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模式初探 |
范文 | 季治国+周玲 国家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中指出:“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培养人、发展人是教育存在的全部意义。那么课堂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只有践行了培养人、发展人的教育理念才能被称为是成功的课堂教学。《新课程标准》为课堂制定了具体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有效地实现三维目标呢? 笔者认为,自主学习、交流展示、探究生成、检测巩固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三维目标的实现中作用尤为突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四步”课堂教学模式,让语文的学科特点在课堂上得以凸显,使得高中语文课堂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不再是一句口号,它是实现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一条便捷之路。那么,“四步”课堂教学模式是如何实现三维目标的呢? 课堂第一步,自主学习。有效培养学生积累整合语文知识,丰富语言积累的能力,以及发现的能力。 这一阶段的学习,是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认真预习,自主分析,完成积累,解决问题。此时学生既要动手,又要动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主学习的两个目标:1.对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的积累,即字词句的积累。2.对构成文本的人、事、理的积累。如《渔父》的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为1关于《楚辞》、关于屈原其人其事,2.关于注释、古今异义词、关于被动句。学生在找出文章中的三个被动句(屈原既放、是以见放、圣人不凝滞于物)后,在前面包括《报任安书》在内的篇目的学习基础上归纳如何辨析并准确翻译被动句。由此可以看出:积累绝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领悟和智慧的整合。如,相似字形的辨析与归纳、形近成语的理解和运用。同为写景,写荷花,月色轻雾中,呈现出的朦胧淡雅之美如何描绘;写雨,雨的凄冷如何通过听觉来传递。同为写人,对人物的观照怎样站在历史和现实双重角度等等,这些都需要学生作大量的积累整合工作,使文本成为“我”的,方可为“我”所用,为下一步的交流提供素材和范本。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学生只有在占有了大量的语言材料之后,娴熟地语言运用才能成为一种可能。 自主学习环节较为集中地体了现语文的工具性特点,语文的积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包括阅读能力等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都在这一环节得到落实,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课堂第二步,交流展示。通过交往式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学生与文本交流碰撞之后,“我”作为阅读的主体,欣赏和品鉴的主体,对文本的独特感受、思考和领悟形成了“我”眼中的文本,但“我”追寻到的“美”是否科学呢?是否全面呢?是否深刻呢?这就要与他人的观点进行交流,在碰撞中为我们的阅读欣赏打开一个更为广阔、更为深邃的空间,为下一步领悟“美”提供依据。“四步八阶”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交流展示环节就是为学生搭建舞台展示自学成果。仍以《渔父》的学习为例,学生对文本之美作了如下展示:人物形象的外在之美,人物的精神之美,语言的修辞之美,语言的音韵之美,作品的意境之美,作品的思想之美,展示的方式可以用语言表达,也可以板演展示。这种展示已不再囿于文本,语言是否简明连贯得体、是否准确鲜明生动,字迹是否规范、工整,是否有自己的个性特色等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也会一并展示。这是一个崭露才华的环节,更是一个暴露问题的环节,而每节课、每天,如此周而复始且又循序渐进地打磨,学生“说”的能力一定会在打磨中提升,而性情的陶冶、道德修养的提升也已经于不知不觉中进行。 第三步,探究生成。借助于应答性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能力。 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由于受各自的生活、思维、文化素养等多方面的影响,必然对文本有不同层次、不同倾向甚至完全相反的解读。对于课堂上的冲突,“四步八阶”课堂教学模式对冲突不是消灭,而是化解。对于简单的冲突,如《渔父》中对屈原和渔父的人生观的解读与评价,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在各个同学依据文本对各种观点的质疑和解释中,学生相互点评生成,不断修正。在不断的修正中,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综合评价能力,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对于深层的冲突,学生无法解决,这时老师应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作适当的点拨,化解交流的僵局。《渔父》中关于生死观的正确理解,并能由事即理,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去评判、去取舍,并最终形成自律意识。 探究生成环节的大背景是学生的合作,合作解决关于文本的一些重要问题,产生的基础是对立,是对文本的不同解读,而学生之间通过质疑,进行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在相互的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为今后学生以更宽容、更开放的心态立足于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步,检测巩固。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拓展创新的能力。 课堂要培养能力,就需要检测结果,这一环节是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全面了解。“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这不仅检测了学生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为学生以新的视角去反观自我、反观社会、反观人生,加深认识提供了契机。 走好这“四步”,在课堂上水到渠成地完成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培养,不仅让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逐步提升,而且为学生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自我发展提供了保证,真正实现了“教育服务于人生全程”的崇高理想。 (该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三维目标”相统一高中学科教学过程优化研究》研究成果) (季治国 周玲 江苏省阜宁县东沟中学 22442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