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教出语文味
范文

    王勇飞

    一、课前探讨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是一个较为特别的文言单元,说它特别,是因为五篇课文中人物传记就占了三篇。人物传记严格来讲属于历史学的范畴,实际上语文老师们也多半以历史故事的形式展开授课——这就脱离了语文的轨道。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特别是公开课,教学方法花样翻新,乱花迷人眼,且有愈演愈烈之趋势;与此同时,教学内容的把握却很成问题:把选入语文教材的人物传记,以历史故事的形式进行授课,就是不能把握教学内容的一个明证。

    为什么这样说?下面以《强项令》的教学设计为例展开论述。《强项令》选自《后汉书》,《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是著名的历史学著作;而“董宣传”(董宣是课文《强项令》的传主)是其中的著名篇章。既然如此,怎么就不能以历史故事的形式进行授课呢?拙见以为不能。因为在《后汉书》里它是历史作品,编入语文教科书后就变成了语文材料;既然是语文材料,就当以语文的方式展开教学,教出语文味来。

    语文课就要教属于语文的内容。“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正如“吃什么”比“怎么吃”要重要。

    二、教学设计片段

    片段一。设置主问题:默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怎样展开故事的?

    教师设置参考答案:文章先交代故事的开端:湖阳公主的家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接下来是故事的发展:董宣等候时机,“格杀”家奴;紧接着写故事的高潮:湖阳公主告御状,董宣痛陈杀奴理由:“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最后叙述故事的结局:光武帝明白个中理由,重赏董宣。

    片段二。文中出现了四个人物:董宣、皇帝、湖阳公主及其家奴。这四人分别有什么样的性格?请你通读全文后,认真揣摩他们四人的性格特点,还原文中三处省略了的对话。

    提示:三处省略了的对话依次是公主与家奴、公主与董宣、公主与皇帝之间的对话。

    首先是公主与家奴的对话。对话之前需作一些铺垫性的问答。

    师:“湖阳公主的家奴为什么敢‘白日杀人?”

    生1:“因为他仗着湖阳公主的势力,湖阳公主又护着他。”

    师:“杀人后他为什么要藏匿在公主府里,不敢出来?”

    生2:“怕董宣抓捕他。”

    师:“为什么家奴躲在公主府里就平安无事?也就是说,董宣为什么不敢进府里抓人?”

    生沉默。答不出来。

    教师自答:湖阳公主是光武帝的姐姐,皇亲国戚的府第没有经过皇帝本人的命令,任何人是不准进入搜查的。

    经过铺垫性问答后,可以还原公主与家奴的对话了。

    请两位学生模拟对话。一生扮公主,另一生扮家奴。

    公主:“××,陪我去逛逛洛阳城。天天呆在府里,闷死了。”

    家奴(小心翼翼地):“公主,小的不敢去!”

    公主:“为什么不敢去?”

    家奴(难为情的样子):“那天我当街杀了人,董宣他……”

    公主(果断地打断了家奴的话):“那件小事呀,我还以为什么事呢?别怕,有我在,董宣他不敢碰你一根毫毛!上车走吧。”

    就这样主奴出行了。而董宣早已探听到此消息,此刻已领着捕快在湖阳公主的必经之地——洛阳城北门的夏门亭守候着。公主的马车到了,董宣命人拦住马车,第二次虚拟对话开始了:

    马车停下。公主问车夫:“为什么停车?”

    车夫:“回公主的话。有人拦住了马车。”

    公主:“谁人敢拦我的车?(吩咐陪乘家奴)你下去看看是谁?”

    家奴下车探个究竟。见了董宣,惊慌失色跳上马车,对公主说:

    “是他!”

    “谁?”

    “董宣!”

    这时董宣趋前执礼道:“董宣惊了公主的驾,望公主恕罪!”

    公主:“为什么拦我车驾?”

    董宣:“禀告公主:您的家奴××大白天里枉杀良人,我要依法逮捕他,还望公主周全。”

    公主:“且放过他这一回。”

    董宣:“人命关天,放他不得。”

    公主:“看我薄面,暂且饶恕他这一回。”

    董宣:“人命关天,饶他不得。”

    公主:“董宣,你真要跟我较劲吗?”

    董宣:“董宣不敢。董宣只是要执行公务。”

    公主大怒道:“董宣,你也不过是我们刘家的一个奴才,别给脸不要脸,你敢拿我的人吗?!”

    董宣被激怒了。“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当街打死。

    就这样,家奴当着自己的面被打死了。湖阳公主暴跳如雷,声嘶力竭地喊道:“好你个董宣,你等着瞧,有你好看的!”

    “主即还宫诉帝”。

    公主:“陛下,你可要为我作主呀。”

    光武帝:“姐姐,发生什么事了?”

    公主:“有人欺负我了,你管不管?”

    光武帝:“谁人敢欺负姐姐?”

    公主:“还能有谁?董宣!”

    光武帝:“到底发生什么事了?”

    公主:“董宣他当着我的面,当街打死了我的家奴。他不给我面子,就是不给陛下你面子。皇亲国戚的人,说杀就杀了。一命偿一命,你要替我杀了他!”

    添油加醋一番,声泪俱下。

    光武帝大怒。急召董宣,扬言非用鞭子打死董宣不可。

    ……

    通过虚拟还原人物对话,人物的性格更为鲜明地显现出来。湖阳公主的骄横跋扈、偏袒纵容下人,家奴的欺软怕硬、狗仗人势,董宣的不畏权贵、执法如山,无不活灵活现。

    三、课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所教的都是语文的内容,体现了浓浓的语文味。

    片段1通过主问题设计,意在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能力,“文似看山不喜平”,引导学生感知记叙文的波澜:“说说作者是怎样展开故事的?”有了“怎样展开”的提问,接下来才能顺势说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条理清晰、有起有伏。这才是语文课的问法,问出了应有的语文味。相比之下,课文“思考与练习”一的问法就不够高明:“说说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显而易见,这是历史课的问法,不是语文课应该有的问法;这样的问法,是回答不出语文的东西来的。

    片段2在尊重原作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基础上,运用丰富、合理的想象,还原了文中三处省略了的对话。这一设计,促使学生认真揣摩文本,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地还原了人物对话,摸清了人物的性格脾气;同时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深化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可谓是一举多得,深得課标精神的精髓,语文味极浓。

    教学内容必须正确。在教学内容不正确的前提下,教学方法愈高超,讨论愈热烈精彩,其结果离语文却愈远,因为其教学内容完全背离了“语文”这一学科范畴。正如李海林所说,就语文课而言,这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语文老师们似乎个个都成了不务正业的高手了。

    此等怪现状,懒惰、跟风的语文教师们有责任,但是教材对教师们的误导更是难辞其咎。姑且以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的两篇文言文为例。《强项令》的“思考与练习”三:“董宣未经审判,‘格杀湖阳公主家奴,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包拯》的“思考与练习”三:“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清官?说说他们的事迹。”这两道思考练习题,前一道适合列入思想品德课本,后一道适合放入历史课本,就是都不适合进入语文课本。

    语文课是要有语文味儿的,而这味儿只能来源于教学内容(教什么),而不是教学方法(怎样教)。在我看来,“教什么”为各学科所独有,而“怎样教”(即教学方法,如启发式、讨论式、合作探究式等)却为各学科所共有。从这个意义上讲,正是因为“教什么”为单门学科所独有、其它学科所无,才体现了此门学科的价值所在。所以,“教什么”对此门学科而言,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语文课就要教出语文味来。即使像《强项令》这样一篇从历史名著中选出的人物传记,一旦编入语文教材,也应教出语文的内容,教出语文味。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2:3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