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中学语文创新教学探究
范文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才能在劳动中呈现光辉与人生的魅力。”实践证明: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只有构建新型课堂。下面谈谈笔者对中学语文创新教学的体会:

    一、教学观念更新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1]传统的教学局限于课本,把教师的权威绝对化。语文课上不难看到:学生对于一些主观题,总不敢言,怕出错,怕与老师答案不同;对于开放性题目更是无从下手。于是,老师的答案便独享“专利”了。久之,老师也习惯性地代劳了一切……这种现状的确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因而我们教师应先从观念上更新,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具备创新教学的理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论,树立师生民主平等的观念。教学目标应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移,重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

    二、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无疑是请老师“闭嘴”,放手让学生质疑释疑,这给我们的语文课堂注入了一股活水。课堂上我们坚持民主教学,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充满信任的氛围,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笔者经常鼓励学生多动脑、多质疑、多发现,大胆想象(甚至异想天开)、大胆发言,以活跃其思维。如:对主观题、开放题等的回答,只要他们言之成理、合乎逻辑,笔者都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不拘泥于一个答案,以激起他们的创新意识。如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笔者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茅屋为秋风所破,为何还要歌诗一首呢?”阅读。当他们阅读、感知诗意后,便纷纷发言了:有说表现杜甫乐观精神的,有说反映了杜甫把自己安危置之度外的,有说表现了杜甫关心百姓疾苦的,还有的说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等等,答案真是丰富多彩。这样的回答,这样的发散思维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三、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因而笔者认清自己在教学中应扮演的角色,“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2]笔者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兴趣,使他们热情高涨地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学习、巩固、拓展知识,不断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如在朗读方面,不少教师喜欢范读或放录音后,再让学生朗读,此做法固然能给学生些许感染、熏陶,但我们细思一下:在此之前,学生是否读过课文?是否扫清了字词障碍?对文章内容、感情了解多少?若没有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老师就范读了,学生便可省去了不少麻烦,但这样的“仿读”不能真正表达出感情。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朱高也曾认为:“凡读书……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读数遍,自然上口,永久不忘。”因而,笔者把“感情朗读”作为学生预习的一个重点,尤其是对文学作品。课堂上由个别同学朗读后,其他同学再作评价、补充。为了表达好感情,课前他们不得不认真预习;为了评价得当,课堂上他们必须专心地听。在自主参与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能力也得到锻炼提高。如教学契诃夫的《变色龙》时,基于本文主要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的特点,笔者要求学生先做好分角色朗读准备。为此,他们课前应了解小说的情节,把握一下作品中人物,这对文章内容已掌握了一大半。课堂上不同角色的朗读都相当出色,表现得入情入境。同学们情绪高涨,这时笔者便重点引导他们转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整个课堂气氛更为活跃。

    四、改进教学方法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曾说过:“注入式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大敌,至今却没有绝迹。”传统的教学方法未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新形势下,我们语文教师要用教科书教,而不能仅是教教科书的。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句名言:“在知识的大厦中,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自己学习。”[3]只有通过发现式、讨论式、启发式等方法,与学生交流协商,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灵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使他们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真正爱学、会学、学好语文。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本体。若还停留于诸如“作者、背景、段落大意、主题、特色”的课堂模式,学生所获的语文技能肯定甚微。因此笔者注重对学生的整体阅读训练。如概括文意,理清思路、线索,语言品味,体会作者感情,根据材料筛选信息等。课堂上笔者注意巧设问题,牵动学生思维,对有关的语文知识只作随机讲解,不再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取代学生感受,统一他们的理解与思维,以免抑制其个性,阻碍其发展与创造。笔者鼓励学生多角度看问题,激发他们质疑释疑。如《孔乙己》中,孔乙己的腿是被丁举人打断的,他却说是“跌断”的。笔者提问学生:“要如何理解‘跌断的含义?这反映了孔乙己怎样的性格?”学生思考后争相发言“这是借口,表现孔乙己死爱面子”“表现他麻木不仁”“不思反抗”……他们都充分“动”了起来,一时间,教室里真有点“乱”了。突然又有人说:“这应是双关语,暗示了孔乙己从科举阶梯上跌下来,好惨痛!”笔者马上满意地向他竖起了大姆指,教室里随即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最后笔者说:“你们都说得好,说明大家对作品的内容有了深入的了解。答案都很精彩,因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样的“乱”课堂比给予一个现成的答案要好得多。适度的“乱”可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让其真正参与到教学中,在热烈的氛围中创造性地学。

    对于一些篇幅较长的文章,笔者变“教法”为“学法”,把时空还给学生,让他们学会“长文短读”,更好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益。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笔者分三步引导学生阅读:第一步,从时、地、人、事等不同角度概括文章内容。学生快速阅读后基本能说出小说的情节。笔者接着问:“能否分别用一个字概括每部分内容?”多数学生思考后能说出“问、救、打、逃”几个字。下面又有学生说:“不能用‘逃字,应说‘走,才符合鲁达的性格。”这说得多好啊。第二步,找出自己喜欢的精彩文段,说说为什么喜欢。多数能提到“三激三拳”部分,也有少数人提到“打店小二”内容,并且能从优美词句、修辞、表现手法等方面作了一些分析。实际上已初步把握了人物形象。第三步,对文中人物作评价。经过由浅入深的自主探究,学生把握了情节、人物。然后笔者再让学生自己质疑,以达到对内容的整体把握。课后从学生反馈的信息看,效果较好。他们不但学到了知识,受到了熏陶,更学会了阅读方法,阅读能力提高较快,并能迁移到对课外文段的阅读上,答题时言简意赅,准确率较高。

    在语文教学的另一个“重头戏”——写作上,笔者注重突发情境设计,以激活学生的创作激情 ,让学生“无欲不举笔”。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所言:“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学生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如进入中考复习紧张阶段时,笔者以“……的我”为题要求他们写作。结果不少人以“烦恼的我”“初三的我”等为题写作,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在“一模”后班中有些学生得意洋洋,有些却意志消沉,笔者又以“当考试……时”为题让他们在写作的同时得到教育与鼓励,希望他们胜不骄,败不馁。这样,使学生轻易“攫取生活素材”,产生写作激情。经过不断训练,学生的作文水平快速提高。其中刘夏吉于第三届“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中获得“优秀奖”,方莹于第九届中获得“三等奖”,笔者也分别荣获作文指导“优秀奖”和“三等奖”称号。

    “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强调课堂互动,关注课堂中愉快和谐的群体生活和生动活泼的课堂文化”的新型课堂使学生语文素养、能力得以全面提高,教学效果显著[4]。

    在课改的大潮里,我们语文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由游弋,应该“一切为了学生”而奋斗。

    参考文献:

    [1][清]吴调侯,吴楚材.古文观止[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中学语文教学参考[J].2002,(4).

    [4]杨明全.新课程下的课堂观[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黄少波 广东省普宁二中实验学校51530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