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得无”之疑
范文

    徐长清

    苏教版初语课本选入的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对“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的注释是:“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这个注释将“得无”理解为“怎能不”,表示反问。可是《教学参考书》中这样解释:“‘得无……乎,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句式,表示推测的语气,意思是‘可能……吧、‘或许……吧。”两种解释意思有差别,语气截然不同,究竟哪种理解更贴切呢?

    我们先来看各词典对“得无”的解释。《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缩印本):得无,亦作“得毋”、“得微”。犹言莫非,岂不是。《古今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得无也作得毋、得亡、得微。相当于“莫不是”、“该不会”。《古汉语常用词词典》(语文出版社2006年版):得无,副词,表示推测或反问,常跟疑问语气词相呼应。可译为“莫非”、“该不会”等。《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得无—— ①莫不是,该不会。亦作“得毋”、“得亡”。②能无,能不。

    其他词典的解释也是大同小异。由此我们归纳起来“得无”主要有两种用法:1.表示推测的语气,可译为恐怕、也许,如果询问的语气稍重一些,可译为莫不是、该不会等。例如:①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聊斋志异·促织》)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2.表示反问的语气,可译为能不、岂不、怎能不。例如:①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论语·颜渊》)②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张九龄《感遇》)

    张志公先生说:“分析语言现象,必须把它和它所依赖的语境联系起来,离开一定的语境,把一个语言片断孤立起来分析,就难以确定这个语言片断的结构和意义。”可见,“得无”作何理解要视其具体语言环境而定,那么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哪一种解释更贴切、更准确呢?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话陈述的对象是“迁客骚人”,作者范仲淹不是当事者,只是以第三者的身份从“迁客骚人”的处境及思想境界揣测他们看了自然景物后的心情,不会不留有余地。如果把这句话理解为用反问来加强语气,那样太绝对化。我们从下文范仲淹行文的风格及语气也可以看出他不会如此。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句中“或”是一个表示推测的情态副词,显得语气比较委婉,表示范仲淹并非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古人。再如:“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句中“其”并不是指示代词,而是表示揣测的语气词,从句尾的语气词“乎”及问号也可以看出。范仲淹不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古仁人,同样也不会强加给“迁客骚人”。所以,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得无”理解为表示推测语气更妥当,符合范仲淹陈述的身份,这样全文的行文风格、语气也保持一致。

    基于以上的理解,笔者倾向于《教学参考书》中的解释,而对课本中的注释不敢苟同。当然这只是笔者一孔之见,敬请方家指正。

    (作者单位:兴化市沈伦中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7:3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