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风烟俱净”还是“风烟俱尽” |
范文 | 摘要:《与朱元思书》是齐梁时期山水小品文中的精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将开篇句——“风烟俱净”写成“风烟俱尽”,通过词义探究说明:风烟俱净更胜一畴。 关键词:《与朱元思书》;净;词义;意境 《与朱元思书》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的一篇山水小品,其文笔简练隽永,构思精妙,是齐梁时期写景小品文的精品。可在讲授课文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很多学生都会把开篇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中的“净”写成“尽”,且不少学生会提出质疑——“风烟俱尽”似乎比“风烟俱净”更符合原文的情境:风和烟都散尽了,所以天空和群山呈现出一样的颜色。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译文:“没有一丝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似乎也更加接近“风烟俱尽”的说法,“完全消失”就有“散尽”的意思。而“尽”在古汉语中确实也有“空、无,完全”的意思。《说文解字·皿部》:“盡,器中空也。” 《汉语大词典》:尽,完。《管子·乘马》:“货尽而后知不足,是不知量也。”《韩诗外传》卷五:“夫土地之生物不益,出泽之出财有尽。”鲁迅《书信集·致萧军萧红》:“许多事情,一言难尽。”至此,部分學生甚至教师都认为“风烟俱尽”是恰当的。 那么,究竟该如何解释这个问题呢?吴均的小品文在齐梁时期影响深远,《梁书》本传中有这样的评价:“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效之,谓之吴均体。”想必其在遣词用字方面肯定是深有考究的。 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净”的词义。我们都知道汉语词义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即不仅具有本义,还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首先,“净”是否有“无、完全”的意思呢?《汉语大词典》:净,净尽,无余。南朝梁武帝《净业赋》:“患累已除,障碍亦净。”尤其是元曹之谦《秋夜闻笛》中“云净寒空月满楼,何人横玉叶清秋”和隋炀帝 《月夜观星》中“团团素月净,翛翛夕景清”的用例更是与原文在情境上十分契合。可见“净”具备“无、完全、尽”的意义,且类似的文献用例也是有力的证明。其次,既然两个词都有“无、完全”的意义,为什么原文选择用“净”而不用“尽”呢?我想这恰恰凸显了吴均在炼字方面的功力。较之“尽”,显然“净”的内涵更加丰富,且更加符合原文的意境。“净”除了可以表示风烟散尽这一实际情形之外,还写出了天空爽朗明净的特点,写出了天空的神韵,巧妙地传递出了作者的心情——轻松、闲适、愉悦,同时也为全文奠定了恰如其分的感情基调。可以说一个“净”字打上了作者强烈的情感烙印,使得文章境界全出,引人入胜。“风烟俱净”开篇即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而这一想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进行艺术还原、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会给读者带来愉悦的审美体验。 综上所述,“风烟俱净”显然更胜一筹。好的文学作品在炼字过程中不仅要做到“形似”,写出事物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要做到“神似”,写出事物的神韵,巧妙传递出作者的情感。 参考文献: [1]符淮青.词义的分析与描写[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曾照军(1987—),男,重庆市第一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