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初中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比较探究 |
范文 | “助读系统也称导学系统或提示系统,是对学生学习要求、学习重难点和学习方法的提示、对疑难问题的诠释和对相关资料的引述。”[1]助读系统与知识系统、选文系统、作业系统一样,都是语文教科书的构成要素。苏教版和人教版教科书助读系统资源丰富,选取两版教科书中共同的46篇选文,深入探究其中的助读系统,寻求助读系统的合理性并指导实际教学。 一、苏教版与人教版共同选文助读系统的类型与编排方式 (一)助读系统的类型 通过翻阅教科书,笔者总结苏教版人教版共同选文中的助读系统主要有提示语、注释、插图和附录四大类。具体数量统计如下表: 1.提示语 提示语又分为编者语、单元导语、旁批和课前导读。 (1)编者语 无论是苏教版还是人教版教材在全书伊始都有编者语“致同学”和“写在前面”。两者都以编者的口吻给学生们留下几段话,且用第二人称来书写,像是编者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人教版用完整的书信格式,将语文学习比喻为一场旅行,最后一段以问句和感叹句结束,在新学期确实能鼓励学生好好学习探究语文中的奥秘。但是,人教版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从初一到初三内容格式几乎差不多,甚至第一段话一样的,缺乏新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苏教版的编者语“致同学”,告诉同学们本学期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挖掘宝藏。苏教版的排版比较新颖,但缺少完整的格式。 (2)单元导语 在现行人教版、苏教版教材中,课文多以单元的形式呈现,不同的是苏教版每个单元都有主题。在单元的开始都有一段话,有的是对本单元课文内容的介绍,有的是阅读体裁的介绍,还有的是一段激励性的话语。总之,单元导语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先行组织者的作用,充当学习课文的引导性材料,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的学习知识。同时单元导语在复习时也能起到启发学生回顾知识的作用。 (3)旁批 旁批主要出现在苏教版教材中。苏教版每一册书中有两篇课文是有旁批的,旁批以[感悟·品味·欣赏]为主要目的。从七年级到九年级,旁批的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七年级主要是对文章内容的点评,八年级主要是手法结合内容赏析课文,九年级是以两篇旁批为例教会学生自己读完文章做批注。这样的变化发展对学生的要求不同,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这样的教材安排在不断变化的同时也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作为教师应当善用教材,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4)课前导读 课前导读主要出现在人教版教材中。教材中的每一篇选文都有课前导语,编者根据自己的理解高度概括文章内容或简要介绍文章的重要性,以激励性的话语引导学生自己探讨文章的魅力,同时以方框加人物头像的形式呈现,这样既不失严肃也不缺少童趣。这样的课前导读方便了学生与教师理解文章,抓住文章的重点内容,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文本的误读。同时,以问句的形式结尾也鼓励了学生多方面思考问题。 2.注释部分 注释是学生和教师最常用的一种助读系统,能够帮助学生自主预习、准确理解课文;教师也可以通过检查学生对书下注释的掌握情况来了解他们知识的掌握程度,适当的补充知识点。以下,笔者就注释的数量和内容做简要阐述。 就注释数量而言,苏教版和人教版的书下注释在数量上大体相同,但是也有个别篇目差异较大。如七上的《幼时记趣》,人教版只有9個书下注释,但是苏教版有30个。《幼时记趣》作为初一上的第一篇文言文也是学生遇到的第一篇文言文,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自我预习,教材上理当多点注释。纵观初一到初三的文言文,书下注释数量大体相同,苏教版偏多一点。此外,非文言文的选文,两版教材书下注释基本相同。 就内容来说,两版教材中文言文的注释内容主要是对作者、作品、重点字词、重点语句以及一些典故的解释。一般来说,都是学生在现代汉语语境下不能准确理解的知识。从初一到初三,文言文书下注释做到了不重复,基本由易到难。非文言文的选文一般是关于作者作品介绍和重点字词的解释,外国作品还有一部分是地名的介绍等等。总体而言,也是考虑学生的大体状况,在需要注释的地方给予一定的注释。 3.插图部分 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中的插图大多来自名家之手,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性。在语文教材中插入图片,能够在单纯的文字上赋予学生更直观形象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达到了跨学科的目的。 语文教科书中插图的类型非常丰富。从视觉来看,有彩色插图和黑白插图;有的是油画,有的是水墨画。从插图的类型来看,有人物肖像,关于作者的、文中人物的,如《藤野先生》;有漫画,如《皇帝的新装》《我的叔叔于勒》;有山水画,如《与朱元思书》。此外,还有的插图是照片,关于三峡大坝的照片、关于苏州园林的照片,让师生在课堂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仿佛置身山水之间,给人以美的享受,提升审美情趣。 4.附录部分 两版教材在最后都有附录。人教版16个附录,内容大体分为三类:一关于书法艺术,二关于汉语修辞和语法,三关于文艺文体的特点;苏教版共20个,主要有四类:应用文示例、谈书法、谈修辞语法和本册词语表。[1]此外在人教版教材中,个别选文后也有一些附录,如“朗读的好处”等,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 (二)助读系统的编排方式 就提示语来说,编者语编排在教科书的扉页插图后面;单元导语处于每单元首页,通常以方框加一段话呈现;旁批顾名思义处于选文的旁边,均在右边;课前导读则以方框加人头像呈现在课文标题下方。就注释而言,通常以脚注的形式,上标下注呈现,整体明朗清晰,便于学生查阅。两版教材的插图编排方式主要是扉页插图和选文中插图。其中文中插图有的关于文章内容,有的是人物形象,所以有的比较大有的比较小,有的是镶嵌文章中有的则单独成页。附录通常编在教科书的最后一部分。人教版有些附录在选文后呈现。 总的来说,两版教科书的编排方式大体相同。助读系统的编排方式虽大多沿袭以往教材的编排方式,稍显陈旧,但是也已经非常丰富。若是能再有稍许改变,定能引起师生的关注。 1.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合理性 助读系统在古代书籍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注释”和“点评”,迄今为止这样的方式仍在沿用。很多经典注释广为流传,十三经注疏,清代的脂砚斋评《红楼梦》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近代以来,随着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索,我国语文教科书越来越科学化,助读系统也越来越完备。从《最新国文教科书》、《国文百八课》到1956年的《汉语》《文学》教科书到改革开放后“一纲多本”的教科书,助读系统越来越人性化。语文教科书中的助读系统不断改进,提示语、彩色插图、参考资料等一系列助读逐步被加在教科书中。同时,教科书助读系统的编排方式随着时间的推进逐渐趋于科学化。 2.助读系统的丰富理论基础 助读系统除了历史悠久,历久弥新,还符合众多的学习理论,如支架理论、先行组织者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的身心发展理论等。本文选取支架理论和先行组织者理论做具体阐释。 助读符合“支架理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即学生现有水平和学生可能到达的水平,这两者之间为“最近发展区”。将这个理论运用于教学中就是: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就是介于会与不会之间的,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就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如何帮助学生去获得这个知识则需要一个“支架”。支架是由建筑中“脚手架”发展而来。语文教材的助读系统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完全可以充当“支架”的作用,为学生学会会与不会之间的知识做铺垫,为学习新知识提供有效的阶梯,一步一步攀登知识的高峰。 助读系统的坚定的理论基石——先行组织者。学者程丽阳曾写文探讨先行组织者与助读系统之间的关系,她认为,“先行组织者是助读系统坚定的理论基石”[2]。所谓“先行组织者”即美国教学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教育理论,“指先于学习材料之前呈现的引导性材料。”[3]这样的引导性材料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是一段针对课文的话、一幅图、一段背景介绍、一首小诗、一个具体形象的模型等等。这恰恰和助读系统不谋而合,助读系统就是教学所需要的引导性材料。 3.课程标准的客观要求 教材编写要依据课程标准,助读系统作为语文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依照课程标准来编写。助读系统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4]助读系统是教材的组成部分,编入教材丰富了选文系统,是对语文教学材料的补充。作为教师要探究教材中的助读系统。教师使用助读系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因而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好语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尽力“用好教材”,而不是只是“教教材”。 4.高效使用助读系统的建议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5]教科书中的助读系统对学生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为高效使用助读系统,笔者有以下两方面的建议。 5.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首先,助读系统编写需要注重完整性。在上文,笔者发现在编者语部分,人教版结构比较完整,苏教版则略显简单。从上表来看,苏教版缺少编者语,人教版缺少旁批。这两者都是优秀的助读系统,可以在教材选文中涉及。其次,助读系统编写要创新多变,编者语、插图等在多媒体课件的冲击下略显陈旧。因而,在编写时编者要根据当下的教学情境做相应的调整,要富于变化。 (三)对使用助读系统的建议 笔者就具体的设计来谈一谈如何在教学中合理使用助读系统,丰富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主要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 本文以苏教版《幼时记趣》(人教版《童趣》)助读系统为例设计如下: 1.课前巧用助读,建立知识支架。 课前师生关注教科书上的助读能够帮助建立支架联系新旧知识。一方面助读系统能帮助教师寻找教学点,无论是苏教版还是人教版,《幼时记趣》的课下注释第一条都是“节选自《浮生六记》,题目是编者加的”,但是苏教版题目为“幼时记趣”,人教版的题目为“童趣”。作为教师看到这个注释时,虽不必深究但是可以将其作为教学点,请学生自由讨论“就本文所写内容而言你觉得哪一个题目更好”,这其实也是可以延伸到学生的习作时要文显其题。另一方面助读系统能以支架的形式帮助学生预习。初一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陌生,《幼时记趣》是苏教版的第三篇文言文,前兩篇短小;《童趣》是人教版的第一篇文言文。总而言之,这篇文言文对学生十分重要。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必须让学生对文言文有足够的兴趣。读懂文言文是产生兴趣的第一步。《幼时记趣》注释比较丰富,在文白之间建立支架,帮助学生解决字词问题,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方便师生深入探讨文言文的文章结构和文化内涵。 2.课中运用助读,丰富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由于当下课堂结构与教学时间的限制,笔者主张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承担使用助读系统的重任。首先教师要明确在课堂中应该使用助读系统;其次,在课前备课时结合学情选择适当的助读系统;最后立足课堂现实把握课堂节奏,高效使用,提高语文教学的趣味性。苏教版《幼时记趣》旁批[感悟·品味·欣赏]是教师教学的好帮手。在旁批中编者点出文章有三趣,明确了文章的结构。此时,教师围绕着三件趣事与学生一起共同探讨具体是哪三件事,三件事的写法有何不同,从而感受文章的魅力所在,体会文章中的人文味。人教版《童趣》中有一幅十分形象的插图。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插图减少教学困难的同时也避免了枯燥的知识传授。 3.课后妙用助读,提高复习效率。 很多老师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布置作业时涉及到了助读系统,如通常状态下的文言文实词的复习。我们知道助读系统类型丰富,不同程度的使用助读效果是不同的。因而教师和学生课后需要妙用助读,提高复习的效率。通常是围绕课堂使用的情况进行复习,可以教师提点,可以学生自我回顾。如围绕助读中提示的“三趣”,回顾课堂的学习过程与内容,巩固所学内容。 以上是笔者就现行人、苏两版教材中的助读系统阐述的自己的看法,以共同选文《童趣》(苏教版又名《幼时记趣》)做简单设计,旨在表明当下我们依然可以运用助读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不仅仅依赖多媒体,简单堆砌教学材料,一味追求课外知识的补充。但是,笔者也提醒教学者与学习者们同样不能完全只用书本上的助读系统,更不能完全相信教科书,而应在使用中有所反思。 注释: [1]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程丽阳.“先行组织者”: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理论基石[J].《教学与管理》,2009,(12). [3]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8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参考文献: [1]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程丽阳.“先行组织者”: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理论基石[J].《教学与管理》,2009,(12). [3]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6]郭晋宁.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及其应用研究[D].山东:鲁东大学,2016,(06). (张颖 南通大学文学院 22601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