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初中语文教学课题研究中的成长回眸 |
范文 | 在初中语文核心语文素养培养《课标》中明确指出“素养”是指“平日的修养”,也指“学识、造诣、技艺、才能、品格”等方面的基本状况。此次课程改革,许多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提到了“素养”一词。课程标准中采用的“素养”一词,还有两层意思:一是将“素养”理解为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二是认为基础教育中各个阶段的“素养目标”是有层次差别的。听、读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走作家、前人的路,说、写是将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是学生走自己的思维之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感化能力,学生从小培养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道德修养和审美意识的教学补充,让每个学生的思想,美学,情感和道德会在正确的方向发展。那么,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学生进行感化教育,促进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让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得到有力的保障。 一、如何进行成长感化教育 (一)设置成长教育背景 成长教育背景探究是初中生在进行成长感化教育中必须要了解的成长教育。通过在课堂上进行相关的实例或者进行相关的语文阅读课来展开成长教育,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在故事延伸中深化成长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有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受到进一步的思想熏陶。例如,在读到英子说“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时,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意识到英子喜欢长大是因为成长让英子收获了自尊守纪、勇敢坚强、承受担当;不喜欢长大是因为长大意味着失去童年的天真快乐,离开熟悉的环境,独自面对困难、承受压力、忍受孤独。笔者问学生:“你喜欢长大的感觉吗?还是对长大有几许害怕?”反观自我,学生发现自己正与英子一样。如此,学生对课文的欣赏就加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同时将从课文里获得的情感体验比照生活,反思自己,进而学会理性地看待成长带来的双向效应,认识到成长会带来伤痛也会治愈伤痛,而他们在成长中会变得更成熟、更强大、更智慧,应该更加积极面对成长。 (二)从实际出发,让学生学会感悟 语文课堂中成长教育的意义就是让学生了解语文在实际生活的意义,最终将所学知识回归现实,是一门实际应用非常广泛的课程,它强调语文的社会使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它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进行成长感化的教育中要做到学会引领学生对旧事物的感化,用自己的成长经历来完成成长教育感化。语文活动课之所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其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依据的。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也就是说,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这是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着重突出的一个教学目的。语文来源于生活,因此要正确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将语文教学生活化,创设生活情境。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内容,能够将语文用到实际生活之中。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学习现代教学方法,将语言与生活案例联系起来,突破以往的应试教育,逐步转变为“生活化语文”。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发展 成长教育的初级阶段是初中的语文教学,老师上课的时候传授给学生的语文知识也不是特别的深不可测,但也不是基于语文平常的写作以及语言训练,就能培养学生严格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就是因为这种性质的特殊,初中语文教育对每一个学生来说就变得非常的重要,因为这关系着学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掌握语文知识的启蒙作用,所以说,初中阶段的语文老师肩上挑着重大的责任。因为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状态离不开初中的教学,老师的重要责任就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里,适当的帮助和引导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自感受,领悟语文中的真正含义,然后从中获取有关的知识,同时发展自身的能力。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习语文变得更加有效和快速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最大限度的激发出来。在开展学科教学时,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这是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着重突出的一个教学目的,也是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感悟生活、促进成长教育的重要方式。 二、如何指引学生进行成长回眸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当下,初中阶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有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更加重视,所以有些学生因为很难适应就会有挫败感产生,并且,绝大多数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很容易受老师态度的影响,如果老师只是一味的责备和催促肯定不能达到老师理想中的效果,同时还会让一些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老师对学生要采用正面的支持和鼓励以及引导,这才是教学的王道。老师要讓学生学会提前预习,这样有利于让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到来能做好心理准备,学生就不会因为老师在讲解新知识的时候一脸疑惑。在培育学生进行成长教育感化大环境下,就要对生本教育的理念落实到位,对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表示尊重,对学生的要求给予满足,同时不断鼓励学生创新,还要以不断优化教学内容的设计为核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提升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以及提升他们的高尚道德情操,从而提升他们的语文成长教育感化背景。 (二)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在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无论是对学习还是对学生以后的工作、生活都是一种积极的培养。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自主学习、课前预习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成长百利而无一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生活不再“被动”,让他们喜欢上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素养,这体现了现今国家和社会所提倡的素质化教育的要求。 三、结语 作为语文老师,充分利用教材,在课堂上传达正能量,帮助学生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变成一个有目标,有毅力,能感恩,个性健康的人,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成功。在进行语文课堂的成长教育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课必须以学生的独立活动为基础,教师在其中承担着监督和引导的作用。课前的活动设计,活动的组织,指导,拨号,活动摘要,评论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辛勤与汗水。教师须注意指导艺术,并保持灵活性。 参考文献: [1]林运来.为师三境——我的数学教学课题研究成长之路[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6(5). [2]张玉梅.初中语文教学中误区及改善对策分析[J].课外语文(上),2017(2). [3]王云英.初中语文专题教学中的作业设计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35). [4]邓冉.为师四境——在初中语文教学课题研究中的成长回眸[J].读书文摘,2016(30). [5]李波.为师四境——在初中语文教学课题研究中的成长回眸[J].当代教育科学,2015(10):44-49. 郝毅,陕西省西安市西安爱知中学教师。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