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语文教学中的角色转变 |
范文 | 摘 要: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然而由于一些教师观念的错误,致使阅读教学费时最多,但收效甚微。教师应深刻反省阅读教学理念,在阅读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语言实践为中心、以内容为中心,使学生在增长知识和能力的同时,真正爱上语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学生主体;语言实践;大语文观 语文教学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实践能力的重要体现。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开展的成功与否,影响着学生能力发展的深度、广度和速度。然而遗憾的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如:教师是课堂的中心,讲析过多过细,学生缺少思考空间,教学内容机械化和形式化等,致使学生阅读兴趣低下,进而讨厌语文课堂。因此,笔者认为,当今语文教师应努力完成三个根本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从以讲析为中心到以语言实践为中心的转变;从以形式为中心到以内容为中心的转变,使阅读教学除了完成阅读指导、阅读训练的职能外,真正成为使学生丰富知识、培养认识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美感、提高写作示范的综合性训练课程。在本文中,我们主要探讨语文课堂上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师去做课堂活动的引导者。 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现学生主体意识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就决定了学习语文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然而,在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总是不自觉地把自己当作主体,把阅读演变为老师的解读或对教参的解读,老师或以自己的心得加于学生,或以教参的内容固定教学的方向,或以作者的感受来提升学生的领悟。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情感的体验,造成了严重的主体错位。长此以往,学生将丧失阅读的兴趣,不愿读书,即使读书也是囫囵吞枣,不懂得鉴赏和品味。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兴趣能促使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和阅读水平的提升。换言之,兴趣是阅读的首要条件,我们所要做的首先就是要让学生对阅读有兴趣,这样才能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提供内因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而教师的引导顶多算作外因。于漪老师曾说: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 那么,到底应如何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开展高效课堂?下面我们以古诗讲解为例。许多语文老师喜欢这样来讲解古诗:先介绍时代背景。诗人某年遭遇某事,便会产生某种情绪,再用诗附会此背景,即诗不容置疑地会表达诗人这种情绪,然后使用一些词语概括表达作者的某种高尚情操。接着便是逐个解释字词的出处。字词含义也是直接借用前人的意思,不再另做分析。最后指出诗所用夸张、比喻或拟人手法,造成了优美意境、深刻体验或强烈感情。这种讲解方式看似颇具“权威精神”,然而却打消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有的甚至会完全与诗作原旨相悖。在这种讲解之下,课堂会显得平庸枯燥,课堂上的学生,也如同井底之蛙,既否定了学生的个性价值之美,更贬低了诗人的心灵境界。因此,讲解诗歌,可以不要求先让学生去看什么时代背景或词句出处,首先应让学生从诗作本身入手,体会字词碰撞而产生的复杂涵义,比如讲解“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老师不需要指出沧海和蓝田在哪里,并且有什么特产,而是先要让学生想象和形容月照沧海珍珠含泪和日照蓝田玉生青烟的飘逸、虚无感觉。 古人云:“授人以鱼,足解一日之饥;授人以渔,足食终生之鱼。”这就是方法和工具重于对象。新课改的核心是强调人的发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钱梦龙老师讲过,学生是人,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青少年,不是“知识的容器”,不是“被填的鸭子”。正确的学生观必须确认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具有主观能动性和认知潜能的活生生的人。这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把“主体”地位和权利还给学生的前提。钱老师在“三主式”教学观中也强调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应改变教师唱主角的局面,变讲堂为学堂,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给他们充分发表个人看法的机会。作为语文教学一线的教师应该明白,阅读是读者借读物以提升自身素质的精神生产过程,这一过程是教师无法代替的,新课改的内容之一就是要避免这一阅读主体错位的教学现象的发生。 目前,世界公认的先进教学论有这样五派: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发展教学理论、布鲁纳的结构课程论、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以及德国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这些学者都非常重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倡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既有认识活动,又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地由客体变为主体,才能让学生全面、主动地得到发展,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没有主体性的发挥,就不会有主体的发展,强调学生为主体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新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和学会创造,我们要让学生发展创新思维的能力,就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情感和认知投入,学生的投入是其发展的基础,以学生投入为基础的阅读教学,可以正确理解和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强化学生内在学习的动力,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学习机制。 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系统的教育培训,使学生获得某项专业技能,并使他们最终具有社会需求的价值和相应的生活能力。不仅仅如此,教育的目的还是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拥有独立的辨别力和判断力的成熟的人。因此,作为教师,应努力构建开放的学习和评价环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人格,让学生参与更多的讨论和探究,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教师应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学生足够的创造和想象空间,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发现并提出问题。教师应在肯定学生的意见的同时,结合写作目的,再适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索。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主动运用多种方法为自己的观点寻找依据,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最终形成个性化的见解。 参考文献: [1] 张增田,靳玉乐.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4,(2). [2] 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J].教育研究,2001,(11). [3] 李冲锋,许芳.对话:后现代课程的主题词[J].全球教育展望,2003,(2). [4] 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1,(3). [5] 张增田,靳玉乐.论对话教学的课堂实践形式[J].中国教育学刊,2004,(8). [6] 段作章.课程改革与教学模式转变[J].教育研究,2004,(6). 作者简介: 刘凤玲(1982— ),女,河北省廊坊市第七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课堂教学研究。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