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新课标下的旧话题
范文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为育人这个大目标服务的,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这句话很好地阐释了教育与教学的关系,二者是相互渗透,无法割裂开来的。早在1999年程红兵老师就提出了语文人格教育这个概念,并把它界定为:语文人格教育是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语文知识传授、语文能力培养,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的活动。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有意识地把对学生的人格培养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实践,对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它是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的体现,是学生用词造句、谋篇布局能力和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的综合训练。在学生作文里,相当明显而集中地反映出他们的思想认识、生活经验、语文能力、知识基础等各方面的水平。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利用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可以以作文为媒介,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从而起到较好的效果。

    一、作文教学渗透人格教育并不过时

    在作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这似乎是一个老话题了,随着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在全国的展开,笔者认为重拾这个老话题并不过时。

    首先,这是由作文教学的特点决定的。

    作文与做人是紧密联系的,写出好文章需要作者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具备一定的思想深度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南宋大诗人陆游就告诫过:“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语文教师通过作文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这就为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提供了基础。

    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作文材料、进行作文讲评,把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渗透其中。

    其次,这是本轮课改精神的体现。

    新课标课程目标部分中“表达与交流”的第三条明确指出:“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是课标在情感态度和价值方面的积极导向,也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特点的体现。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能听凭学生用虚假的感情堆砌文章,但也不能为了追求真实,而无视作文中悲观沉沦、拜金主义、贪图享乐、个人至上的思想情绪任意流露。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作文不只是一种写作技巧,而是一种表情达意的手段。要做好文章,首先要在做人上狠下功夫——内心必定要充实,人生必定要有所追求。”

    我们希望通过作文教学,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为培养思想健康、人格完善的学生而努力。现在,我们常常能听到看到有些学生因为生活中的一些很小的困难而轻易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也有些学生因为与别人的一些很小的矛盾而走向极端。如果这些学生有较为完善的人格,我相信很多错误都是可以避免的。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能够为培养学生的完善人格起到积极的作用,语文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新课标课程目标部分中“表达与交流”的第四条明确指出:“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现时的情况是,在一切为了高考的指挥棒下,学生已经习惯了写应试作文,很多学生已经失去了独立思考的大脑,人云亦云成了他们的习惯。发别人已发之言,不要发别出心裁的错误言论,严重桎梏了学生的思维,因此一个作文题下来,所有的学生用不同的大脑,发表着同样的看法,这样的作文除了语言表达上略有不同之外,没有任何个性可言。

    写作是非常个人化的东西,它反映个人的兴趣、爱好、价值观、人生观,一篇优秀的作品必然是真实的、充满个人魅力的作品。能创作出具有个性的文章,正是学生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体现。我们的教育经历了失去思考能力的年代,那样的时代带给我们的是无限的灾难,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更加迫切地希望我们的教育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这应该是不让悲剧重演的最好办法。

    二、语文教师应积极挖掘人格教育的素材

    我们的课本、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进行人格教育的材料,如何使这些材料成为我们的作文素材,如何将人格教育的因素渗透到作文教学中,是我们应该好好思考的。

    首先,挖掘课本中人格教育的素材。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每一篇课文都可以利用来做人格教育的素材,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文为写作教学服务。

    以苏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为例,编者编写指导思想之一是:“突出语文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它的每个专题都具有独特的人文内涵,同时每个专题又有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具体要求,其中“写作实践”既是相关专题的自然生发,又自成相对完整的系列,因此苏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的“写作实践”部分已经把人格教育和课文紧密结合起来了。

    第二,挖掘生活中人格教育的素材。

    在学生日常的写作实践中,教师可有意识地挖掘生活中人格教育的素材。我们的身边每天都有新闻发生,对身边事、新鲜事发表自己的看法,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更能得到学生真实的想法。

    教材中的课文往往是编者经过精心挑选的文章,它们的一大特点是正面的材料较多,而生活中发生的很多事情,既有其温情的一面,也有其残酷的一面。我们既要从正面去引导学生,也应告诉他们生活的残酷,应该让他们具备面对残酷生活的心理准备、适应能力。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看似细小,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人格素养,语文教师应善于挖掘生活中的小事,引导学生通过作文展开讨论,以此来引导学生懂得什么是真善美,引导学生求真向善。例如每周例行的升旗仪式,为什么国歌声响起,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有的学生会自觉地向国旗方向行礼,而有的学生却毫无顾忌地在聊天;再如,在老师打电话告知要家访时,为什么有的学生会问:“老师要我来接你吗?”有的学生却不会。

    三、语文教师应具备完善的人格及敏锐的洞察力

    要想培养具有完善人格的学生,语文教师应具备完善的人格。

    试想一个缺乏独立思考精神的老师,怎么能培养出具有个性的学生。正如南师附中特级教师王栋生老师所说:“要想我们的学生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自己不能跪着教书。教学风格应当百花齐放,但是优秀的教师无一例外应当是思想者”,“要引领学生成为精神上的人,教师自己首先要成为真正精神上的人”。 的确如此,只有自身具备较为完善的人格,所言所行才能为学生接受,你的言行也会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的影响胜过一切说教。

    同时,我们的语文教师还应该有一双慧眼。当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文章中显现,我们应及时发现,及时肯定。在肯定与鼓励中,他会沿着你所指引的方向努力向前。

    奠定高中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学历,养成其人生规划能力,培养公民基本素养并形成健全人格,是此次高中课程改革的趋势。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一个作文教学就能完成的,但只要每一门学科的教师都有“全人教育”的观念,都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人格教具,那么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就不会是一句空话,希望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能为此努力。

    (陈雪茜江苏省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2: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