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语文支架式教学 |
范文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发展,学会共同生活。[1]21世纪教育的核心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获取知识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面对这样的需要,教育必须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适应性调整,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并能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支架式教学就是这样一种能够适用于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学也将应用科学有效的支架式教学来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语文支架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研究教育模式,我们必然会遇到这样一个尴尬而又无法逃避的话题:“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个“法”如何去操控,教学是否需要固定的方法与模式,又该如何去运用法则与模式更好地丰富学生的知识以及帮助培养学生的能力。实践证明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起到促进作用,支架式教学就是这样有效的教学模式之一。 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他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存在两个水平:一个是“实际发展水平”,这是儿童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另一个是“潜在发展水平”,这是儿童在别人(如教师)的帮助下或者同伴合作的情况下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区域就称为“最近发展区”,即指学习者现有水平与即将取得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2]在维果斯基的建构主义理论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础上,1976年布鲁纳、伍德和罗斯等人提出了支架式教学理论。而后普利斯里为支架所下的定义是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安装适当的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的支架,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超越学生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潜在发展的水平,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由此可见,支架式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教师以引导者的角色,通过支架逐步将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沿着坚实的支架不断攀爬寻找自己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与方向,当学生有了自己的能力之后撤去支架,从而使学生自主地学会知识并且掌握技能,使其认知不断由实际水平提升至潜在水平,最大地挖掘学生潜力,并牵引着学生不断发现新知识探索新问题。 将支架式教学应用于语文学科教学是对于语文学科特点与支架式教学的可操作性特征的科学的结合。语文支架式教学将在无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还是综合能力运用的教学中,语文教师为学生搭建起知识的脚手架,让学生从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从一种思维方式拓展到多种思维,从传统语文的教学模式到现代语文的学习方法这一过程,就是支架式教学与语文教学的完美结合。在不断的思维过程中锻炼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想法与态度是语文素质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语文支架式教学的运用是符合学生的学习发展规律的,语文教学与支架教学的结合是符合学科教学要求的。 二、语文支架式教学的操作模式 语文支架式教学,最重要的是如何去搭建最适合学生现阶段所需要的支架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与培养学生的能力。对于“支架”的操作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寻找“支架”——建构“支架”——撤离“支架”。 (一)寻找“支架” 寻找支架,是指教师在对学情分析之后要精准定位学生的现有知识与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在这一区间里找到学生需要的知识点进行有效定位。要想搭建一支好的“支架”必须首先要找到最合理的“支架”。一个好的支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首先,要明确搭支架的目标;其次,要满足“课标”对于相应阶段学生的具体要求。 目标是一切出发点的第一步。寻找“支架”首先就是要明确目标,这个目标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作为基础,并且能够促进学生构建新知识,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告知学生即将达到的目标,给学生提供一个方向与评价的标准,即上完这一堂课我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和收获到哪些新的知识,对自己是一个怎么样的提升。当学生心中有了明确的目标之时,就会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向着新的目标出发,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与学习能力。 标准是一切行为的准则。新课程标准对于各个阶段的学生都有相应的教学要求,对于“支架”的搭建,课程标准无疑是教师对于学生要求的一项准则,是因材施教与统一标准之间的一个实践权衡。好的“支架”的搭建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具体班级学生的具体需要,更是要满足国家课程标准对于现阶段学生的要求。能在标准的指挥下将学生的最大潜能开发的“支架”才是真正将知识与能力结合的“支架”。 (二)建构“支架” 搭建“支架”,是指通过知识点的层层关联,能力的递进要求,对学生进行不断引导,搭建坚实而有力的“支架”让学生向上攀爬。支架搭建的过程就是将学生一步步地引入到教学的情境当中,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老师创设的情境当中相互作用,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方法多角度的创设情境,开放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老师的情境当中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给予他们一定的线索去探究知识的根源与研究知识的运用,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并终身受益,与此同时为之后的学习奠基。 好的支架首先是“知识支架”,即学生的旧知识体系(学习经验与知识结构)。以八年级说明文教学为例,构建支架的第一步就是结合学生之前学过的典型说明文进行回忆,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以《奇妙的克隆》《苏州园林》来回顾说明文的具体知识,引入到说明文的结构当中,了解学生当下对于说明文的掌握情况来进行基础知识的回顾与补充。据此认识来进行新知识体系的建构与加深性学习。 搭建支架的主角是老师,但实施的主体一定是学生,教师除了知识性支架外外,还有多种类型的支架,例如问题、范例、建议、工具或图表,无論哪种方式老师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就是学生已有知识体系与接受能力,通过学生这一先决条件来判断问题创设的难易程度,选取范例的难易程度、范围与方向,给予建议也是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因材施教,工具的选择也必须依据学生的熟知程度与先前的知识基础。(1)问题支架。在教学过程当中,问题支架是最常见也是最为多用的支架之一。教师的问题应该是渐进的螺旋式上升的有启发性的提问,能让学生跳一跳即可找到需要的果实,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去完成之后更加具有挑战的任务与问题。(2)范例支架,就是老师在教学任务之前,进行举例之后学生是否能在例子当中进行举一反三的思考从而引向学生所需要接受与学习的新知识。(3)建议支架,是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困难,老师应该及时客观地给予指导与帮助,根据不同的学生遇到的不同问题来具体分析具体解决。(4)工具或图表支架。单一的教学形式当然不足以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与此同时在交流、谈话、教具选择、多媒体的运用以及图画、图表的展示与选择上,都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之上来进行更深一层的知识建构。 (三)撤离“支架” 在学生获得一定的能力之后,教师要选择在适当的时机下渐渐撤除这一支架,也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学走路,自己去达到知识的彼岸。这一过程是对于语文教师最大的考验,因此,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与学生需求进行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真正的教育不是在每节课当中尽可能多的教给学生知识,而是要教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因此老师这根脚手架上的支柱总有一时是要摘除才能给学生更加宽广的蓝天去自由飞翔。在教师陪伴学生走过之前的两个阶段之后也要适时慢慢放手,让学生自己试图去解决问题,沿着老师提供的支架向上攀爬,独立思考与辩证探究,直至老师完全放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同伴相互合作,来逐步替代老师的协助,通过不断的试误与探究、相互合作去解决问题,最终达到自己对于知识的理解与需求的满足。 在这一过程中所要学会的不仅仅是知识,更要学会的是面对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学无止境告诫我们,知识是永远教不完的,只有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拥有学会学习的能力,才是我们教育的本质。最后,还要做到及时评价与教学相长。教师要始终把握在“支架”的选择与搭建过程中盯紧学生的反馈与态度,依据学生的反应来及时调整教学的进度与难易程度。无论在教学过程的哪个阶段都要始终跟随学生的脚步,建构真正适合学生的“支架”来帮助学生向知识的塔尖攀爬。教师要不断地给予学生鼓励,增强学生积极探究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还要在探究的方向以及方法上及时更新与指导学生更好更快的向目标前行。评价并非意味着课堂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问题的提出与新的视野的开始,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养成对问题的探究思维,将会受益终生。 三、语文支架式教学的应用策略 一切事物唯用则行,为我所用是一切知识的最终目的,教学过程中行之有效的策略都是基于教师经验、用于教师实践、立于学生兴趣、用于学生学习的目的。语文支架式教学就是要在语文教师的经验基础之上嫁接理论科学的策略,要想将这一模式真正地为教师所用,为学生所适,是要有一定的准则与要求来促成的,一下来介绍几点应用策略以供参考與实用。 (一)基于学生的学习经验与兴趣 学生的学习经验是教学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的保证。语文“支架式”教学就是这样一种基于学生经验积累、兴趣爱好,再结合科学的教学模式框架而成的教学模型。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若想要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就要立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设计学生所感兴趣的教学内容,通过兴趣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知识的传授。语文学习本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一个过程,不在于系统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对于学生整体素养的一种培养,因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教师要深入学生内部了解学生兴趣,让兴趣这一有温度的“脚手架”带领学生走向语文学习的高地。 (二)重于搭建坚实而有力的支架 语文支架式教学的重中之重在于“支架”的搭建。作为整个课堂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语文教师,要以学生为语文课堂中心,依据学生的所学语言知识、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来搭建学习“支架”;要以学生适应的方式与速度、学生的语文经验基础、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与外部言语环境为主要依据来搭建整体支架;要以教学过程中节奏的把握、教学内容难易程度的操控、教学气氛的紧张活泼等影响因素为重点来搭建成功“支架”。教师要在整个过程中定位自己引导者的角色,搭建“支架”的过程中不能全盘操控又要使搭建的“支架”坚实有力且张弛有度。 (三)用于帮助学生的语文学习 教学模式使用的唯一目的是要求教学更有效的作用于课堂、收获于学生,因此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改变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这一弊病是语文“支架式“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语文支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相互合作,在思维碰撞下产生新的思路、调动已有知识的再运用。在这样的模式下,教师要极大限度的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洋溢与内在潜力,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将知识高效度、高力度地传授给学生,最终作用于学生的语言发展和语文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支架式教学是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较为科学的教学模式。语文支架式教学是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活动的运用。语文教师通过寻找“支架”、搭建“支架”、撤离“支架”这一过程不断对学生进行引导,调节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与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有效学习,最终在模式指导下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刘杰.支架式教学模式与课堂教学[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26). (陈芳君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32500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