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成人之美”的悲哀与“哀而不伤”的坚守
范文

    曹艳艳

    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教材内容】

    《边城》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专题四的一篇选读(自读)课文。该专题以“慢慢走,欣赏啊”为主题,倡导以“活动体验”为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材料,开展语文活动。《边城》作为“永远新的旧故事”的小说模块选文,被要求引导学生“体验中国传统小说的艺术境界,感受小说的情节美和环境美。”编者希望学生在进行这个专题的学习时能够概括提炼鉴赏方法,在鉴赏活动中通过自主阅读、互相交流进行个性解读、多元解读,从来提升审美体验。

    《边城》作为“京派”小说家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作品,讲述了地处三省边界的边城茶峒所发生的纯净的爱情纠葛、凄美的爱情悲剧,展现了一幅古朴又绚丽的湘西风俗卷。《边城》既是一部带着悲痛情绪的怀旧作品,又是背后隐伏很深悲剧感的温暖作品。

    课文主要选取《边城》第三至第六章。第三章叙述了第三个端午节,边城人们紧锣密鼓筹备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第四章追述了两年前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初遇傩送,并在内心激发强烈而含蓄的爱情伏笔,第五章补叙翠翠巧遇天保,但翠翠心有所系,隐隐透露出某种结局的悲剧意味,第六章在叙事上又回归现在,迎亲队伍撩拨翠翠情思。

    这四章小说在时间上回环往复衔接天衣无缝,然而由于篇幅较长,因此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可以“长文短教”,抓住一个点对小说文本进行解读。

    【学生基础】

    这篇课文作为一篇节选小说,篇幅长、叙事散文化,主题内涵丰富,对于高一学生而言,如果不能够静下心仔细阅读体会,容易错过文章的优美与深邃,而教师如何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是后续文本探究的关键所在。

    基于高一学生年龄发展的阶段特点,如果能够从人物形象分析入手,结合主人公与阅读者身处相似年龄阶段的这一共同点,在拉近主人公与阅读者的心理差距后,再带领学生探讨,美好人物的“悲哀”以及从中引发的悲剧感,让学生从自身年龄出发体味这种“悲剧感”,以及作者有意而为的“哀而不伤”的理想化诗意描写,就能使我们对《边城》小说的分析事半功倍。

    【教学设计的重点及基本思路】

    《边城》的教学重点主要放在对小说“人物美”的分析上,根据李健吾先生对《边城》的分析,他提出:“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而鲁迅曾说过,“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撕碎给别人看。”

    教师可以从这两点出发,先带领学生分析、感受小说主人公洋溢的美好的品性,做所谓“人物美”的教学环节设计,再适当提高教学层次,在人物形象分析的基础之上设置“悲剧感”教学目标,分析当美好人物被置于“悲哀”境地之后,作品所呈现的“悲哀”的艺术力量和感染力。最后简单补充,面对悲剧,小说主人公最后仍旧选择了等待与希望——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这种“哀而不伤”的艺术处理手法成为京派小说《边城》的一大亮点。

    在具体教学设计上,笔者将结合学生喜看故事的学情,着重通过对翠翠、傩送“端午初遇”的情节做分析,再进行文本细读,先鉴赏傩送、翠翠两位小说人物的美好品质,再略讲悲剧艺术,主要激发学生课后对《边城》的阅读兴趣。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浏览阅读小说文本,对小说主要情节有大概了解。

    2.通过细读第四章翠翠、傩送“端午初遇”的情节、略读其他章节对翠翠、傩送及爷爷等小说主人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美好品质,进行品味。

    3.感受当美好人物置身于“悲哀”境地时所产生的“悲剧”力量,以及某种“哀而不伤”的坚守。

    【教学内容】

    1.大概了解沈从文作为“京派”代表作家的一些文学主张以及他在《边城》的践行;

    2.大概了解《边城》主要故事情节,大致把握课文节选部分的主要情节;

    3.对小说人物的“成人之美”进行分析把握;

    4.在“成人之美”基础之上分析悲剧与“哀而不伤”;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品读细节及语言,感受人物的“成人之美”。

    2.难点:理解“成人之美”的悲哀与“哀而不伤”的坚守。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答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

    阅读节选课文,完成如下填空,并陈述理由:

    这是一个关于(???? )的小说。

    二、教学导入

    1.检查预习

    这是一个关于(??? )的小说。

    设计意图:小说主题本就不是唯一,《边城》作为一篇“长文”,可以从“风俗美”、“环境美”、“人物美”等方面进行探讨,预设学生答出“爱情”、“等待”、“孤独”、“民俗”、“少女”、“成长”等答案,主要的答案还将集中于“爱情”,此时可以大致引入《边城》的故事简介,再引导学生细读第四章,翠翠与傩送的“端午初遇”。

    激趣:翠翠与傩送第一次的相遇不同于寻常“娇羞”少女与“英俊”男子一见钟情的“和美”,翠翠甚至因心中焦急,还骂了傩送一句“你个悖时砍脑壳的”,但是这次初遇却使翠翠念念不忘:翠翠同她的祖父,也看过这样的热闹,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请同学找出翠翠与傩送相遇时的对话、神态、行动描写,思考背后所表现出的人物性格。

    三、体味“初遇”与“成人之美”

    (一)请学生找出两人初遇的对话描写,分角色朗读,拉近与故事人物的距离,思考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所表现出的性格特征。

    ……那人才注意到翠翠。码头上已无别的人,那人问:

    “是谁人?”

    “我是翠翠。”

    “翠翠又是谁?”

    “是碧溪岨撑渡船的孙女。”

    “这里又没有人过渡,你在这儿做什么?”

    “我等我爷爷。我等他来好回家去。”

    “等他来他可不会来。你爷爷一定到城里军营里喝了酒,醉倒后被人抬回去了!”

    “他不会,他答应来找我,就一定会来的。”

    “这里等也不成,到我家里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好?”

    ……翠翠轻轻地说:“你个悖时砍脑壳的!”

    那男的却听得出来…,便带笑说:“怎么,你那么小小的还会骂人!你不愿意上去,要待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你,可不要叫喊救命!”

    “鱼咬了我,也不管你的事。”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那人才注意到翠翠”、“我是翠翠”的“才”和“是”的用法有何特别,“是”能不能改成“叫”。(参考答案:或许此时的翠翠美丽却“不甚起眼”,但她本人对自我具有某种“认同”,而这种自我意识或许暗示了她今后面对爱情时的一种态度。)

    2.“轻轻的说”与“便带着笑说”能够表现出人物怎样的神态和心理?

    3.结合上下文的人物描写,对比傩送面对水手调笑“你这时捉鸭子,将来捉女人,一定有同样的本领”时“水上那一个不再说什么”的稳重,和在面对翠翠时,“这里又没有人过渡,你在这儿做什么?”的逗弄和“等爷爷来找你好不好”的耐心,以及“男的以为…放肆的笑着,不见了”的“放肆”;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参考答案:开朗自信沉稳)

    4.傩送被翠翠“骂走”之后,派人送翠翠回家,分析这一举动背后的性格特点。(参考答案:负责任)

    设计意图:主要通过这一章让学生细读文本,学会从文本中概括归纳出人物性格,体味人物纯良品性,为后文的“成人之美”做概括铺垫。

    (二)总结人物性格:

    “端午初遇”主要体现出翠翠作为情窦初开的少女的某种娇羞和活泼的情态,表现出傩送既沉稳又爽朗的一面,并且富有责任心。

    1.引导学生分析本章最后一段话,翠翠生气爷爷留自己一个人,“翠翠站在船头还是不做声。翠翠对祖父那一点儿埋怨,等到把船拉过了溪,一到了家中,看明白了醉倒的另一个老人后,就完事了。”提问学生,“那一点儿埋怨”、“看明白…就完事了”这一段描写可以看出翠翠怎样的性格特点。(参考答案:懂事)

    总结:无论是责任感还是懂事,最后的落脚点都在于把他人放在考虑之前,引入概念“成人之美”,板书。

    2.提问,爷爷为什么会留下翠翠一个人看龙船?为什么在龙舟这天爷爷不直接不摆渡?为什么找了人替之后,还要自己再返回?

    引出爷爷的尽责,以及为他人考量“溪边的那个朋友,也应当来看看年轻人的热闹,回去一趟,换换地位还来得及。”“人既醉倒后,祖父为了责任又不便与渡船离开,留城中河边的翠翠,便不能不着急了。”“祖父静静的拉船过对岸家边时,要翠翠先上岸去,自己却守在船边,因为过节,明白一定有乡下人来城里看龙船,还得乘黑赶回家去。”

    概括出爷爷的“成人之美”,其实原文中很多处的描写都体现出小说主人公的“成人之美”,而这成人之美或是沈从文有意为之——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四、体味“成人之美”的悲哀

    (一)沈从文的牧歌小说的“哀愁”

    沈从文曾说,“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边城》作为一个至纯至美的文本,可是里面的隐隐不安却时有流露,当爷爷留下翠翠一人的时候,翠翠看着落日,“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翠翠望着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假若爷爷死了?”;当听闻河边水手说混话,翠翠心里跑出的第一个想法是“爷爷死了呢”,且这个想法“便占据到心里有一会儿”。

    所以说,《边城》一直被某种“不安”所笼罩。而这里的不安似乎更多的指向翠翠最后命运的“悲剧”。

    (二)《边城》故事情节的某种“悲剧”

    1.请学生阅读《边城》小说情节简介,概述出各位小说主人公“成人之美”而导致的“悲哀”。(参考答案:相依为命的爷爷为翠翠操心,而最后却死于雨夜;两兄弟互相为了“成全对方”,一个离家出意外,另一个面临“情义两难”的局面也离开翠翠,因而最终导致翠翠爱情的悲剧…)

    总结:一切都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难免产生悲剧。

    作者的人物虽说全部良善,本身却含有悲剧的成分。惟其良善,我们才更易于感到悲哀的分量。这种悲哀,不仅仅由于情节的演进,而是自然带在人物气质里的。——李健吾

    2.引入鲁迅关于悲剧的定义:“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毁灭给别人看。”

    请学生结合文本情节、小说人物个性说说怎么理解这句话。

    总结:《边城》里面都是“至真至纯”的人,但最后所导致的“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摧毁给我们看,这种“悲哀”在我们内心所引起的共鸣比普通故事更加深刻。

    五、品鉴“悲哀”的“哀而不伤”

    请学生读《边城》最后一段“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思考如果调换语序,“这个人也许明天就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了”有何不同。(学生讨论)

    总结:“也许明天就回来”侧重于“希望”和“等待”,寄寓了某种“哀而不伤”,这种“不抛弃不放弃”的坚韧温柔更具艺术的感染力,更体现出人性的健全。

    结课及作业布置

    1.提问同学,之前有没有学过类似“成人之美”而导致的某种“笑中带泪”的“悲哀”艺术效果的文学作品。(参考答案:欧·亨利《麦琪的礼物》《最后的长春藤叶》;余华《兄弟》等)

    总结:“成人之美”可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故事架构。

    2.作为沈从文的代表名作,《边城》深邃优美,清新而温厚,请同学课后找出原著来读一读,思考其中的“成人之美”与“悲哀”。

    【板书设计】

    边? 城

     沈从文

    傩送

    翠翠??? 成人之美— —悲哀— —希望(哀而不伤)

    爷爷

    【教学设计特色】

    重点突出。本教学设计以“成人之美”为重点,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将“人物美”落脚于“成人之美”的“良善”,再在“成人之美”的基础之上为下文的“悲哀”和“哀而不伤”做铺垫。

    层次分明。每一步的教学设计,从“成人之美”到“悲哀”,再到“哀而不伤”有目标有分层,上课逻辑也能较好的进行把握。

    紧扣文本。全部上课内容均通过文本细读有理有据进行分析。

    课外拓展。不局限于文本,引用著名文评家李健吾的经典解读为教案设计做基点。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