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在生活中自然而润泽的写作 |
范文 | 新课改提出写作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评价世界的能力。对于青少年期的中学生来说,鼓励说真话、感情真挚是写作的基本要求,“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也成为取得写作高分的要素之一。“生活即教育”,是一切知识的源头,想要换发知识素养的灵性,需要真切地踏入社会,在纷繁复杂的生活里发现语文,学习语文,从而自然而润泽的写作。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阐释与初中作文现状 (一)生活教育理论的阐释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对陶行知教育事业的完美诠释。陶行知认为:“生活和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不存在谁决定谁,过什么样的生活就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教育应该在社会中进行,而不是把教育缩小到学校,生活缩小到学校。”[1]由此提出真正具有中国特色教育的思想体系——“生活教育”理论,要从生活中去学习知识,充分利用知识去生活。“生活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生活即教育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2]知识源于生活,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二者不可分离,具有内在统一性和不可分割性。陶行知认为真正的教育并非杜威所认知的“教育即生活”,因为要先做到“生活即教育”才能讲到“教育即生活”。现阶段教育不断提倡提升学生个人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理念,在生活中寻找生命的真谛,从而优化自身语文素养。对待学生的教育也要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教育,在生活中成长。 2.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反对学校即社会。在时代大背景下,教育的材料、方法、工具、环境开始变得多样化,不论校内外学习的氛围更加浓郁,仅仅单一将狭小的学校作为社会的全部是不妥当的,要求学生在大社会中去学习和发现真善美,认识和摒除奸恶邪。学习目的不是单一不变的,正如纷繁复杂的社会总是在悄然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为了适应生存,学习的方式和内容都是不断变化的。 3.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作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实施方法和途径,摒弃传统教学的“教授法”,从而衍生出符合学生学习发展规律的“教学法”。教师不做知识的“灌输者”,学生不做学习的“被动者”。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习的主导。“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得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么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3]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在于提升其实践性的运用能力,教师的教也必须围绕知识能力和能力运用两个方面进行全面展开,并且进行切实的实践,以促成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 新课改要求写作教学,不仅淡化文体意识,多角度地观察生活,注重运用语言能力,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淡化理论讲解,善于捕捉事物的特征,注重实际操作,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语文教师只有恰当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也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部编版语文教材采取一单元一作文的形式,抛弃老版教材作文教学内容庞大和浮躁的特点,更有针对性的进行层层递进时的写作教学。但是在實际教学中还是面临诸多问题,如: 1.信心不足,毫无兴趣。一提作文写作,同学就“长吁短叹”,抓耳挠腮,冥思苦想还是难以下笔。面对“博大精深”的语文学习,在“之乎者也”中迷失方向,拗口的古文,难解的字词都无法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面对作文是惊慌失措的,无从下手,无法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而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语文最关键的前提,作为教师可以帮助他、引导他投入到语文的学习氛围中来。 2.内容空洞,毫无新意。学生生活阅历浅薄,生活经历不够丰富,难以理解对命题进行深刻挖掘,只能“为赋新词强说愁”。老派的教学方法——“满堂灌”,以书本为纲,教师缺乏教学热情的同时,学生们无法从自身情况出发体验教学中提及的生活感受和丰富情感。仅有情感的初步感知,而最终无法提升到自我理解与运用,那这种教学是浅显无效的。 3.表达单一,毫无技巧。学生在作文写作的语言运用呈现出诸多问题:词汇的匮乏、表达不清、口语化较多、主题过分浅显,种种现象都反映出学生写作能力欠佳的问题。语文写作教学讲究的是教学合一,学生写作能力薄弱,关键还是“做”的少。并且教师没有进行有针对性地从旁辅导,及时一一攻克问题,忽视了写作能力逐级培养。课外阅读量贫乏,学生在没有准确指导下“浑沦吞枣”的学习是无用,无法锻炼其写作水平。 因此,语文教师应提高作文教学研究的能力,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传授给学生写作的基础知识,不断丰富作文教学的形式,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对初中作文的启示和指导 (一)在生活中激发写作热情 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学生的作文就体现着他的个人生活状态,笔触中流露出的也是他的真实情感。生活写作,首先把写作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自己,激发他们内在的表达意识;其次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联系组织学生展开各项活动,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再者,教师应选取符合学龄段学生的作文主题,让学生有难到易、由浅入深的学习创作;最后,采取自由写作的方式,让学生在文章中畅所欲言。如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写作任务是撰写一篇新闻,利用新闻体裁的学习经验,结合新闻采访活动,进行新闻撰稿。新闻采访环节可以根据“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脱离书本,走进生活,挖掘素材。采访身边的亲人、朋友、同学等,用笔写下眼前真实的一切,用事实去述真情。 (二)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我们可以根据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方法论得知,写作是教师为“教”主导,学生“做”为基础的。学生在写作过程有思考,有个人生活体验,有真情流露,才能写出质量上乘的好文章。很多教师都会反映说,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也培养他们写日记等积累素材的习惯,但是流水账式的作业还是没有得以改善。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养成生活积累素材的意识和习惯,没有在积累的基础上加以思考、提炼,因此很难在多彩的生活中获得成长的体悟和人生的真谛。 钱理群在《语文教育门外谈》中写道:“作文创新应该是一个最终的目的或最后的结果,要达到创新,是需要学习与训练的,而在这一过程中,就不能忽略‘模仿与‘积累这样的环节,这一点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4]通过日记的形式记录周围的人和事,需要选取特别或者意义重大的进行详细摘录,方便作为以后的写作素材。另外阅读也是积累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语文始终倡导“听说读写”相结合的模式。对于教科书上的优秀作品,学习理解的同时,更多的可以背诵,化用于自己的写作中去。适当的仿写,也可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在已学习的知识基础上熟练运用表达技巧,结合自身经历,将旧形式进行新变化,是一种有内在联系的仿写。 (三)在生活中进行多元教学 陶行知始终认为所有知识来源于生活,风云多变的社会百态,是写作最好的素材库。生活的多样性也注定了写作技巧的多样化,这就促使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的多元化。创造自由倾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彼此交流,畅谈生活中琐事与发现,在沟通交流中,进行思考的碰撞,从而在彼此身上寻找到写作的新亮点。选择新颖生动的作文题目,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训练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选择最具特色的材料进行创作。 作文批改,一直是最令教师们困扰的一道难题。教师批改学生作文时,不仅要堅持“文道统一”的原则,也要根据每个学生智力水平发展不齐的现状进行作文的批改。[5]不断激励学生进行作文写作的重要举措之一,给予其作为正确的修改意见和积极肯定评语。另外,可以让学生自己做“小老师”,进行班内作文互批,依据批改的原则和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去进行。由此,批改能力逐渐提升,也能帮助自己在行文之时更加注意细节,进行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从而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得作文教学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三、结语 本文意在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基点,研究探讨了“生活教育”理论应用到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方法对策。学生作为写作的中心,教师作为教辅的指导,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走进生活,发现生活,写下生活。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探寻之长路漫漫,我等将上下而求索,为写作教学谋求新的发展。 注释: [1][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3]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4]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1. [5]郝争春.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探究[J].基础教育,2019. 查洁,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湖学校教师。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