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析学生语文创造性思维培养
范文

    在新时期的教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引起教师的关注。可是如何把它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尤其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思考。

    教学实际中,不少教育工作者认为“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让学生的思维放任自由,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这种看法是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简单化、狭隘化理解。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需要教师的激励、引导,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用自己的见解和正确的方法,引领学生思考,点燃他们创造思维的火花,并要用自己的人生体验为他们指明方向,照亮学生创造思维的航行。

    当然,教师仅仅利用教材和课堂中的有关因素,来调动学生的思维主动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还不够。作为教师,更重要的是要在“点燃火花”的基础上做好“引导”工作,照亮学生创造思维的航行,充分发挥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

    一、指明思维目的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牢记“内容决定形式”的要求。无论什么方式的思维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性。没有目的的思维是没有价值的,只有当思维具有明确的目标并沿着明确的方向运行时,才有价值。所以教师在语文课堂中不仅要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更要为学生的思维把好方向,为其创造性思维的展开指出明确的目标,尤其是当学生的思维在进行无目标“漫游”,超出课堂之外时,教师要及时进行调控,而不是一味地加油鼓励。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语文课堂的目标之一。在强调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今天,不少老师对如何把握好学生的思维方向做得不够,造成的后果令人担心。比如,有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诗歌中的联想和想象”。任课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便进行了一项思维训练,要求同学们用一个比喻来说明青年需要知识的道理。学生的思维确实是活跃的,但不少同学的思维是漫无目的的,一部分同学的答案是:天空需要白云/火车需要轨道/机器需要发动机/自行车需要链条/电脑需要软件等等。应该说这些同学的思维展开过程中,目的是比较模糊的,他们不清楚这个思维过程的价值在什么地方,而只是为了思维而思维。这时候,教师就要及时进行引导。教师的引导就是要让学生明确他们思维走向的偏差,并采用强化思维目的等有效手段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既定的目标。

    在一次“提高语文素养”的教学观摩活动中,一位女教师在讲《金岳霖先生》一课时设计了一个“辩一辩”环节,让学生讨论“金岳霖与林徽因女士”的情感问题,并探讨对这种情感世界的认识。这一设计引起了听课教师的诸多争议,笔者认为这是思维目的出现了错误,没能把握好《金岳霖先生》教学目标和方向,“对两人情感的认识”只能作为这一节课的课后资料补充,而不是课堂目标。

    二、理清思维过程

    在语文教学实际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特别是理科班学生的思维过程不当,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思维过程不清楚,二是思维过程不正确,三是思维过程不合逻辑。思维是一个线性的过程,也许有时候这条“线”似乎是时断时续,但实质上它是连续不断的,总包含一定的前因后果,具有鲜明的层次,并要合乎逻辑规律。

    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敢于对前人的说法提出不同的观点,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其思维的过程常常突破一般的思维模式,但这不等于说思维可以处于无序的混乱状况;尽管它在思维的角度上可以不同一般,在思维的过程上可以有一些跳跃,但每一个思维环节之间又必须有它的必然性和逻辑性,尤其是结论和过程应该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有时候答案正确,并不代表思维过程正确。语文课中这样的情况也是很多的。比如,在学习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时,有的同学对小说的主题提出质疑,认为主题是“一件小事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应该说这是富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表现,可是让他陈述理由,他却只是说,这是某位专家的某篇文章中的观点,却不能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进行分析;也有的同学只是说,作者在那样的时代根本不可能有鲜明的阶级意识,编教材的人是牵强附会。所有这些回答,对问题的分析,对自己观点的论证,思维过程都不够正确,逻辑上都有明显的漏洞,因果关系更不能成立:专家的观点就都对吗?编教材的不就是专家吗?对作品的理解就只是限于作者的创作原意吗?别人的意见和自己的不同就是牵强附会吗?“因为专家这么说,所以就是正确的”的思维模式和创造性思维是风牛马不相及的。相反,这正好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这时候,教师就要及时地指出他们思维过程中的问题,分析有关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帮他们理清思维过程,把他们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来。必要时还要介绍逻辑思维的一些基本常识和一些基本规律,用理论指导他们的思维实践。

    三、规范思维道德

    德国教育家芬格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最大特点和最高价值就在于不受传统思维和习惯思维模式的束缚,敢于想人之所未想,从而开拓广阔的思维空间,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突破是相对的,失去一切道德规范,甚至丢弃最起码的是非准则,必然会陷入荒谬。这既是思维的方法问题,也是思维品质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不同的中学语文教材都会选择鲁迅的作品,而中学生本身对鲁迅作品的认识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学生在讨论鲁迅小说《祝福》中到底谁害死了祥林嫂这个问题时,竟然认为是祥林嫂自己愚昧无知因而害死了自己。这样的观点不能说不新,但无论从对作品理解还是思想方法的角度看都是无法站得住脚的。这除了思维方法本身的问题以外,实际上是一种是非标准的迷失。在此时,语文教师应结合鲁迅作品的时代背景来分析《祝福》,告诉学生压在祥林嫂身上的无形的封建道德伦理。导致这些问题的产生或许有很多原因,但思维无原则地求新求异形成了一种思维的下意识逆反是很重要的原因。教师要从思维方法,思维的基本准则的角度进行引导,让学生懂得即使是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有一些基本的道德准则也是不可违背的。

    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但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在于它的人文性,语文教师应该要不断地用自己的教育教学、人文关怀把学生引向道德的人生、文学的殿堂,为他们照亮奋斗人生的旅途和创造思维的航程。

    (侯树军 扬州大学文学院 22500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5:5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