分新兴价值观的影响,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近年流行的物质主义和自我实现等价值观。炫耀性体育消费是很多体育消费者追求的一种自我实现方式,试图通过它来体现个人的价值。一般而言,品位和个性的彰显是以一定的物质为基础的,所以物质主义和自我实现的价值观会促发个体层面的炫耀性体育消费。

    结束语

    本文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对炫耀性体育消费现象产生和发展的主要促进因素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

    消费社会是本研究的现实背景,相应地,消费社会理论成为本研究的背景理论,在此理论关照下,符号消费理论、认同理论、社会分层理论等视角共同构成炫耀性体育消费促成因素的理论阐释体系。

    现实层面影响因素分社会、个体两层面。社会层面包括炫耀性体育商品的供给、消费者购买力提升、有关政策法规的保障、体育健身热潮的带动、大众传媒和虚拟社群传播的助推等。主观条件包括面子意识存续、体育意识增强、消费意识革新、新兴价值观冲击等。

    本文尚未涉及炫耀性体育消费的限制性、制约性或负面的影响因素,在后期研究中将会专门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让·鲍德里亚.物体系[M].林志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22-223.

    [3]孔明安.从物的消费到符号消费——鲍德里亚的消费文化理论研究[J].哲学研究, 2002(11): 68-74.

    [4]范佳音,杨智.体育——符号消费的宠儿[C].2012中国体育产业与体育用品业发展论坛,2012.

    [5]Bourdieu,Jean.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M].Translated by Richard Nice. London: Routledge,1984.

    [6]Erving Goffman. Stigma:Not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poiled Identity[M]. Hamondsworth: Penguin,1968.

    [7]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 [M].林荣远,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7.

    [8]张永军.试论符号消费视角中的体育消费[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2(1):13-16.

    [9]李疑然.我是中产,我是谁? [J].新经济,2011(1):36-37.

    [10]Robert J Lake.Real Tennis and the Civilising Process[J].Sport in History,2009,29(4):553-576.

    [11]徐茜.国外“体育参与”与“社会分层”关系的五大理论流派述评[J].体育学刊, 2008(9):31-35.

    [12]胡乐乐,何元春.体育符号消费的社会学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14(2).

    [13]张宇,罗雯,李艳翎.体育消费中的符号消费及体育消费分层[J].体育与科学, 2012(1):105-106.

    [14]厉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15]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赵旭东,方文,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16]Belinda Wheaton.“Just Do It”:Consumption,Commitment and Identity in the Windsurfing Subcuture[J].Sociology of Spoort Journal ,2000(17):254-274.

    [17]Jean Williams. Given the Boot: Reading the Ambiguities of British and Continental Football Boot Design[J].Sport in History, 2015,35(1):81-107.

    [18]阮偉,钟秉枢.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9: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