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体育高考视域下原地推铅球错误动作的形成及如何提高成绩的探究分析 |
范文 | 钟伟波
摘? 要:从2019年开始,广东省体育高考中的“原地掷实心球”项目改为“原地推铅球”项目。这一改动考验的不仅是学生,考验的更是教练员。作者对体育生的训练,特别是原地推铅球这一项目进行探究,以广州市增城区新塘中学的体育特长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学生原地推铅球的训练现状及学生所犯错误技术动作的原因,提出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并且对如何提高成绩作出了相应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原地推铅球、错误动作、训练方法、提高成绩 中图分类号:G807.3? ? ? 文献标识码:A? ? ?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9.02.012 1前言 随着每年报考人数的不断增加,学生想要脱颖而出越来越难,所以教练员要清楚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据调查,目前大多数教练员在原地推铅球训练时会采用上、下肢力量训练相结合,这对提高成绩是毋庸置疑的。但部分教练员存在能力不足、使用的训练方法单一以及训练安排不恰当等情况,使学生对动作的理解及形成产生误解。因此笔者通过对新塘中学三个年级体育特长生原地推铅球的训练情况进行调查,从教学及训练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务求让学生的成绩在尽量少的时间,得到较大的提高。为广大体育特长生与教练员在原地推铅球项目进行科学训练及提高成绩提供借鉴。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体育高考视域下中学生原地推铅球的训练方法。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全球学术快报等平台查阅近年来有关原地推铅球技术动作、体能训练方法的相关文献;在图书馆查阅有关推铅球和体育高考方面的相关书籍,了解该项目的技术动作和训练方法,为本文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2.2.2 访谈法 对广州市增城区新塘中学的体育老师及教练员进行访谈,访问内容包括对考试内容改变的看法、训练计划的设计思路、方法和相关问卷的设计等问题,咨询体育教师及教练员的意见,根据教师及教练员的回答和建议选择合理的问卷调查内容。 2.2.3 问卷调查法 通过本人设计的问卷,以纸质问卷及网络问卷分别发放给新塘中学各年级体育特长生,收集数据。问卷的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学习原地推铅球的态度、动机、目的、训练的参与度、兴趣及对训练内容的看法和训练方式、效果的满意度等。 2.2.4 数理统计法 通过发放和回收问卷,将得到的数据整理、分类、综合、归纳,运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原地推铅球运动易犯错误 3.1.1动作不协调 身体发力顺序错误 很多学生刚开始接触铅球运动时,由于理论知识的欠缺、技术动作的不熟练以及不懂得如何发力等原因,难以协调地完成一整套动作。因此教练员应注重加强学生对铅球运动理论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把握好发力的时机,懂得自下而上的发力顺序,清楚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 3.1.2身体的多余动作 学生在原地推铅球的时候多采用平行站位,这种站位较简单,但平行站位在准备和预摆阶段通常背对出球方向,在腿和身体蹬转的时候产生多余的身体转动,导致部分转体对最后推送出手是零作用。教练员应尝试采用近八字站位,从动作开始到结束,运动员的身体蹬转发力都朝着出球方向,使动作更加协调、高效,事半功倍。 3.1.3最后出手角度太低及出手后没有注意维持身体平衡 很多学生在身体蹬转时存在重心过低、含胸低头等不良习惯,造成出手角度又低又平;在出手后更多学生出现的问题是,投掷出手时,因为身体重心太高,再加上身体蹬转的惯性,容易失掉平衡,使身体向前冲或者踏及投掷圈,导致犯规。教练员在训练时应注意提醒学生在出手时积极送髋,挺胸抬头,保证出手的角度和高度;出手后屈膝屈髋,降低重心从而维持身体平衡。 3.2采用的训练方法枯燥乏味 原地推铅球技术动作包括:①握球和持球;②准备姿势;③最后出手;④铅球出手后维持身体平衡动作。据调查,大部分老教练员采用的训练方法多是注重数量而不注重质量,认为投掷类项目注重的是力量,不需要思考,只要不断地加强力量素质的训练就能达到提高成绩的效果,不需要理会学生所完成的动作是否正确,结果让学生感觉到这个项目枯燥无味,失去练习的兴趣。对新塘中学三个年级的体育特长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通过收集、分析数据得出学生对教练员安排的训练满意程度如下表1,学生对训练的满意程度随着年级的增长不断下滑。通过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及回收的问卷可知,学生认为教练员的训练方法单一枯燥,有同学表示:“一周的训练基本每次都是那些项目,不用教练安排我自己都会做啦,不是我无心训练,是实在太无趣了。” 表1? 新塘中学三个年级体育生对训练的满意程度 非常 满意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非常不满意 高一 57% 38% 2% 3% 0% 高二 34% 42% 18% 5% 1% 高三 10% 20% 54% 9% 7% 3.2.1教练员因素 学生成绩不理想,教练员要负上一半的责任。如今,很多地区的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呈现出两极分化严重的现象:第一种,体育教师队伍普遍由本科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毕业学生组成,拥有新颖的教学思维和训练方法,对教育工作充满热情,但大部分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没有带队的经历,缺乏经验;第二种,体育教师队伍大部分是执教多年的老教师组成,带队经验丰富,但部分教学教法没有及时更新,训练方法枯燥,容易使学生失去训练热情。笔者对新塘中学的体育教师队伍进行调查,发现新塘中学共12名体育教师,其中硕士研究生共1名,本科生11名,大部分为老骨干教师;年龄31-40岁占41.7%,41-50岁占41.7%,51岁及以上占16.7%。教练员教学经驗的丰富与否以及对技术动作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该项技术所能达到的“高度”。 3.2.2学生因素 大多数参加高考的学生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分数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训练也深受影响。尽管在教练正确地示范和讲解技术动作后,学生在缺乏理论知识的情况下学习原地推铅球的技术,难以在大脑中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没有工具帮助梳理这些信息,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发现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或者落后于其他同学,他就会抛开正确的练习方法,不管动作正确与否,只要提高成绩就行,久而久之,肌肉记忆就会将一些错误的动作记录,形成习惯。 3.3形成规范动作,保证质量 3.3.1准备姿势 ①握球和持球(右手推球):握球五指自然打开,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指根触球,大拇指和小指自然地贴在球的两边,手腕背屈,避免球体滑落和方便控制出球的方向;持球在握球的基础上,将球放在锁骨窝处贴合颈部,下颌稍向右转,手肘弯曲,掌心朝内,上臂稍低于肩或齐平于肩,左臂自然上举,两眼目视前方。②预备姿势:持球后,侧身或背对投掷方向,两脚自然开立,相距30-50厘米,左脚距离圈边40-70厘米,左脚指向斜前方并与右脚弓在同一直线上,右膝弯曲,上体向右斜成“团身”动作,重心落在右腿上,使球的垂直线离开右脚外侧,使用力距离加长和拉紧左侧肌肉。 3.3.2发力的顺序 原地推铅球要求运动员具有较好的协调性,自下而上发力,这就意味着发力顺序要正确,并有牢固的左侧支撑。准备时重心落在右脚上,随着身体在最后一次预摆并完成“团身”动作时,右脚开始用力蹬地,右腿和髋关节积极做蹬转动作,带动身体快速扭转和抬起,做好出球准备。 3.3.3最后出球 原地推铅球在最后的用力加速推球阶段,身体形成侧弓后,右腿继续蹬伸,加速髋关节向投掷方向转动和上体的前移,重心逐渐移至左腿,左膝被动微屈,左手迅速下拉制动,抬头挺胸,快速转体,同时迅速向前上方推送右臂,右手往投掷方向把铅球推送出去,在34o-40o向投掷方向出球。当铅球即将离手时,手腕内转屈腕,手指有弹性地拨球,加快出手速度。 3.3.4铅球出手后维持身体平衡 铅球出手后,两腿前后交换,身体同时左转并降低重心,使向前的冲力减轻,最大限度地维持身体平衡,避免出圈没有成绩。 3.4改善训练 3.4.1训练方法要科学 在训练前,教练员应了解更多与铅球运动相关的身体素质训练手段。提前做好周或年训练计划,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技术练习与素质练习相结合、一般体能与专项体能相结合,设计出更高质量及更有效果的训练计划:①在一个单元训练里要综合安排技术、力量与专项能力练习;②在安排上应该更加强调专项技能的适应性;③实施中要强调单元训练的个性化;④练习强度更加有理分明;⑤利用比赛进行训练。可以在一周的训练安排中,穿插一些大运动量的游戏,在保证量的同时也满足了学生的欲望,使学生在训练中找到乐趣。例如,加入贴膏药、老鹰抓小鸡、躲避球等游戏,既活跃了气氛也达到了训练目的。 3.4.2训练方法及手段 3.4.2.1推壶铃 动作要点:用力推时,两腿下蹲膝关节弯曲,身体稍向右转,然后两腿快速蹬地用力,将壶铃举至头上。作用:发展全身协调用力,提高上下肢的力量。练习方法:每次练习6~8组,每组10~15次。 3.4.2.2 卧推 动作要点:慢速放下杠铃至胸部,然后快速发力将杠铃推起。作用:发展肩带肌群和肘关节伸肌群的力量。练习方法:可采用金字塔式练习法,每次练习6~8组,女生 2~10次。 3.4.2.3抓举 动作要点:双腿发力,展体,将杠铃举至头上,可以连续进行多次。作用:发展全身爆发力,增强腿部和肩带肌群力量。练习方法:可采用金字塔式练习法,每次练习6~8组,每组2~6次。 3.4.2.4 快挺 动作要点:双腿用力蹬地伸膝,将杠铃迅速往前上方推出再往胸前回收。作用:发展全身爆发力,增强腿部和肩带肌群力量,提高肌肉用力的协调性。练习方法:可采用金字塔式练习法,每次练习3~6组,每组2~6次。 3.4.2.5 前后抛铅球 动作要点:下蹲后充分屈膝,然后适当向前或向后移动髂部,两腿快速蹬伸,展体,将铅球抛出。作用:有利于掌握自下而上的发力顺序,发展下肢力量和身体爆发力。练习方法:先前抛再后抛,每个练习10~20次。 3.5通过正确的途径提高成绩 一套连贯、完整的动作,是原地推铅球得分的关键点,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动作再加上科学有效的训练,才能做到事半功倍,提高成绩。学生应摆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可以通过查阅书籍、观看视频等途径给自己一个正确的课后引导。提高成绩不能全部依赖于教练员,当出现疑惑的时候,要及时向教练员请教;学会观察成绩优异同学的动作,但要择善而从,不能盲目模仿;在练习和训练中,要主动积极参与和配合教练员的安排,一定要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完成每一个动作,绝对不能马虎将就;教练员在对自己进行错误纠正的时候,要用心听讲,认真思考,形成正确、规范的动作。 综上所述,训练并不是单纯的教练员设计训练计划,学生进行练习那么简单。原地推铅球运动要求运动员拥有强大的身体素质,特别需要具备动作速度和出手速度。强大的身体素质与正确且娴熟的技术动作配合,进而提高成绩。 参考文献: [1] 贺鹏,魏冰.从推铅球运动百年发展史看其发展趋势[J].山东体育科技,1999(03):9-11. [2] 鄧俊文.原地推铅球的训练方法[J].当代体育科技,2015, 5(10):45-46. [3] 宋禹澎,杨红伟.论铅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C].第十五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2005. [4] 纪元.高水平铅球运动员的专项体能发展之研究——基于扬州市区中学生铅球运动员训练的调研[J].青少年训练,2014,3(11):61-62. [5] 林建.原地推铅球动作的技术分析[J].田径,2017(04):20. [6] 李长东.原地推铅球技术教学中学生不规范动作及其原理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17,36(06):54-57+65. [7] 黎振环,冯文龙.浅析提高原地推铅球成绩的方法及错误技术的纠正[J].田径,2016(01):13-14. [8] 徐涛. 对我国优秀铅球运动员的专项素质结构及主要技术特征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9] 刘永东.田径运动实用教程新编[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