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当前语文训练的偏误与辨正 |
范文 | 摘要: 语文教学必须加强训练。但目前语文训练基本是在卷面上完成。语文学科的实践性远远不止于纸面的训练题能反映出来的。语文教学要打破“纸上谈兵”的模式,构建在实践中培养语文能力,在实践中体现语文能力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语文训练;偏误;辨正;语文实践 语文教学需要教师讲授,以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要言不烦、鞭辟入里地讲授可以为学生打开知识的天地。有的教师一味的“一言堂”,只是“耳提面命”,并不一定能让学生学有所得,语文教学必须加强练习。练习有助于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当我们谈到语文练习时,一般用语文训练去取代语文练习。比如,钱梦龙老师的“三主”理论,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其方法论就是训练。章熊先生的“名家名篇+科学训练方法=语文教学科学化”,也十分强调“科学的训练”。叶圣陶先生在《探讨语文教学问题要重视调查研究》中指出,“特别需要调查和研究的是语文训练的项目和步骤”,更是强调了训练。 用训练辅助练习,自有道理。这是因为“训练”既强调了学生的“练”又强调教师的“训”,从而保证“练”得法有效,可以说“训练”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是教师作用与学生努力的完美契合。 可是事实表明只重视推行上述训练,语文教学仍未必能走出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的困境,语文教学效率仍然不高,其原因是教师不尽力,不用心,素质不高,而“训”不得力,“训”不得法,“训”不到点子上?还是“训”没有对准学生,不切合学生需要,使“训”与“练”脱节,不能有效指导“练”?这些情况都是有的,但并不是根本问题。根本问题是什么呢?这要看语文训练的现实情况。 语文训练的情况是怎样的呢?阅读训练,不外是让学生做语文阅读题。作文写作是一学期七八篇的量,或者就是训练学生审题,布局谋篇,如何给平淡的作文“点花”。“点花”就是通过用词、用典、用例等方式,给作文点缀装饰,让文章变得“华美”一些。口语交际训练就是通过一些练习题,描摹口语交际情景,让学生进行回答。这些训练基本上是一个形态,就是在纸上进行,在卷面上完成。在普通中学,这样的“训练”,目的是为了在升学考试中获得好成绩,考上一个理想的学校。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基本是中学化,职业特点并不凸显,“语文训练”基本是在纸面上进行;现在中职院校也强调对口高考,这种纸上谈兵式的训练,不仅没有纠正,还大有日益强化的趋势。 这种語文训练的不断加强使学生只会做语文练习题,只会应对语文考试。有的作家其文章内容被编为练习题了,自己却做不出来正确答案,或者做得不如学生,从反面证实了这一点。语文习题做的得心应手,如行云流水,语文水平却并不见得有多高。目前学生语文水平整体堪忧就是明证。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能力从根本上说是在现实生活、工作、学习中表现出的语文应用能力。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这种在现实中应用的能力。新课标使用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并界定:“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获得是在“积极的语文实践中”实现的,而语文能力和品质主要表现在语文实践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也都强调“实践”因素。可以说,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因素就是“实践性”。由此可见,当前人们认识到语文教学“实践性”的重要性,语文教学越来越切中语文本真。 学生在练习本上、训练册上、卷面上做语文习题是一种语文训练,也含有语文实践的成分。比如,基本的语文积累,像写字、识字等也是一种语文实践。一学期写七八篇作文,更是一种语文实践活动。因为写文章本身就是语文实践活动。当下的阅读训练题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着语文“实践性”的要求,许多训练题设计较好地揭示了阅读的规律和实质,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也能够反映学生阅读水平。 现在的问题是,语文实践性远远不止于纸面的训练题能反映出来的,或者说主要的、根本的不是在目前语文训练上。语文教学需要改变格局,拓展局面,将语文训练引到更加广阔的天地。比如,孙犁《荷花淀》中水生嫂等一群妇女想去看望丈夫时,一个女人这样说:“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俺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有训练题让学生体会上述话语中的言外之意。这样的训练题实践性很强,但是其与实际生活依然不同。从说话的角度来说,这句话背景是什么,说话者的语气神态如何,听者的情况怎样,同样的话,内涵的丰富与单一、说话的侧重点等都是不一样的,纸面的作业,不能呈现现实的复杂性、多变性。从听话的角度来说,学生做作业,一般都能按照作业制作者的意图,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解答,但实际交往却是另一回事。因为纸面是静态的,学生可以反复看材料,反复思考,而实际交往是即时的、一次性的。其他语文训练也是如此,比如写作训练,作文写作与文学创作是有一定距离的,并不完全是一回事。这要求语文练习题和考试试题的设计,尤其是升学考试试题的制作,要突出语文“实践性”的特征,将语文学习从课堂引向实践。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无论是教材编写,还是学生训练题设计、考试题制作,都越来越体现出语文“实践性”,课堂与“实践”对接越来越紧密。突出“实践性”,是语文课堂教学坚定不移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语文教学要改变在课堂上单一的教学模式,走出课堂,将课堂与生活对接,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大语文观认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不能只是关门上课,语文学习的天地无比广阔。真正的语文实践能力是在生活实际中得以培养的,并在生活实际中得以体现。这就是语文学科“实践性”的要义所在。比如,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体现在纸面回答问题上,而是体现在生活、工作、学习上所具备的实际阅读能力。如果阅读文件、公函等不得要领,看说明书一知半解,读文学作品,不懂得鉴赏,那么只会做阅读题,能在考试中拿高分,又有何用?如果在人与人交往中口讷语迟,说不到点子上,或者说话不适宜、不得当,甚至因一句话引起误会,导致冲突,那么即使在考试中成绩优异,又能说明什么问题。作文训练也是这样,写作文,最终是要学生具备在社会交往中能够从容应对写作要求的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要打破“纸上谈兵”的模式,构建在实践中培养语文能力,在实践中体现语文能力的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不否定传统课堂的核心地位,相反却特别强调课堂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语文课堂的这种地位首先在于语文课堂突出语文“实践性”的基地,其次在于可将语文课上成语文实践活动的指导课、引导课。就是说,在语文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语文社会实践活动。比如,阅读教学的拓展延伸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而要切实指导和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进行课外阅读。不仅读名作名著,还要阅读产品的商标、广告、书信、文件等。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句话,流行于街头巷尾的歌曲、俗语,这些都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大好机会。学生只有在这样的生活中,才能学到活的语文。 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十分注重语文实践活动,比如,中职语文教材专门设计了“语文实践活动”的板块,这个板块虽然在操作上还需要改进,但是设计这样的板块无疑是十分有价值的。其价值不仅在于这个板块本身就体现了语文学科“实践性”特征,更在于教师教学时可以以此为支点和触点,引导学生到现实中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在实际生活中学习语文。 有人说,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瓶颈是教师素质不高。其实,当下语文教师基本都是科班出身,学历上都达标。那么这个“素质”指什么呢?笔者认为指教师的实际语文能力。应该说,很多语文教师尽管学历达标,但实际语文能力却并不尽如人意。这是因为我们的语文教育一直存在不注重“实践性”的问题。教师阅读鉴赏水平不高,写作能力也不强,口语表达能力欠缺,或者只会“书生腔”,说话方式与社会格格不入。如果语文教师是这样的水平,那必然会在教学时习惯于照本宣科,习惯于纸上谈兵,或者只能照本宣科,只能纸上谈兵。就是说,要突出语文学科的“实践性”,语文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语文实践能力。语文教师能说会写,不仅教学生读说听写高屋建瓴,还能言传身教,给学生以深刻地影响,引导学生提高语文实际能力。 作者简介:刘学柱(1967—),男,安徽省舒城师范学校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语文教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