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抓住“根”,守住“魂” |
范文 | 习总书记曾指出:“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这句话语重心长,意义深远,引人深思。作为小学语文老师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感到身上责任的重大?是不是应该思考一下,我们语文课的“根”是什么?语文课的“魂”又在哪里呢? 如今,有些语文课就如纪伯伦的那句话:“我们走得太远了,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要出发。”语文课到底应该怎么上?我想,我们应该回到语文的本质去思考,回到儿童的本位去思考,着眼于当下儿童的未来发展去思考。 一、学科教学需要 语文学科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新课改的浪潮中,部分老师舍本逐末,少有“悟文品字”“涵咏诵读”“读写补白”等,倒是多媒体频频展现,画面代替黑板,点击代替书写,似乎只有这样才是语文课的“标配”,才是“高大上”的,才是“与时俱进”的。我们要警惕一些无效教学,要让语文“回家”。 下面,我以最近执教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做手工》为例,虽然没有太多的多媒体使用,但将工具性和人文性较好的统一起来,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样能得到提升,享受着语文学习的幸福。 课前,我布置儿童制作一个自己最擅长的手工作品;课间,把每个儿童的作品一一拍照课上;课上,将儿童的作品逐一进行展示,然后指导儿童用这样的句式进行介绍:“我用? 做了一个? 的? 。”当儿童看到大屏上显示的是自己的作品时都迫不及待地想表达。 生1:“我用超轻粘土做了一个快乐的糖果乐园。” 生2:“我用饼干盒子和铅笔还有轮子制作了一辆小推车。” 生3:“我用卡纸和树叶制作了‘蝶恋花。” …… 在倾听、纠正、鼓励、指导中,每个儿童都能用一句完整的话将自己的作品进行介绍。接着,我给儿童提供了语言“拐杖”:“我先? ? ,再? ? ?,接着? ?,最后? ? 。”来描述做手工的过程。让我惊喜的是,有了儿童自己的独立思考,有了小组内的互助学习,有了全班孩子的点评帮助,儿童的表达越来越有序,越来越趋于完美。我能感受到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中迅速地“长”,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这就意味着儿童的思维亦在“生长”。随后,我又进行引导: 师:“这么漂亮的手工作品,你想和谁一起欣赏?或者你想把他送给谁吗?” 生:“我想把这个小娃娃送给我的弟弟,一直陪伴着弟弟,那样我来上学的时候,弟弟就不孤单了!” 师:你真是个有爱心的好姐姐。 生:“我想把小推车糖果乐园送给妈妈,让辛苦的妈妈每天都快快乐乐!” 师:太棒了,看着妈妈每天为你辛勤付出,你也想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感恩妈妈对你的爱。 生:“我想把‘蝶恋花送给老师,因为我们的老师每天都穿得很漂亮,很爱美。” 师:你不仅善于观察还懂得感恩。 教学就在这样巧妙的引领和点拨下慢慢展开,从教材本身出发,以“立人”为核心,努力促进儿童语言和精神共同成长为目标,进行了有效的语文学习。我始终用“语文”的方式去教语文,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抓住语文教学的“根”,守住语文教学的“魂”,发展了言语,提升了思维,陶冶了情操,特别是儿童的爱心、责任心、感恩的心等等也在一次次的言语表达中真情流露。 二、儿童身心需要 语文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应该是“心有儿童”。周一贯先生曾说过:“小学的语文应该是儿童的语文。”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站在儿童立场去尊重、理解、相信、平视、对话儿童,从儿童的身心需要出发,只有这样,语文课才能带领儿童陶醉于母语的殿堂,凸显其独特的魅力,绽放不一样的精彩。 卢梭认为:“教育必须顺其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在我看来,儿童的语文学习一定是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展开,一定是在儿童喜欢的情境中去建构,从而享受着自由的、积极的、向上的精神体验。如我在执教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孙悟空打妖怪》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可是孙悟空认为你们这么读,不好玩,小朋友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生1:我们可以同桌对读。 生2:我们可以小组合作读。 生3:还可以拍手打节奏读。 ……生练习、各种展示读(相机指导,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师:读着读着,你们发现这首儿歌有什么秘密藏在里面了吗?看看谁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 (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渐渐有了讨论的声音……慢慢的有小手举起) 小结:儿歌连锁调的规律。 师:好玩吧,连锁调大部分是民间口耳相传的,如果我们尝试着用家乡话来读,也特别好玩,不信,你们再试试? (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帮助学生更好地抵达情感和心灵) 汇报展示后,再次抛出问题。 师:真好,咱们班个个都是学习高手,一学就会。可孙悟空还带来了一个“小调皮”,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学习的?出示:做习题 师:先自己讀读吧,好玩在哪里? 师:如果让你劝劝这个“小调皮”,你准备怎么劝他呀? …… 师:“小调皮”听了我们小朋友的劝告变好了。可又来了个“小马虎”。你看,他也找到一首连锁调儿歌,可是一不小心,丢了几个字?怎么办?向我们小朋友求助了,你们愿意帮助他吗?出示:从前有座山 读过,思考过,表达过,诵读过……教室里个个眉飞色舞。 整个课堂创设了一个富于激发儿童情绪、情感和思考的情境,指向儿童、面向儿童,层层递进、螺旋上升。从感知到理解再到有感情地读,接着有意识地给儿童以思维挑战,营造一个自主探究、静静思考的“场”,朗读与语言的感知、积累、运用有机融为一体,学以致用,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当然,我们也应该明白,语文课儿童的学习绝对不是“齐步走”,要关注到个体差异性,而是以各自的“步伐”与“速度”从原有的起点出发,只要努力做到让每一个儿童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那就是有“根”、有“魂”的语文课。 三、未来发展需要 伴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引发的社会变革,为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我们的语文课同样应有所改革和突破,去关注学生未来发展的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由此可见,语文不仅对儿童的智能有着重要的影响,更对儿童生命发展承载着特殊的使命。我们来看江苏省特级教师姜树华在执教《搭船的鸟》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瞧,这也是一个大作家写鸟,为何一个写得很详细,一个写得很不详细呢?谁的水平高?什么原因写得不一样呢? (独立思考后,四人小组进行商讨) 师:讨论好了吗?谁先来说说? 生1:我认为可能是鸟的品种不一样,所以就写得不一样。 师:你有不同意见吗? 生2:我不太赞同,但肯定不是作家没有水平。 师:没关系,大家可以尽情地、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生3:我感觉是他们观察的距离不一样,肯定不是大作家没有水平的问题。 师:我也赞成不是作家没有水平,但到底是不是观察的距离是主要原因呢?再想想。 生4:我觉得是观察的角度不同。 师: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5:我不同意,鸟搭船,《翠鸟》写的就是翠鸟。 师:你叫什么?握个手。 生5:杨仲宝。 师:杨老师,你能讲得再具体点吗? 生5:《搭船的鸟》重点不是描写鸟,是搭船这件事,而《翠鸟》是描写鸟,所以要详细描写鸟的外形。 以上教学片段,彰显了教师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教学效果显而易,“盐在汤中”,虽不见痕迹,却能受益。首先,教师以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来训练儿童的思辨性思维,让儿童的思维慢慢“长”,直到“沸腾”,助推高阶思维的发展;其次,教师“以评促教”,营造了一种极为民主和谐的“对话场”,对话即学习,学习即对话;最让人赞叹的是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将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巧妙融合一体,揣摩文章、习得写法,让阅读和习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让学习真正发生,教会儿童学会学习,我们有理由相信儿童以后在写这一类的文章时一定知道该如何更好地去进行写作了。这样的语文课,让儿童学有真得,追寻高峰体验的学习快感,真切地为儿童的未来成长、成才、成人发展“铺路架桥”。 都说,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但立德树人的根一定是在课堂。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融知识、能力、素养等于一体的教学观,构建抓住“根”,守住“魂”的語文课,才能真正“以文化人”“教文育人”,让儿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茁壮成长,从而更好地继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徐云,江苏省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学教师。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