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劝学》教学设计
范文

    徐婷

    

    

    

    一、教材分析

    《劝学》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文言议论性散文。该文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最后代表人物荀况及其门人言论著作《荀子》的开篇之作。在人教版教材中,主要选取《劝学》中的四个段落来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并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

    《劝学》作为一篇古代议论文,围绕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第一自然段),运用设喻的方法,论证了三个分论点(第二、三、四自然段):(1)学习的意义,即为什么学习;(2)学习的作用,即学习的重要性;(3)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即如何学习。

    《劝学》作为一篇古代散文,共291个字。该文蕴含深邃的哲理,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全文句式整齐,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句法严密,善用比喻。文章整散结合,节奏和谐,容易记诵。

    二、编者意图

    该文选自人教版必修3的第三单元,主要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该单元收录《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等四篇课文。单元提示指出:阅读这些充满智慧的篇章,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并琢磨文章理论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力量。通过学习《劝学》一文,了解荀子的议论性散文的特色及其蕴藏的思想,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有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三、练习分析

    《劝学》的“研讨与练习”部分,设计了四道练习题。通过对练习题的分析,教师既可将其作为教学前的参考,又能在教学后检测学生在学习后所达到的学习效果,从而确立基本的教学目标:

    1.明确本文的论点及论证过程,并能背诵全文。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明白比喻句之间的联系。

    3.掌握文中的通假字、生僻字。

    4.对荀子观点的补充与发展。

    四、学情分析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文言文,但只停留在简单的文言学习层面。进入高中阶段,对学生文言句式的掌握及用法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在学习《劝学》时,学生在必修1和必修2中,已经学习过相关的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并理解个别重点词句的含义。对于一些文章中出现的新词,仍比较陌生,需要积累。尤其是部分虚词、文言句式等的用法,掌握的不够到位。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过《邹忌讽齐王纳谏》,接触过我国古代的说理特色:通过找两个事物的共同点,例举生活中的场面,从而得出相关道理,即类比说理。

    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

    (一)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

    1.积累12个文言常用实词:劝、学、青、中、疾、致(注意第四段的“至”与第三段的“致”的区别)、假、绝、兴、功、强、用。

    2.积累3个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

    3.古今异义词:博学、金、跪、爪牙、寄托、以为、假、可以。

    4.词类活用:水、日、上、下。

    5.文言句式。

    (二)抓住本文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思路,并能背诵全文。

    (三)掌握设喻的方法,能借鉴《劝学》的论证手法,用文言仿写一段文字。如“学贵于勤”、“学贵有疑”等。

    (四)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一个普通人,通过学习,以求达到君子的标准,最后走向圣人的高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突破方法

    第一课时 1.把握文中的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

    2.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思路,梳理脉络。

    3.了解设喻的方法,通过第二段的学习,能自己分析第三、四段。 1.理清文章的思路,梳理脉络。

    2.学生会使用设喻,自己分析第三、四段。 1.通过师生之间的文白互译,不露痕迹地完成了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教学。

    2.通过寻找文章的中心论点,通过文章的脉络分析,掌握设喻论证的方法。

    第二课时 1.背诵全文。

    2.了解荀子及该文的思想核心:“普通人——君子——圣人”的蜕变:学习。

    3.借鉴《劝学》的论证手法,仿写一段文言。 1.能背诵全文并了解该文的思想核心。

    2.借鉴《劝学》的论证手法,仿写一段文言。

    1.通过变换阅读形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达到背诵全文的目的。

    2.通过荀子背景资料的引入,得出“普通人——君子——圣人”的蜕变过程。

    3.在学生理解文章的基础上,顺利背出原文,结合提供的范本,达到仿写的训练目的。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话题导入

    我们正处于人生中最美好的求学阶段,对于求学的大家而言,“学习”是我们现在最关心的话题。聪明的你也许思考过:我们为什么学习,其意义何在?我们又应该怎样学习?关于这些问题,早在几千年前,就有许多人提出了他们自己的看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劝学》,就是荀子对“学习”的一些看法,让我们翻开课本,一起走进《劝学》。(板书:劝学、荀子)

    (二)检查预习

    1.解读标题:“劝、学、劝学”的意思。

    2.文白互译

    (1)教师翻译一句,学生根据教师的翻译,读出对应的原文。

    备注:通过学生读的原文,检查学生对生僻字、通假字的读音是否正确,进行改正。并让学生对生僻字、词,通假字做上记号。

    (2)教师读原文,学生根据教师所读原文,翻译出对应的句子。个别重点字、词,教师会重复读,让学生重复翻译。

    备注:通过学生的翻译,特别注重个别字(劝、学、假、水等)、词(可以、爪牙、寄托等)的翻译。检查学生对文中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的翻译,检测学生的课前预习及理解水平,从而根据学情来确定具体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教学内容。

    (三)精读课文

    1.设境阅读

    (1)请您模仿荀子,以长辈的身份劝勉小辈们学习的深情口吻,读给大家听。

    (2)当您自己作为长辈时,为了劝勉小辈们努力学习,苦口婆心地读给小辈们听。

    (3)面对身边的朋友虚度光阴却不明白学习的意义,您不禁想读读这篇文章给他们听。

    (4)当某一天,您在学习中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时,您心情愉悦,情不自禁地读给自己听。

    (5)历史穿越千年,怀着对荀子的尊敬之情,读着这位伟人的大作,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2.梳理结构

    (1)找出本文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明确“君子”提出的观点,引出荀子将人分为:普通人、君子、圣人三个层次。

    (2)搭支架:找出第二段中的比喻句(5个),并分析其含义和内在联系。

    (3)了解论证方法:设喻

    设喻也叫比喻论证,是议论中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其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如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同样也有深入浅出的效果。设喻的方式多样,有正面设喻、反面设喻、反复设喻。

    (4)撤支架:①根据第二段的分析方法,即找比喻句,分析内在的联系、得出分论点,并由“物”引申到“人”。通过填写下列表格,分析第三段中的比喻句及内在联系:

    比喻句 内在联系 分论点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弥补不足

    ②通过第二、三段的学习,请你尝试以相同的方法,自画表格,并分析第四段的比喻句及内在联系。

    (5)归纳本文的设喻特点: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或现象作为喻体,设喻方式多样(类比、对比、正面、反面),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6)总结:请同学们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通过填写空格中的内容,同时在文中寻找相应的例证。

    荀子之所以劝学,是因为事与人都可以向积极方面转化,故得出论点:学不可以已。方法无他,唯善假于物也,但是需要不断积累、持之以恒和专心不躁。

    附:第一课时板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劝学》这篇课文:

    1.找到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围绕总论点,提出三个分论点: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2.掌握了设喻的论证方法。

    3.抽查上节课学过的文言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

    (二)背诵全文

    1.齐读全文

    ①全班齐读

    ②女生齐读

    ③男生齐读

    2.背诵第一段:即中心论点

    3.背诵第二段:变化文本内容的排列、组合、删减,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一遍读:横排,有标点(目标:读得字正腔圆)

    二遍读:横排,无标点(目标:要求学生断句)

    三遍读:竖排,有标点(目标:读的通顺甚至流利)

    四遍读:竖排,无标点(目标:读的有节奏感)

    五遍读:每个比喻句中隐去一句。(目标:学生能读出省略部分)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 ;冰,水为之,而 。木直中绳, ,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 。

    六遍读:每个比喻句中隐去两句。(目标:学生能读出省略部分)

    例如:青, ,而 ;冰, ,而 。木 , ,其曲中规。虽有槁暴, ,

    。故木 , ,君子 ,则 。

    七遍读:只留一头一尾。(目标:学生能读出省略部分)

    例如:青, , ; , , 。 , ,其曲中规。 , , 。故木 , , ,则知明而行无过已。

    八遍读:空白页(目标:学生能背出该段)

    4.背诵第三、四段:使用第二段的背诵方法。为避免乏味,可改变学生读的方式。如:在读的过程中,采用男女对赛、小组比赛、前后排比赛、个人PK赛等形式。

    5.背诵全文。

    (三)知人论思想

    1.介绍荀子

    中文名 荀况(字“卿”) 职业 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别名 荀子、荀卿、孙卿 信仰 儒学

    出生地 赵国猗氏(今山西运城临猗县,一说河北邯郸人) 主要成就 儒家代表人物,辞赋之祖

    民族 华夏族(汉族) 代表作品 《荀子》

    国籍 战国时期赵国 地位 后圣

    出生日期 公元前313年 著名弟子 李斯、韩非

    逝世日期 公元前238年

    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法”,重视社会上人们的行为规范,提倡“所积而致的成圣之道”。

    荀子认为在天生的情性方面,圣人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圣人与普通人一样,也只有经过后天的努力,才能够成就自己。“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

    圣人与一般人,君子与小人,在先天本性上的差别被取消了。但是荀子立论的意图并不在于从根本上废弃这种差别,反而要从后天努力的角度凸现这种差别。凸现后天努力修为造就君子、圣人,是在强调精神气质、文化教养上的贵族性。荀子讲成圣,又希望借圣人的教化,使得社会大众得以转变性情,以至于善。

    备注:在学生已经背诵完整篇文章的基础上,回到第一段思考:谁提出的“学不可以已”。引出荀子,介绍荀子的个人资料(紧扣核心“普通人——君子——圣人”的过程,来选择荀子的个人资料),并指出其将人分为“普通人、君子、圣人”三种类型。

    2.找出每段中所隐藏的关于“君子”的特点

    (1)第一段: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2)第二段: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则行无过已。

    (3)第三段: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第四段: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总结:①找出显线:君子提出观点(第一段)——君子自身的做法(第二、三段)——具备圣心(第四段,走向圣人的标准)

    学习 学习

    ②寻找隐线:普通人————君子————圣人

    (四)我来当君子(仿写文言)

    借鉴《劝学》的论证手法,语言特色和句式特点,就学习方面的感悟,自选一个切入点,以“君子曰”为开头,用文言仿写一段文字。

    要求:“君子”们可根据自身要求,仿写一段或者几段。可参看如下范文。

    君子曰:学贵有疑

    首尝蟹者,虽不知其果,然获其鲜美;先辟路者,虽不知其险,然得其便也。故敢于质疑者,必受益无穷。疑,则可温故而知新,则可发问而明智,则可得解其惑——故成大事者,必有质疑之精神也。

    附:第二课时板书设计

    四、教学设计特色

    (一)文白互译:突破传统的文言基础教学方法,通过师生间互读原文和翻译原文,解决该文言中存在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文言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问题。

    (二)设境阅读:通过创造阅读情境,改变阅读环境,让学生熟读课文。

    (三)支架教学:通过教师搭建第二段的教学支架,让学生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逐步撤出支架后,学生能自己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最终通过仿写文言使学生达到运用的目的。

    (四)反复熟读:利用课堂时间,通过变换文本阅读形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最终让学生能在课堂中背出全文。

    五、教学反思

    (一)本设计的主要意图是通过分析教材,结合编者意图及课后练习设置,配合学生的学情,设立具体的教学目标。因此,文章的整体设计比较朴实,目标单一,主要针对具体目标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以求在课堂中能落实设立的教学目标。

    (二)两节课的教学,教学媒体比较单一,只有多媒体和黑板,缺乏其他教学媒体的配合。

    (徐 婷 赣南师范学院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 34100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9:4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